如果秦朝沒有統一中國,中國會像歐洲一樣嗎?

雨辰3039761


絕對不會。如果我們是談論一個持續幾千年的歷史現象,那麼,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力都掩蓋不了歷史的必然性。

一個區域,或者一個大陸,他是否有統一的向心力,主要看:統一是否對生產、生活有利。


如果一個區域的人民,加入到一個大的統一組織中對生產、生活沒有實際幫助,那他是沒有意願統一在一起的。因為,他不但要承擔本地區域的管理成本,還要承擔對中央政府的義務以及對落後區域的援助義務,這些是不划算的。比如,歐洲的尼德蘭,北美的美國,他們天然就可以自成一體,何必服從於西班牙和英國呢?

美國對英國說:服從英國管轄對我們沒有好處,因此,即使同一個祖先,也要分開

可是,在中國,天然就是需要與周邊一起同舟共濟,才可以獲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條件。

中國的早期統一,一般認為是治水的需要。

儘管今天學術界,對於夏朝是否存在有爭議。但是,大禹治水的傳說,至少反應了遠古時期,各地人民互相協作的歷史。這也極可能是中國快速形成統一觀念的源頭。

大禹治水,雖只是傳說,但華夏很可能最早是通過共同面對自然災害走到一起的

黃河、長江,被認為是中國的母親河。這兩條河,以及他們的支流,提供了的良好的耕種環境。正因如此,各地人民才強烈需要一個統一的組織來統籌、協調治水工作。

由於長長的河流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也就需要統一的行為規範和道德觀念來約束彼此的舉動。

因此,在制度、文字上,是秦統一了中國,但是,實際上,早在先秦時期,共同的自然災害和生產需要,使得中原大地上的人們,早就在精神上視為一個整體了。

周禮,表面上只是一些禮儀規定,實際上,卻是華夏地區最早的行為規範。通過適當的禮儀和規範,進行祭祀等活動,這是早期人類抵禦自然災害的需要。

因此,早在先秦時期,雖然周朝的分封制無法對各個區域進行有效的直接管理。但是,各諸侯之間的人民,也都認同”華夏“的概念。

因此,在周王室衰微之後,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晉文公,也都以華夏盟主的身份繼續

引領華夏抵禦夷狄、維護華夏。

孔子曾經說”沒有管子,我們早就跟隨夷狄的習俗了“,就是強調了華夷之辨。

因此,秦朝的大一統舉措,統一文字、設立郡縣等,只是在這個客觀需求下,進行了進一步的政治強化。如果您認為是這些強化舉措樹立了”統一“的客觀需求,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反觀歐洲,由於沒有統一的自然災害需要來統一面對,他們彼此之間並沒有”歐洲人“的認同。

即使在羅馬時期,儘管羅馬曾經表面上統治了今天的歐洲大片區域。

但是,從記載中很明顯可以看到,即使在當時,不管是高盧人,還是日耳曼人,都從來都是羅馬人眼中的“蠻族”。高盧、日耳曼,從來都被羅馬人視為蠻族

彼此都不把彼此看成一個整體,又怎麼能融合成一個長期統一的整體呢?


看一看1998年抗洪時的子弟兵,他們不管是東北人、山東人,還是新疆人,他們都無怨無悔地為了保衛祖國各地人民的生命安全而殊死奮鬥。

我們應該為自己生活在統一的中國而慶幸!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認為不會,沒有秦朝,也會有其它強權國家,統一天下的。

歐洲不像我們,他們不是以農耕為主,各國之間不能完全提供民眾所需,各國都有自己不能產出的必須品,就存在著很大的商品交易。因此各國產生了不同的國情,很難統一。而我們的農耕文化,有統一的經濟基礎。

從歷史上看,我們不一樣,不說堯舜禹時代,就說夏商周時期都是統一的,周朝還是戰國七雄的共主,他們只不過是諸侯而已。周朝享國八百年呢!所以,從歷史上看,有大一統的基礎。

我們有統一的人心基礎。經過那麼多年的戰亂,百姓困苦不堪,渴望統一,結束戰亂。所以,即使沒有秦國,也會有其它國家承擔這個重任了。





郭來說歷史


\r

  在秦朝建立之前,各諸侯國之間就已經開始互相兼併,戰亂不休了。諸侯數量急劇減少,到最後只剩下幾個強國在逐鹿中原,比如春秋五霸,比如戰國七雄。\r

\r

  為什麼呢?因為隨著人口繁衍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商周時期以血緣氏族為基礎的分封制、奴隸制已經越來越不足以適應社會生產和發展的需要了。一種新的民族和文化共同體正在悄然形成,其中就有春秋時期的大一統思想。\r

\r

  在此背景下,秦國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和一系列有效的變革,最終走在了其它六國的前面,橫掃天下,一統中原,建立了泱泱大秦。其橫掃六合,雖然給民眾帶來了一定的痛苦和創傷,但總算是終結了中原混亂割據的局面,帶來了大統一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r

\r

  所以,就算是它當時沒有完成統一,也會有其他諸侯國和後來者來延續這一歷史使命,這是一種文化思想的力量,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往後推遲一段時間,但絕不會像歐洲那樣分崩離析,各自為政。\r

  


獨孤痴客


不好說。但是大概率上不會,即使秦不統一,也會有別的國家去統一,這是戰國時代的大趨勢。

首先,戰國就是從春秋演變而來,春秋時代的諸侯國最多的時候多達百餘個,隨著各路諸侯相互兼併,最終到戰國初期只剩下十餘個。

春秋戰國時期實際上還算是大一統王朝,原因在於那個時候是有名義上的“王”的,就是周天子,戰國中期以前,各家諸侯也不敢稱王,而是君,稱王是個非常敏感的話題,所謂槍打出頭鳥,何況周禮在大家心中早已奠定堅實的基礎,大大小小的戰爭基本都是打著周天子的旗號,春秋時期有時候周天子出來勸架也管用。誰敢稱王冒犯周天子,大家就一起出兵錘那個國家,所以頂多就是稱個霸主(楚莊王雖然也稱王,但也是個霸主)。就這樣各路諸侯保持了微妙的制衡關係,直至戰國時代。

戰國時代第一個稱王的是魏惠王,就是龐涓的老東家,憑藉強大的武力四面樹敵還稱王,結果被群起而攻,隨後大家才紛紛甩掉周天子自己稱王,那個時候也無所謂了。既然大家都稱王了,是不是就各家相安無事了呢?歷史告訴我們想的美,我既然稱王,那就不只是秦國的王,趙國的王,而是天下的王,是代替周天子的王,所以你不掐死我,我就必須弄死你。因此即使沒有秦國,其他國家也會想方設法兼併弱國。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古往今來土地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有了更肥沃的土地,就有更多的糧食產量,更多的壯丁,例如韓趙交界的上黨地區,上黨位於韓趙交界而遠離秦國,但是秦國偏偏興師動眾不遠千里去佔,為了的就是這快肥沃的土地。由此也引發了長平血戰。而有了肥沃的土地,還需要這塊土地周邊的天險守護,例如我在你家門口種地,你出個門就把我的莊稼收了,那哪行,我就必須把你家的大門甚至你整個院子都納入自己的領土範圍,這樣就變成我隨便一進門就能把你家的糧食拿走了。關鍵在於那道門,即使你的門又是我的門,只要我佔了就只是我的門了。所以國家只要擁有足夠的實力,會不停的兼併,不停的佔地。再比如襄陽城,守襄陽必須有樊城,守樊城則必須在樊城以北佔有大面積的土地。

為了擁有肥沃的土地而去攻佔附近的天險,放大到國家亦然,要儘量保證一個國家的周邊都被天險包圍才是安全的。在戰國時期除了東邊的齊國、西邊的秦國和南面的楚國,其餘國家基本上都是門戶大開,尤其魏國,為了生存,只能不停的對外擴張,否則就連孱弱的齊國都能隨隨便便跑到大梁城下罵街。所以各家會不停攻佔直到國土的安全威脅徹底失去為止。

最後,無論春秋列國還是戰國七雄,其根源都是炎黃子孫,這一點大家是一致認同的,與歐洲不一樣,歐洲有羅馬人,有希臘人,有日耳曼人,有高盧人,有哥特人,有薩克遜人等等,各民族相對獨立,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歐洲被凱撒征服,但是羅馬人僅僅對於黃金和奴隸感興趣,基本上把一個部落打服了,商量好貢金就不管了,行政上依然各家自制,也為後來滋生叛亂買下了伏筆。到了羅馬帝國時期也沒有把民族界限弄模糊,羅馬公民至上,其餘蠻族就是蠻族。華夏文明厲害之處就在於融合,從炎黃到戰國,中原各國基本認同自己就是炎黃子孫,也認為自己是華夏正統。(西周的歷史我不太瞭解,據說西周相對於殷商是外族,這個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了解,但是為了統治中原也都向華夏文明靠攏了吧,我猜的,請原諒我的無知)

綜上所述,即使沒有秦國,大面上中國還是會向著統一的方向前進。不是秦國就是其他國家,直到大一統,歷史前進的車輪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

淺薄之見,如有疏漏還望見諒。不喜勿噴,謝謝!





舟亢5661


樓主的話有矛盾,那樣的話,就沒有中國了。


唐公子15


如果沒有秦國統一,戰國形式會保持很長一段時間,假設一直保持到現在,當然和歐洲差不多,並且不會稱之為中國了,有可能稱為華夏諸國,或者大中華區域國家。

但是從歷史發展來看,是不可能的,因為後來有鮮卑、契丹等所謂外來民族統一中國北方,有蒙古族、滿族佔領直至統一了中國。也就是說即使華夏內部沒有統一的力量,也避免不了外部力量的征伐和佔領。


喜歡廣泛的


歷史無假設,最好要展望下未來


俗世存真


沒有秦朝還有趙和楚,還有項羽,你要知道當時楚國是有一統天下的實力的!


圍觀群眾261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法理上講夏朝就已經是聯邦制了,商朝是制度化的奴隸制國家了,周朝是封建君主制國家,秦始皇太晚輩了


條條959健康財富


我認為會。如果秦國在戰國末期因為某些原因導致衰落,或者直接假設沒有秦國,亂世仍然會持續一段時間,也許會有像項羽這樣的人統一,但從正史中項羽的做法來看,他選擇了分封天下十八路諸侯,再加上漢朝初期的分封,說明當時秦朝的郡縣制度未得到普遍認可,統一的思想並不廣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