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京-曾經
姜維北伐的具體情況,由於史書語焉不詳,有很多被掩藏起來,有的還有一鱗半爪可以尋覓,有的則再無真相可尋。
一、蔣琬執政時期
例如史書記載:“延熙元年(238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
蔣琬想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北伐,但他既沒有諸葛亮的威望,身體又體弱多病,所以只能給姜維有限的支持
既然數次西入,那麼結果呢,是勝是敗?魏書和蜀書都語焉不詳。
蜀書只有蔣琬上給劉禪的表稱:“且羌、胡乃心思漢如渴,又昔偏軍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也即“姜維偏軍入羌”的戰果是擊破魏國的雍州刺史郭淮,蔣琬以此表彰姜維,推薦他領涼州刺史。
在蔣琬的支持下,姜維多次襲擾隴西,不過史書對此避而不談
另有《三國志》裴松之注中記載:“(238年)九月,蜀陰平太守廖淳(即廖化)反,攻守善羌侯宕蕈營。雍州刺史郭淮遣廣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遊奕將兵討淳……奕軍為淳所破;贇為流矢所中死。”這一仗很可能也是姜維偏師西入的其中一次,即讓廖化帶少數兵力攻擊歸附魏國的羌人(守善羌侯),引誘魏軍來戰,然後姜維以精銳將其擊破。
姜維的主要對手郭淮亦是魏國名將,二人互有勝負,鬥勇郭不如姜,鬥智姜不如郭
魏書還記載了另外一次:“正始元年(240年),蜀將姜維出隴西。淮遂進軍,追至羌中,維退,遂討羌迷當等,按撫柔氐三千餘落,拔徙以實關中。遷左將軍。”魏蜀兩軍並未交鋒,姜維率偏師而入,兵力少,不可能長久駐守在羌中地區,應該是姜維在獲得一定戰果(可能是消滅了當地魏國駐軍)後選擇及時撤退,郭淮增援來遲,順手把當地少數民族部落強行遷徙到關中作為功勞。
姜維的偏師西入應該不止這幾次,但其他的已無跡可尋了。
二、費禕執政時期
到了蔣琬去世後,反對北伐的費禕當政,“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徵調兵力,不足萬人。”亦即,費禕在世時,姜維都只能帶至多數千的兵力。這點人面對隴右的數萬魏軍能幹什麼呢,所以成果不如蔣琬時期。
246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結叛亂,攻圍城邑,南招蜀兵,涼州名胡治無戴復叛應之。討蜀護軍夏侯霸督諸軍屯為翅……(郭)淮策維必來攻霸……(姜)維果攻為翅,會淮軍適至,維遁退。”換言之,魏國首先碰上了不小的麻煩,雍涼羌人造反,向姜維求援。姜維人少,於是避實擊虛,攻擊魏軍中比較孤立的夏侯霸,結果郭淮及時趕到,姜維就主動撤退了。
247年,姜維乘魏軍忙於鎮壓羌人之際,去沓中接應上面說的“涼州名胡治無戴”,並派廖化在靠近羌界的成重山築城,收容那些被魏軍打散的羌人部落。郭淮讓夏侯霸去追擊姜維,自己進攻廖化。但是正式開戰後的結果又如何呢?魏書並沒有詳寫。蜀書也是一樣:“(姜維)又出隴西、南安、金城界,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胡王治無戴等舉部落降,維將還安處之。”未寫明魏蜀兩軍的交戰情況。
而這在《華陽國志》中卻有明確記載:“維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克之。”可見,姜維先擊敗了追擊他的夏侯霸,然後增援廖化,把郭淮也打敗了,治無戴部眾也被順利接返蜀國,姜維圓滿實現了自己的出兵意圖,憑他那幾千人確實很不容易了。如果費禕不是那麼保守,以大軍北伐的話,腹背受敵的魏國真的很難說還保不保得住雍州。
249年,魏國發生內亂,司馬氏掌握政權,姜維的老對手夏侯霸降蜀,姜維乘機聯合雍州羌、胡,出兵攻打周邊多個郡縣,並派牙門將句安、李歆在麴山築城作為根據地,打算大幹一場。
漢軍于山上築城,易守難攻,但取水不便
但魏軍圍魏救趙,以雍州刺史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圍攻麴山城,斷了水源。姜維放棄圍攻各郡縣,率軍來救援。陳泰據守不戰,徵西將軍郭淮向洮水迂迴姜維側後,姜維只得撤走,句安、李歆投降。
魏軍切斷水源,使漢軍重蹈街亭覆轍
這次姜維吃了點小虧,不過損失不大,因為牙門將只是帶幾百人的軍官。郭淮剛掉頭去攻打和姜維沆瀣一氣的羌胡,姜維就殺了個回馬槍,但郭淮留鄧艾屯兵駐守於白水北岸。姜維派廖化率分隊在白水南岸紮營,牽制鄧艾,而親自率軍進攻白水北岸的洮城。鄧艾識破姜維計謀,連夜趕回洮城駐守,姜維見洮城有所防備,立即撤軍。
這次姜維還是隻有幾千人,但郭淮吸取了教訓,知道姜維野戰太厲害,所以從頭到尾未與其主力交戰。
250年,姜維走得很遠,襲擊了遠在青藏高原門口的涼州西平郡,不過沒打下來,只俘虜了當地的一位名士郭修。而郭修三年後(這三年姜維沒有出兵,可能是費禕借鞠山城投降一事給了姜維更大的壓制)刺殺了北伐的最大阻礙費禕,姜維終於自由了。
三、陳衹執政時期
就在費禕死的那一年,東吳丞相諸葛恪以二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姜維乘機率數萬人進攻南安郡,這次出兵過於倉促,沒打多久就因為糧草耗盡撤軍,魏國援軍都還沒有趕到。
陳袛被史書視為奸臣,但卻支持姜維北伐最有力
第二年(254年),魏國隴西郡狄道縣長李簡率眾投降(同年司馬氏殺中書令李豐,李簡可能是李豐親族),姜維出兵接應,進圍郡城襄武。討蜀護軍徐質帶兵迎戰被殺,魏軍大敗。但姜維未能打下襄武,只得班師,將河關、狄道、臨洮三縣居民全部遷移入蜀國。
魏討蜀護軍徐質是僅次於徵西將軍、雍州刺史的高級將領,他不知道姜維野戰的厲害,結果兵敗被殺
這次姜維幾乎打下來大半個隴西郡,收穫比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要大得多,當時諸葛亮於街亭敗退後僅遷入西縣千餘戶入蜀。可以看出,姜維的作戰目標往往不拘泥於駐守那些受戰亂破壞而又難以守禦的土地。戰爭結果從表面上看,蜀國領土沒有擴展,但實際上魏國邊境人口都被遷移到了蜀國,這塊土地不僅相當於脫離了國家的實際控制,而且也無法為國家貢獻後續的人、物等各種形式的資源。可以說,姜維的戰略思想相當靈活,這種頗似遊牧民族的進攻方式正適合當時的局勢。
雍州刺史王經第一次和姜維交手,也冒然和姜維野戰,結果差點全軍覆沒
255年,姜維率夏侯霸等眾將再次進攻殘破的隴西郡,魏國雍州刺史王經親自率魏軍主力與姜維於洮西交戰,結果大敗,被殺、投降的有數萬人之多,只留下萬餘人逃回狄道城。姜維乘勢包圍狄道。安西將軍鄧艾建議棄王經不顧,徵西將軍陳泰堅持率偏軍前往救援。姜維已於隴西山道設下埋伏,但陳泰走南面遠路繞開伏兵,迅速進至狄道附近,在山上舉火虛張聲勢,姜維不知虛實,謹慎選擇撤退。陳泰來得很及時,因為王經已經“糧不至旬”,要是再晚十天,對於魏國來說,一切都完了,雍州駐軍必然全軍覆滅,“覆喪一州矣”。
毫不誇張地說,這一仗是蜀漢進攻曹魏的所有戰爭中的最大勝利。不僅當年劉備、諸葛亮北伐從未打成過如此大的殲滅戰,放眼整段三國曆史,一次能消滅數萬人的野戰也是很少見的,這說明姜維戰術能力出色,蜀漢軍的野戰能力亦十分強悍。可惜的是姜維戰略眼光有限,“若維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那麼雍州最西邊的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四郡就很難保住了。
姜維敗於段谷,很可能是因為地形複雜,中了埋伏,就像當年張飛擊破張郃一樣
由於魏國損失慘重,姜維沒有像往常一樣撤軍,而是繼續駐紮隴西郡,並準備東進攻打南安、天水,與駐守漢中的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兩軍在天水郡上邽縣會合。但是胡濟失約了,結果姜維被鄧艾擊敗,損失很大,只得撤軍回蜀。
胡濟失約是一,但姜維軍的實力還是超過鄧艾的,戰敗細節已不可考,只能說姜維戰術能力應該是不如鄧艾了。
屢敗於姜維之後,魏軍終於知道,對付姜維最好的辦法是裝烏龜,堅守不出
257年,姜維趁諸葛誕在淮南叛亂、關中空虛之時,再率數萬人,從駱谷進軍,攻克沈嶺(今陝西西安境內),兵力推進至渭河畔。司馬望、鄧艾在當地長城斂軍據守。兩軍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後至258年,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長城是戰國魏舊長城,以華陰縣為最南端,向北經渭水,穿過大荔、蒲城、白水、澄城、合陽、韓城,一直到黃河西岸為最北端,在今天的西安以東數百里。說明姜維雖然沒有攻下長安,但長安周邊地區已經被基本掃平。但魏國方面的死守戰術總之是起了效果,長城據點沒有被蜀軍攻下,更東面的戰略要地潼關未受威脅,姜維無可奈何撤軍。
四、樊厥、諸葛瞻執政時期
我們可以注意到的是,這次北伐期間,一直支持或者說縱容姜維北伐的執政陳袛病故,繼任執政樊厥和諸葛瞻是反北伐派,所以此後長達四年,姜維未能再度北伐。
262年,姜維再度出兵進攻洮陽。這時蜀漢內部的反北伐呼聲很高,連長期跟隨姜維的廖化也反對,結果也是在侯和與鄧艾打了一仗,魏國說是戰勝,但也沒有多少戰果。此後,姜維因得罪權宦黃皓,只得遠避沓中。
結論
總的看來,姜維長於戰術,短於戰略,長於野戰,短於攻城,所以雖然曾取得很大戰果,但始終無法將戰果轉變為戰略上的勝利。曾經有過克服雍涼、進取關中的機會,又遺憾地失去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隨著《三國演義》的逐漸流行開來,而在正史中的記載,數字都是不準確的。
相對而言,諸葛亮的北伐記載比較清晰:“六出祁山”實際上是應該是五次主動進攻,而且其中只有兩次是從祁山出兵。而“九伐中原”除了能確定不是九次之外,史書記載不盡相同。在此簡單疏理一下姜維的對魏戰爭過程,如有不到,還請指教。
第一次:公元234年,姜維隨諸葛亮出兵,至五丈原,與司馬懿軍相持不下,諸葛亮于軍中病死,於是撤軍,姜維負責斷後事宜,面對司馬懿追兵,姜維整頓軍容,嚴陣以待,司馬懿不敢再行追擊,蜀漢大軍平安撤回成都。這是姜維第一次隨蜀軍出征的明確記載,在此前,雖然姜維228年剛降蜀時就被封為倉曹掾、奉義將軍,但後來諸葛亮數次北伐中一直沒有姜維隨軍出戰魏國的紀錄。
第二次:公元238年,姜維跟隨蔣琬出兵,攻打隴西地區。姜維率少量軍隊,一度擊破郭淮。《三國志》記載:“延熙元年,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郭淮破走,算其長短,以為事首,宜以姜維為涼州刺史。”蔣琬以此表彰姜維,並推薦他領涼州刺史一職,可以推斷出姜維此次作戰是獲勝的。
第三次:公元244年,曹爽率十數萬大軍,經駱谷進攻漢中,姜維隨費禕出兵,與漢中守將王平、劉敏協助防守,曹爽久攻不克,只得撤退,費禕率軍進軍曹爽後路,攔截魏軍,曹爽大敗。
第四次:公元246年,魏國邊境地帶眾多羌族首領叛亂,姜維率兵前往響應,出兵至為翅(今甘肅定西境內)時,郭淮率軍來救,與夏侯霸會師,姜維及時撤退。隨後魏軍平滅了其中一部分羌族首領,但還有些叛亂尚未解決。在這次北伐行動中,應該是姜維第一次擔任整支出徵大軍的首席指揮官(前三次分別為諸葛亮、蔣琬、費禕的部將)。但是費禕總體來說是不贊成用兵北伐的,對姜維的出兵規模一直予以限制,《三國志》記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徵調兵力,不足萬人。”也就是說,費禕能給姜維徵調的兵力都是不到一萬人的。
第五次:公元247年,姜維趁魏國境內羌族叛亂仍然未決之時,再次出兵隴西一帶。姜維令廖化於隴西附近一帶成重山築城,自己率主力進軍至沓中(今甘肅甘南境內)。郭淮設計分軍迎擊,派夏侯霸進軍至沓中,攻擊姜維,自己則率軍進攻廖化。但姜維在夏侯霸的追擊下,仍然成功回軍救援廖化,隨後正面擊敗郭淮、夏侯霸軍,成功收納了涼州胡王治無戴部眾回蜀。這一年,姜維又獲升遷,官拜衛將軍,與費禕共錄尚書事。
第六次:公元249年,姜維出兵攻打雍州各地,先派遣牙門將句安、李歆在麴山(今甘肅定西至天水一帶)築兩座城,自己率領主力,聯合羌、胡,出兵攻打周邊多個郡縣。魏軍郭淮派陳泰率分隊出擊,以徐質、鄧艾為陳泰副將,圍攻麴山城池。城中軍隊缺少糧食、水源,姜維率軍經牛頭山(今甘肅隴南境內)來救援。陳泰在牛頭山據守不戰,又派信使報告郭淮,建議郭淮繞至姜維後方,郭淮依計而行,率軍向洮水行軍。姜維怕被夾攻,率軍撤走,句安、李歆孤立無援,投降魏國。郭淮意圖立刻向西攻打羌人,鄧艾則提議反對,認為姜維撤軍距離不遠,需要防備姜維回師襲擊,郭淮聽從,派鄧艾屯兵駐守於白水(今甘肅白龍江)北岸。姜維回師,派廖化率分隊在白水南岸紮營,牽制鄧艾,而親自率軍進攻白水北岸離鄧艾駐防點有六十里遠的洮城。鄧艾識破姜維計謀,連夜趕回洮城駐守,姜維進軍後見洮城有所防備,立即撤軍。
第七次:公元250年,姜維出兵攻打西平(今青海西寧),沒有攻陷西平城池,但俘虜了敵將郭修,撤還回蜀。
第八次:公元253年,姜維響應諸葛恪北伐,率數萬大軍,從石營(今甘肅隴南境內)進軍,攻打南安,在南安城下設圍。陳泰率軍救援,行軍至洛門(今甘肅天水境內)時,姜維軍糧草耗盡,不等進一步交戰,主動撤兵退還。此前一年春天,費禕被郭修刺殺身亡,姜維以衛將軍職領大將軍事。直到這時,姜維才算是擁有了相當於當年諸葛亮的最高軍事統帥權,於是他立刻開始徵調重兵,借魏國疲於應對吳國攻勢時進軍北伐。
第九次:公元254年,魏國狄道(今甘肅定西境內)守將李簡率眾投降,姜維出兵隴西接應,進圍襄武(今甘肅定西境內)。魏將徐質帶兵迎戰,蜀軍前鋒將領張嶷戰死,但魏軍傷亡是蜀軍的兩倍。姜維大軍後至,斬殺徐質,大破魏軍。姜維率軍降服周邊地區,然後班師,將河間、狄道、臨洮三縣居民全部遷移入蜀國。
第十次:公元255年,姜維率夏侯霸等眾將再向狄道出兵,魏國雍州刺史王經守狄道,陳泰援軍進至陳倉(今陝西寶雞境內)。王經率軍出狄道城,先鋒渡洮水至附近的故關,迎戰姜維,初戰不利,王經遂率全軍渡河再戰。而陳泰接報告後,恐王經戰敗,下令部分前鋒軍迅速前去救援,並親率主力軍隨後前進。然而此時前線王經主力與蜀軍已經於洮西交戰,王經大敗,部隊死亡數萬人,還有一部分人逃散,只留下萬餘人逃回狄道城。姜維乘勢包圍狄道。鄧艾認為已經無力救援於狄道城被困的王經,建議棄其不顧。陳泰堅持率偏軍前往救援。姜維已於隴西山道設下埋伏,陳泰有所預料,走南面遠路繞開伏兵,迅速進至狄道附近,在山上大張旗鼓,表明魏軍援兵已到。姜維不知虛實,謹慎選擇撤退。
第十一次:公元256年,姜維大軍仍在魏國境內駐留。夏季,姜維與駐守漢中的鎮西大將軍胡濟約定,胡濟從漢中率軍出發,兩軍在上邽(今甘肅天水境內)會合。姜維率先攻打祁山,欲收割當地麥田獲得補給,但偵查到鄧艾防備嚴密,於是姜維在董亭(今甘肅天水境內)時就改變動向,攻打南安。但鄧艾又做出準確判斷,先行搶佔董亭附近武城山,據山險而守。兩軍起初相持不下,姜維嘗試強行進攻,未能攻克。於是當夜姜維率軍渡渭水向東前進,沿山路攻打上邽,欲與胡濟在此處會師,夾擊鄧艾軍。然而胡濟軍沒有按時趕到。姜維軍在附近的段谷被鄧艾軍追上,蜀軍孤軍作戰,士兵既疲乏,又缺糧食,遭受重創,士兵多有逃散,損失至少以數千計。這次可以說是姜維北伐以來打的最大的敗仗。
第十二次:公元257年,姜維趁諸葛誕在淮南叛亂之時,再率數萬人,從駱谷進軍,攻克沈嶺(今陝西西安境內),兵力推進至渭河畔。當地部隊糧食多,但兵力少,司馬望、鄧艾在當地長城斂軍據守。兩軍相持整整半年之久,後至258年,諸葛誕兵敗,姜維引兵退還。
第十三次:公元262年,姜維於秋冬時節,再度率兵,圍攻洮陽(今甘肅定西境內),鄧艾率兵防守,姜維軍敗退,回軍至南方的沓中。
總的來說,十三次戰鬥中,姜維作為主帥的一共十次,真正執掌蜀國兵權的一共六次。有大勝,也吃過虧,不過總的來說,不考慮國力財政問題,單獨從戰鬥角度考慮,姜維的作戰能力還是非常強的,說是無功而返,是有失偏頗的,只能說三國鼎立階段,三國已經站穩的腳跟,更多的不是看局部戰爭的勝利,而要看經濟、政治、軍事等全方面的發展了。
水漫太平洋
姜維乃文武全才之士,深待武候賞識,並傳與平生所學。且忠於蜀國,北伐因兵少敵1眾,難蕕全功,幸繼承孔明遺志,始終如一。可惜朝中奸臣擅權,破壞文武北伐鬥志,也是天意不能成全統一大業,故有戰功又遭忌恨,此亦改朝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