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什么有些读书人愁眉不展?

怪岛


历史书告诉我们,朱元璋是个苦哈哈出身的皇帝。

作为苦孩子出身,他从小吃不饱、穿不暖。苦难生长之中,还经常受到读圣贤书的富家子弟的排挤、嘲讽。

面对读书娃的鄙视,生于社会底层的朱元璋愤怒不平,欲与读书人对骂,除了流传千古问候人家十八代先人的骂法,对读书人骂他小儿奴贱种胚的说辞,他几乎是有口难辩。曾经很长的时间里,朱元璋羞愧于出生在穷人家,恨自己爹妈不争气,没给他营造一个大富大贵环境,整日里活的低人一等,受气受苦受累不说,还要被人在他稚嫩的心灵上狠狠插刀。这在他成长的人生里安下了仇富和仇视读书人的种子。

总有一天,老子要让你们这些读圣贤书的黄口小儿匍匐在我脚下颤抖,看我脸色做事,祈求我赏你们饭吃。

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和理想,朱元璋坚强不屈地活着。一直努力地放牛,放好地主家的牛。以求得到家主的赏识,打赏几个铜子,攒起来,吃一顿文人们赞美的红烧肉、麻婆豆腐,也算是体验了一把读书人才吃得起的佳肴。

吃一顿饱饭,是朱元璋成长道路上最大的挑战。而吃一顿读书人赞美的美食,就几乎是他一个时期里的人生奢望。当他躺在山坡上,晒着阳光浴,听着五脏六腑奏出的饥饿奏鸣曲,就更坚定了他对衣食无忧读书人的愤怒。

不甘于命运平庸的朱元璋知道,放牛只能勉强不挨饿,避免饿死的办法只有推翻满口之乎者也,罔顾人民死活的元朝政府,做自己的主人,才能天天“二两牛肉一壶酒,老婆孩子热炕头”。

意识到这一点后,已是孤家寡人的朱元璋拍拍屁股走上了一波三折的反元起义生涯。如你所知的那样,靠着一张鞋拔子脸的特异容貌,朱元璋在起义队伍里显的与众不同。很快与各路反元头领打成一片,得到赏识,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直至建立历史上威名赫赫的大明王朝,再次统一了中国。

做为一国之君,打下江山的朱元璋曾十分倚重一个谋臣刘伯温,这个被誉为知道前后五百年的军师,是朱元璋的福将,也是他的心头祸。朱元璋靠着刘伯温的诸多良计赢得了与张士诚、元朝的胜利,建立了大明。为了巩固皇权,他玩起了卸磨杀驴的游戏,杀死了一些功臣,自然就引起一些读书人私下里骂他忘恩负义。

我们也知道,朱元璋打小就痛恨读书人嘴上仁义道德,背地里龌蹉小人的伪君子做派。做了国君,他开始了对当初立下誓言的执行工作,招天下有才之士,为我所用。偏偏当时的一些读书人骨头很硬,自诩有才,不听皇命,擅议朝纲,令朱元璋大为恼怒。他的观点粗俗且无理,圣贤云,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既然你不想为我所用,难道是想给反对我的人用?既如此,杀了摆!刀锋过处,人头滚滚。

另一个,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看不惯一些读书人,老是用古之圣贤的治国语录给他洗脑,对儒家的那套仁义道德,施政爱民之说,朱元璋是听的够够了,他不想听,也不想现学现用,他想的是,老子要按老子的办法干。

你们这些读书人既然轻视我,不听老子的话,那就怪不得我了。当天下读书人非议他越多,就更刺激了他儿时对读书人的记忆仇恨,所以在世界我最大时,朱元璋看到朝堂里的读书人,一时兴起就要杀几个来解恨。


乐羊子说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父亲朱五四,祖父朱初一,看名字好象他们是数学世家。其实元朝规定:凡不读书不当官者一律按数字命名。命名方式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按出生日期定名。

朱元璋小时侯家里很穷,父母死的时侯,连棺材都买不起,就着几件破衣,草草葬在一个乱岗地里。他当过和尚,要过饭,最后在好友的引荐下当兵吃粮。

好在朱元璋懂得发奋图强,一路过关斩将做成了一方诸侯。要想进一步问鼎天下必须依赖有文化的读书人,这个时侯,朱元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凡是遇到书生文人重金相求,虚位以待。把些知识分子的热情都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地为他服务。难得包括宋廉、方孝儒等大学问家都说他一个“好"字。

文士出谋划策,武将效命沙场,短时间内朱元璋就登上了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令孔子后人前来朝拜,孔子后人初称病不朝,朱元璋恼怒,派人再催,孔子后人才来朝见。出于自卑和打压读书人心理,朱元璋只给其供养经费,并不给其官职。

给元朝修史书的官员被抓,朱元璋把他们当作俘虏对待,派他们干不想干的活。在朝堂之上,公开贬损读书人,仿佛读书人跟他有仇似的。朱元璋最忌讳文臣奏折和谈话中有“作则"(与作贼谐音,因其穷时偷过牛、豌豆等)、“生”(与僧谐音,因其当过和尚),凡有此字眼者,疑为文人暗含讥讽,朱元璋怀恨在心侍机报复。

有一件事最让起草圣旨的大臣为难,每次写完请朱元璋过目,他总是嫌大臣们故弄玄虚,高深莫测,情急之下亲自口授圣旨,由大臣秉笔发送。

有一次沿海有倭寇来犯,地方官请示该怎么办?朱元璋是这样下的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Yue),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你看这大臣当的,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白读了圣贤书,这圣旨写的太没水平了。

可能朱元璋骨子里反对把文章做得深奥,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衣钵,估计朱棣写圣旨的文臣也不好当。且看他拟定的一篇圣旨,通篇大白话,真要令人不可思议:

奉天承运皇帝、制(yue),俺汉人地面西边,西手里草地里,西番各族头目,与俺每近磨道。唯有必里阿卜束,自俺父皇高祖皇帝得了西边,便来入贡,那意思甚好。有了俺继了大位子,恁阿卜束的儿子结束,不忘俺太祖髙皇帝恩德,知天道,便差侄阿卜束来京朝贡,十分至诚。俺见这好意思,就将必里千户所升起作卫。中书舍人便将俺的言语,诰里面写得仔细回去,升他做明威将军,必里卫指挥佥事,世世子孙做勾当者。本族西番听管领着。若有不听管属者,将大法度治他,尔兵曹如敕勿怠。

永乐元年五月初五日,上铃敕命之宝。

再看巜李朝实录》朱棣的一道圣旨:

去年儿这里进将去的女子每,胖的胖,麻的麻,矮的矮,都不甚好。只看尔国王敬心重的上头,封妃的封妃,封美人的封美人,封昭容的封昭容,都封了也。

由此可见,读书人在朱家视若草介,又不敢说,更不敢笑,真正折煞一个个学富五车的才子们。奈何!奈何!

(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生态渔农石峰


关于问题中的朱元璋当上皇帝,为什么读书人会愁眉不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朱元璋的出身,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放牛娃,又做过和尚,最后还是小时候的伙伴汤和给他的一封信,想让他加入起义军,连年战争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朱元璋,选择了还俗投奔起义军郭子兴。




郭子兴呢看朱元璋高大魁梧,憨厚忠实,就让他做了自己的亲兵也就是保镖! 就是这个时候,他逐步在亲兵中树立起了威信,郭子兴也看中朱元璋的品行和人格,为了让他更加忠于自己,便将养女马秀英嫁给他,可以说马皇后对朱元璋以后的大业是支柱般的存在!

正是因为成事之前的朱元璋 大字不识,不懂诗词,毫无墨水可言,甚至密报都需要下人读给他听,所以他心里存在一种自卑感,古往今来,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皇帝像他这样的出身环境,这也造成了他心里有了一堵墙,毕竟在元朝廷和支持元朝的读书人中都大放厥词,在字里行间,羞辱他是农民 说他造反,说他做过和尚,说他偷鸡摸狗,说他乞讨要饭。

好在后来的朱元璋有了一位老师,那就是李善长,教他读书认字,识字后的朱元璋更是害怕读书人,总会觉得书生在词语中有涵盖羞辱他的意思。

比如奏折里面的“作则”近乎作贼,生又像僧,发 又似乎说他曾经是光头没有头发!

想多的朱元璋,对读书人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治国离不开读书人,恨又感觉有些读书人表面忠心耿耿,听着文章又极为逆耳!

所以这就是让读书人愁眉不展的主要原因,因为文中一个字让朱皇帝产生联想,那么这个读书人基本是要掉脑袋的! 所以不管文武大臣还是百官密报都为了避免一些字而费尽心机!

谢谢大家阅读,若有指教请评论,细探之……


听风扶梦


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还是提问者的个人看法,我表示怀疑,不考虑其他,我们就事论事,我来谈几点看法,为什么说朱元璋时期读书人都愁眉苦眼?

首先要明白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什么是读书人,不是修地球的老农民,不是斤斤计较的富商人,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平头老百姓,那么他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光宗耀祖,光耀门楣,为了不落了自家名声,为了出人头地,为了为民服务,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贪图享乐,就是能读书,读过书,绝大部分想通过科举考试当官的,不管是为了权势,地位,金钱,反正就是想被朝廷任用能做官的那些人,对吧。

然后你要明白,什么样的人才会读书,这也不是那些普通老百姓能做的事,古时候想要读书,首先你的家境还不错,最次也得是村里边的一个小地主,没钱你是玩不起读书这趟生意的,它需要金钱上的支持,没钱,不谈上不起学堂,你连温饱都解决不了,书籍都解决不了。还要去参加乡试,院试,殿试,这些都需要盘缠,都需要路费的,可能乡里面有人帮你,但毕竟是少数。那么读书人基本上都是那些有钱或有权的地主,士族,世家大族,名门望族,功勋大家,对吧!

父母因官员贪污腐败活活饿死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对待当官的人呢,朱元璋是从一个乞丐一步一步又一步,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无比强大的敌人,经历千辛万苦才登上皇位的开国皇帝,他自己吃遍了人间苦涩,看透世间百态,见过了太多贪官污吏搞得百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他自家没地,父母每天辛苦劳作,最后竟然给活活饿死了,家里面饿的人哥哥姐姐更是不知几多,他是老八,你听说过他的七个哥哥姐姐了么,死的都差不多。所以他特别仇恨官员贪污腐败,有一个杀一个,有一窝宰一窝,有一群屠一群,有史书记载,朱元璋执政的时候,明朝官员平均每年死三分之一,今天早上出门去,晚上都不知道能不能安全回来,官员之间都人心惶惶,生怕什么时候就被干掉了。



官员俸禄少的可怜

但是,朱元璋时期,他给官员的俸禄又很低,俸禄完全不够一家老小正常的花销,史书记载,检察院御史老大哥刘伯温全家就经常入不敷出,又不贪污受贿,最终被迫变卖自己的字画来换取些粮食,日用品。可见当时当官的日子并不好过啊,吃不饱睡不暖,还时刻担心自己的脑袋不在脖子上了。

有功之臣得杀容易受牵连

朱元璋时期,为了给自己的软弱的儿子扫清道路,大杀有功之臣,沾点亲带点顾,那就一个字,杀,没啥话说的,谁都不知道自己啥时候死,早上整整齐齐出门,晚上能不能回来都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朝廷做官,不可能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谁知道什么时候受谁的牵连,就这样完蛋了。

总得来说,在朱元璋时期的读书人,不好做啊,想当官,既不能贪污,否则死,家里面也跟着完蛋,老老实实做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受谁的牵连,完犊子了,老朱杀人从来不手软,一杀一片。


干净利落


朱元璋是贫农出身,自小就看惯了一些读了书的地主欺压百姓的情况,父母都是在这种压迫下去世的,因此,朱元璋自小就对读书成为压迫阶级的人很反感,对一些读了书就纸上谈兵的人也很厌恶。

朱元璋是很有大局观的,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都是草莽英雄,他们和朱元璋都是一条心,也都是对读书人没有好感。不过朱元璋打天下时对读书人还是很敬重的,每次打下城池都要亲自拜谒当地德高望重的学者和士绅,以此来7收取读书人的心帮助他打天下。

但是,当他成为了皇帝后,对读书人的态度可谓是180度大转弯了。他骨子里对读书人的反感表现的一览无余,经常是对一些大事小事就上折子的大臣横挑鼻子竖挑眼,想方设法的为难他们,有很多人都是因为折子而丢了脑袋。朱元璋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总以为读书人是在故意讽刺他,因此文学大家们也都不敢对他拍马屁,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恼了他。

另外,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是非常厌恶的,可谓是见一个杀一个,因此天下读书人都心寒,甚至于害怕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而被杀掉。因此,朱元璋对于读书人是非常苛刻的,当时读书人的日子很不好过。


红尘入世亦不闲


那要从老朱的出生谈起了,老朱家几代都是贫农,种田为主,几乎没有怎么读过书。而当时能够读书的,基本上就是豪强地主。在当时人命是最不值钱的,最重要的是能够活下去。自小对那些只知道欺诈百姓的豪强自然厌恶,尤其是他的父亲朱世珍,母亲等家人都是在这种压迫下去世,更加使其痛恨所谓的读书人。

而老朱打天下靠的是武力,靠的是农民起义,而要打倒的也是一些所谓的读书人,也就是豪强地主(再次强调一下,在当时读书基本上就是豪强地主垄断的,所以二者几乎相等)。那读书人能开心吗?

最后,老朱登基后,但老朱毕竟是没文化的人,基层读书人自然怕自己不受重用,而起用那些农民武将之类的人,这样自己寒窗几十载的努力岂不白废,而且失去了光宗耀祖的机会。

而对于那些上层读书人,自然看不起老朱,不愿与老朱为伍,但他们怕老朱启用他们,他们若不从,只有一死了。


追风筝的乖乖


读书人,十足的浪漫主义者。满口的仁义道德,实际上憋了一肚子坏水,为了自己幻想的世界不顾实际情况任意攀咬。说白了,读书人就是空想者。

再说回朱元璋,我一直觉得这家伙就是个奇人。我一个要饭的做到皇上,真了不起。他自然是不信书生说的那些学说。读书人一看你不听我的,反正笔杆子在我手里,我就抹黑你吧。

还有一个问题是,官员几乎都是读书人,而朱元璋对官员又太狠,你得罪官员就相当于得罪天下士子,所以朱元璋的名声不是很好。


史娱善终


这跟朱元璋的出身有实际关系,朱元璋出身贫苦,没有什么文化,最开始的时候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而且在朱元璋小时候没少受过这些所谓的读书人的欺负。所以在朱元璋成事之后对于天下的读书人肯定是没什么好感,这些读书人也明白,一介莽夫当政,肯定是要收拾这些读书人的


7mr魂莹索绕


想以读书做官论的人来说,在哪个朝代是比较清廉 纯洁甚至苛刻,对哪些想做官的人想要又怕,至于后来愁眉不展😇


蝎子79188


朱元璋本是穷苦人家出身,出身平凡,不通文墨。加上他自己成为皇帝后,本身就膨胀了。瞧不起别人,觉得自己很牛逼。所以对文人墨客看不起,还大兴文字狱。迫害了好多读书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