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中,趙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失敗的?

胡俊


周幽王被犬戎乾死後,兒子周平王即位遷都到陪都洛陽,於是中國歷史進入到東周時代。周平王即位並東遷的過程中,秦襄公給予周平王很大幫助,周平王走的時候大手一揮,將原來直屬於周王朝的關中土地而現在又被犬戎佔領的土地劃給了秦國,當然秦國還得自己從犬戎手裡奪回來。

經過苦戰,秦國奪取關中地區,也迎來的大發展,春秋時期的中原各國爭霸不斷,齊、晉等國先後崛起,而秦國向東爭霸未果後,果斷繼續向西開發,結果雄踞關中,雖然相比於中原各國顯得落後,常常被人瞧不起,但是也安穩挺過了春秋時代。

春秋時代的秦國,基本上佔據的就是西周的故地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東周歷史進入到戰國時代。魏國首先強大起來,經常性的欺負秦國,最為明顯的就是奪取了本來屬於秦國的河西之地,而秦國多次苦戰都遭到失敗,於是在戰國早期,秦國是一個落後的代名詞。

秦孝公時代,商鞅從魏國來到秦國,輔佐秦孝公進行變法,商鞅鼓勵農耕,獎勵耕戰,極大調動了秦國農民種地生產和參軍打仗的積極性,將秦國打造成一個願意從事生產和熱衷於戰爭的軍國主義性質的國家,秦國的國力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並從魏國手中奪取了河西之地。

商鞅變法讓秦國走上富國強兵之路

秦孝公死後,商鞅被新即位的秦惠文王贏駟車裂處死,但是商鞅的變法的內容卻被完整的繼承下來,於是秦國繼續走在富國強兵的大道上,而且這一時期的秦惠文王從楚國奪取了漢中地區,並奪取四川,張儀就是幫助秦惠文王的幫手之一。而秦惠文王稱王也是秦國稱王的開始,他也是電視劇《羋月傳》中主人公羋月的老公。

秦惠文王死後,兒子贏蕩即位不久就舉鼎而死。而後就是秦惠文王與羋月的兒子贏稷同志即位,也就說歷史上的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時間很長,他在位前半段是老孃羋月說了算,後半段才是自己說了算,這時候的秦國已經真正成為戰國最強國,不僅經常對韓國和魏國發動戰爭,甚至將曾經的老大哥楚國的郢都都給攻破,還焚燒了楚國的王陵。但是秦國與中原軍事強國趙國的戰爭中並沒有得到什麼太大便宜,那個被恥笑為“紙上談兵”的趙括的老爹趙奢,還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

秦昭襄王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

閼與之戰結束8年以後,秦國的火力主要對準的韓國、魏國,因為此時昭襄王贏稷同志已經完全掌權,並接受了范雎的“遠交近攻”戰略,公元前262年秦軍再次討伐韓國,這次目標是韓國的上黨郡。秦國本來已經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繫,正準備將上黨一口吞下的時候,出現了變故,上黨郡郡守馮亭派人聯繫趙國,要求上黨併入趙國,其實秦國伐韓,跟趙國沒有任何關係,而如果趙國拒絕馮亭也就沒有什麼事情了,可是趙王居然覺得白得一塊土地不錯,然後居然接收了上黨郡,從秦國虎口奪食,當然惹惱了秦國這頭老虎。於是秦國將進攻方向轉向趙國。並很快奪取上黨郡,並進一步將戰火燒向趙國本土,貪心的趙王終於惹火燒身。

將進攻目標對準趙國,對於秦國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這個經過了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並不好打,此前趙國滅亡中山國,還重創匈奴人,於是秦國重新調集力量進攻趙國,而趙國的壓力更大,招惹了強大的秦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只能硬著頭皮接站,於是趙國也值得調集舉國之兵與秦軍對峙於長平。

長平之戰之前秦趙形勢圖

長平之戰對於秦趙兩國都至關重要,任何一方的勝利,都足以打破戰國時期的力量平衡。對於秦國而言,一旦獲勝,則徹底奠定一統天下的基礎。而對於趙國而言,如果取勝,則可以重創秦軍,大大的降低秦國對於東方六國的優勢。

而長平之戰最初有秦國宿將王齕對陣趙國老將廉頗,由於趙國國力明顯比不過秦國,長平前線又是幾乎集中趙國所有的力量。所以廉頗雖然善守,但是主場作戰的趙國反而無法持續支撐前線的巨大消耗,所以要求速戰速決的態度反而更急切,於是臨陣換將,換上了趙奢的兒子趙括。而秦國也是出動舉國之兵,由戰國第一名將白起代替王齕的主將位置。

而在後來的決戰之中,白起充分利用趙括急於作戰、糧草短缺的特點,將趙軍的糧草斷絕,於是前線的40多萬趙軍陷入了斷糧的被動之中,最後趙括率軍突圍,被陣斬,40多萬趙軍投降,而秦國為了徹底打擊趙國的戰爭潛力,居然將40萬降服悉數坑殺。

戰國第一名將白起

當然後來趙國派出蘇秦的弟弟的蘇代前往秦國,說服范雎,范雎也嫉妒白起功勞太大,會取代他的相位,於是秦國停止了對趙國的進攻。而志在滅趙的白起也因此對秦昭襄王心懷不滿,後來一直稱病不朝,之後秦昭襄王再次伐趙,要求白起帶兵,這位趙國第一名將居然耍起了性子,就是稱病不去。後來秦軍在邯鄲城下大敗,還一度被東方各國聯軍追到函谷關,此時范雎再次說白起的壞話,於是秦昭襄王就賜死了白起。

長平之戰後,趙國就一蹶不振,長平之戰34年後,趙國亡國。而長平之戰和稍後的邯鄲之戰時,嬴政的老爹嬴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40萬趙軍被坑殺的消息傳回趙國,嬴異人差點被趙國人砍死,後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之下,趁著邯鄲之戰的亂局逃回秦國,而嬴政和母親趙姬留在趙國沒少吃苦,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趙國邯鄲,滅亡趙國後,嬴政親自到邯鄲,將當初邯鄲城內欺負過他們母子的鄰居全部坑殺。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個問題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了。

第一是雙方的國力,很明顯當時的秦國最強,擁有關西以及巴蜀地區,土地面積、人口都遠遠大於趙國。同時秦國和趙國都進行了改革。秦國是通過商鞅的法家思想的改革,將全民基本變成了戰士和農民,用少量的官僚進行統治,通過嚴刑峻法(法家實際上是刑治)以及軍工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國家對外作戰的動員能力和軍隊的戰鬥力。趙國的改革基本在於軍事層面,效法遊牧民族的戰術,軍隊戰鬥力異常強悍,吞併了一些小國,在對外戰爭中也取得了一些勝利,在長平之戰以前與秦國的交鋒中不落下風。可以說,當時的綜合國力來說,秦國第一,楚國第二,趙國第三,都有實力問鼎爭霸,其他四國(魏韓齊燕)都沒有爭霸的實力,只能是看客。但綜合國力的不濟,實際上是趙國戰敗的最根本原因(後面會分析)

第二是長平之戰的爆發原因。長平之戰的爆發有著一定的偶然因素,必然在於,當時秦國向東擴張,而趙國是東部的強國,秦國在此之前已經數次打敗了楚國,(主要在楚懷王時代)楚國已經元氣大傷,暫時對秦國造不成威脅,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以及趙惠文王的擴張,國力蒸蒸日上,因此兩國遲早會有一場大戰。

戰爭爆發的原因就在於秦國先進攻韓國,切斷了韓國與上黨地區的聯繫,韓國本來要把上黨地區割讓給秦國,但是上黨地區的百姓不願意投降秦國,選擇了歸屬趙國,並派使者出使了趙國,表示歸附的意思。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大蛋糕(如果要攻取這些地方,趙國還不知道要死多少士兵,耗費多少財力),其誘惑力相當於當初張儀許給楚懷王的商於六百里土地差不多。當時的趙王,趙孝成王動心了,但接收上黨地區,就等於同秦國宣戰,與秦國的戰爭將不可避免。雖然朝堂上也分了主戰派(以平原君為代表,接收上黨地區)和主和派(以趙豹為代表,放棄上黨地區),爭的不可開交,但趙孝成王還是想要上黨地區,再加上當時趙國軍力強盛,打起來也未必會輸給秦國,心理上就偏向於主戰。

第三是後來戰爭的走向,其規模超過了秦趙兩國戰前的預計。首先秦國沒有想到中間會出現趙國的參與,本來到手的肥肉飛了,自然不爽,於是轉而攻向趙國。其次是趙國也對戰爭準備不足,因為上黨來的突然,對秦國的作戰並沒有準備就接收了上黨地區,於是同秦國開戰。而且雙方都沒有想到戰爭會持續三年多,並且都拿出了全部的家底(後來秦國和趙國都進行了全國動員)。

剛開始的時候,秦國向上黨地區進攻,趙國很快就放棄了上黨地區,同時趙國派出了大將廉頗出戰。在與秦國的初次交戰中,趙國連連受挫 ,廉頗退守長平。

作為戰國四將之一的廉頗(另外三位分別是白起、王翦和李牧),雖然直接與秦國打野戰不能勝,但是憑藉長平地區的險要守住長平還是綽綽有餘的,這點可以從戰爭持續三年,秦軍始終不能突破長平防線這點中看出,如果守不住,秦軍也不至於三年都無法突破趙軍在長平的防線。如果一直守下去,那麼從結果來說,趙國至少不會輸。

但問題就在於,秦國和趙國,誰能撐得住?

秦國因為地處西部地區,西邊沒有後顧之憂,南邊的楚國已經被秦國收拾了一通,暫時沒有威脅,中部的韓國和魏國基本已經被秦國打的只剩半條命了,所以可以集中精力進攻趙國,再加上巴蜀以及關中地區豐厚的物產,可以源源不斷地支持長平前線。而趙國,北部有遊牧民族的侵擾,其最強大的騎兵軍團並不能全部集中到長平地區參加作戰,西部還有燕國和齊國的威脅,所以地理上就吃了虧,再加上綜合國力不及秦國,戰爭的持續能力和秦國就不在一個檔次了。實際上,戰爭持續三年下來,趙國已經沒有糧食能夠供應長平前線了。

再說一下外交情況,這點我認為也非常重要。當兩國持續不下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一方能夠找到一個強援參展,即便是不參戰,能夠在物資上給予援助也能對戰爭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在秦國方面,因為秦國的強大以及外交上的積極運作,其他五國都沒有參加對長平的戰爭或者對趙國進行物資上的援助;而趙國在外交上也沒有多少動作,沒有取得援助,甚至是物資上的援助也沒有取得。可以說,如果趙國能夠在外交上有所作為,哪怕是取得了物資上的援助,那麼戰爭再拖個一兩年,估計秦國也會崩潰了(很可能不戰自退)。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從秦國運輸物資到長平,遠遠大於從趙國運輸物資到長平的距離,秦國的消耗肯定是遠遠大於趙國的,所以趙國只要能耗的住,吃虧的肯定是秦國。但是趙國在物資匱乏,外交無援的情況下,在一場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的戰爭情況下,就逐漸地走向絕望了。

可以說,在長平決戰之前,趙國能剩下了選項基本就只有主動出擊決戰這一個選項了。

第四,一旦決戰,雙方的戰力如何?

首先是統帥,秦國後來派出了戰國時代的“戰神”級的人物,白起,終生沒有敗過的白起擔任秦軍主帥。趙國先是廉頗,但是廉頗主守,於是趙王另選了主攻派的趙括。(歷史上所說的趙王中了秦國離間計棄用廉頗而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實際上不是真實情況,真實情況是趙國實在支撐不下去了,只能進攻)。再說一下趙軍統帥趙括的能力,實際上也不是史書上所說的紙上談兵的水準,實際上我認為是一位非常難得的將才,但是還需要一定的歷練。趙括的軍事才能還是有的,比如之前和他父親趙奢出征的時候,就長期擔任參謀長的角色,為趙軍的勝利立下過不少的功勞,趙奢的很多戰術計謀也多是出自趙括之手。只不過趙括第一次統帥大軍作戰就遇上了BOSS級的人物白起(起碼也應該多打打小怪升級以後再打BOSS),就只能說是運氣太差了。

其次是雙方的兵力,秦國在得知趙軍換帥以後,開展了全國動員,將全國15-60歲的男子全部徵發趕往了長平戰場,按照當時秦國500多萬人口的規模估計,秦軍的人數至少也在60萬人以上了(不包括提供後勤等運輸保障的人員)。趙軍人數在45萬人左右,除了前期廉頗的20多萬人以外,還有趙國全國動員由趙括帶來了20萬人。

再次是軍隊戰鬥力問題,秦國有陷陣死士,趙國有精銳的騎兵,真打起來應該是不相上下。(在條件對等的情況下)士氣上來說,秦國因為有軍功制,雖然遠途作戰了三年,士氣不說高漲,也不會低迷,趙軍在家門口作戰,消耗了三年,士氣上來說也能一戰,所以從士氣上來說雙方也是不相上下。

綜合以上來說,在統帥方面,秦國勝於趙國,兵力上來說,秦國也勝於趙國,軍隊戰鬥力、士氣方面雙方差不多,所以決戰的情況下,秦國勝率更高。

第五就是決戰的情況。趙軍的戰略就是進攻,採取一波流戰術,直接擊潰秦軍,把秦軍殲滅或者趕走。秦軍則偷偷地換上了白起作為主帥,在趙軍進攻的方向採取了重兵嚴密防守,同時出動了偏師在趙軍進攻秦軍陣地的時候發動突然襲擊攻佔了趙軍的防禦地區,切斷了趙軍的補給路線,並將趙軍困在了秦軍與趙軍防禦壁壘中間的狹長的平原地帶。(秦軍一系列的有序作戰都得益於白起的優秀的指揮能力以及秦軍堅定的戰術貫徹力)

在趙軍往前攻不下,往後不能退的情況下,整整被圍困了46天,在46天中,趙軍如困獸猶鬥,始終不能突破秦軍的防線,同時趙軍的補給也無法供應給到前線。可以說,40多萬大軍被圍困了46天而沒有出現崩潰,仍然能夠奮勇作戰,這一點來說,除了趙軍優秀的作戰勇氣和素質外,趙括的統兵能力也是起了不小的作用,就這一點,趙括就不可能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庸才,而是一位優秀的將才。

最後,是戰爭的結果。戰爭打到這個分上,趙軍的失敗就是必然的了,46天的斷糧,軍隊已經沒有了戰鬥力,在第六次也就是最後一次突圍中,趙括英勇戰死,趙軍全軍覆沒,剩下的趙軍慘遭秦軍坑殺,戰國史上最大的一場戰役就此結束。

插曲 關於趙括的母親找趙王的事情

可以說,在決戰以前,戰爭勝負難料。趙括的母親找到趙王,說自己兒子怎麼怎麼不行,希望趙王換帥,趙王執意要趙括統帥趙軍決戰,於是趙括的母親就說,一旦戰敗,那麼就不要追究趙括家族的責任,趙王同意了,戰後,趙王也沒有追究趙括家族的責任。這個在史書中是有記載的,但是我個人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也覺得頗有意味,因為一個母親在公眾場合下詆譭自己的兒子,這本身就不符合人性,正常情況下,應該是這個母親為了整個家族,而詆譭自己的兒子,為的就是自己家族的平安,但是於內心來說,又是何等的悲劇呢,我相信這位母親內心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贏的,說下違心的話,也是心如刀絞,還給自己兒子安上了一個紙上談兵的千古笑柄。尤其是戰敗的消息傳來,又是得等的傷痛呢,雖然她保住了家族,但是內心的痛苦,卻又是人們所忽略的。

戰後的影響

1 留下了紙上談兵的成語

2 當地建了骷髏廟,以祭奠當時死去的趙國將士,千百年來一直存在於當地。

3 當地人把白豆腐放在鍋裡煮了吃,名曰“吃白起”,可見白起留下的罵名也是千古流傳了


Avivid248


廉頗打不過王齕為何可以長期阻擊他,因為廉頗控制了四個地方,至少三個半,這四個地方是長平關、故關、白徑、太行徑。長平關和故關北通長治盆地東出滏口徑去邯鄲。



丹水以東還有一條白徑可東出太行山,南下經太行徑到華陽、野王、河內郡。廉頗可能控制了太行徑,至少嚴重威脅了太行徑,秦軍物質補給比較安全的途徑應該是西越太嶽山脈的那條路,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秦軍的處境比趙軍困難。

趙括上後收縮兵力,為白起搶佔長平關、故關、白徑提供條件,趙軍後撤之路被封死了,太行徑被完全控制後秦軍的兵、糧輸送便捷了起來。最要命的是趙括不按大兵團作戰的規則辦事,一個是擅自脫離指揮位置跑到前線去,被圍後導致群龍無首,各部失聯,被分隔包圍,第二個錯誤是渡囗不置重兵防守,又不等大軍過河就冒進,導致被圍後及無法突圍回撤,又無救援,河內秦軍則可通過太行徑迅速投入戰場,當然真正的戰場調度比這複雜。

趙括就是這樣喪師敗國的!!


2加3可以不等於5沒錯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趙國並不是敗給長平之戰,而是失敗於綜合國力。長平之戰趙國打得其實並不差。先看雙方戰前實力對比,趙國起初廉頗帶了20萬,後面趙括帶去20萬,加上5萬韓國上黨軍,共計45萬;而秦國發全國之兵加上河內郡新招兵共計65萬。從損失來看,趙國戰死25萬,投降後被處決20萬,秦國戰死也有25萬。也就是說秦國以全國之兵,在付出中25萬的慘痛代價,才戰勝趙國軍隊。從戰役過程來看,兩國都經歷了換帥,秦國由王齕換成了白起,則由廉頗換成了趙括,各有新換老,一個由老換新。白起的實戰經驗不可否認,但趙括並非只會紙上談兵,如果趙括繼承廉頗堅守不出的思路,無疑會使趙國先於擁有巴蜀糧倉的秦國而崩潰,趙國當時已經“請粟於齊”,而未成功,說明趙國後勤已相當緊張,如不及時出擊,可能都不用秦國坑殺了。趙括在突圍的過程中,也取得了斬殺25萬秦軍的輝煌戰績。這對於綜合國力遠低於秦國的趙國來說,很不容易了。

而如果把長平之戰跟邯鄲之戰。作為一個整體衡量的話。趙國實際上打贏了這場戰爭。邯鄲之戰,秦國發傾國之兵55萬,趙國10萬,楚國10萬,魏國8萬,戰役結果是,秦軍幾乎全軍覆沒,趙軍損失慘重不至毀滅性,魏楚兩國損失輕微。此戰以後,秦國“國內空,如六國合縱,必亡”,喘息了三十多年,才能發動統一戰爭。


百里渡人


長平之戰後,趙國四十萬精兵全被秦將白起下令坑埋。從此趙國兵力大減,兵力及其實力一落千丈。趙國實力下滑後,各國都蠢蠢欲動,想要趁機撿點便宜,第一個動手的就是位於趙國東北的燕國。雖然燕國敗退後,趙國實力又在衰減。趙國強大時,期間也湧現出了趙奢、廉頗、李牧等名將。長平之戰後,趙國人才也在大減,沒有先前的文臣武將來興國,強國。再加上秦國的實力只增不減,時不時攻打趙國,因此趙國也再沒有復興的機會。因此逐漸走向衰弱。


墨著mZ


趙孝成王四年,孝成王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穿了一件左右兩邊顏色不一樣的衣服,坐在一條龍的背上騰空而起,可剛飛到半空就掉了下來,更神奇的是竟然掉進了一個堆積如山的金銀谷裡。

第二天,孝成王把占卜官叫來為他圓夢。

卜者說,夢見衣服分兩色,預示有什麼大事殘破,沒有辦成;乘龍上天,不至而墜,也是預示著想辦的事空歡喜一場;掉進金玉山谷裡,預示將來會遇上讓人憂慮的事。

三天後,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派使者求見趙王說,秦國一直猛攻上黨,勢在必得,我們快守不住了。上黨的軍民都寧願做趙國的臣民,也不願意做秦國的亡國奴。現在上黨郡還有十七處市邑,我們想獻給大王,只有英明偉大的大王才配擁有這些財富!

孝成王一聽大喜,請來平陽君趙豹商量,天上掉下的這個餡餅該不該伸手接住。

趙豹說,聽說西方有句諺語叫“世界上沒有免費的蛋糕”。對這種不勞而獲、無緣無故的意外好處,最好還是不要沾邊兒,不是什麼好事兒。

孝成王說,人家說了,是因為特別仰慕我的威名,哭著喊著要來投奔我,怎麼能說是無故之利呢?

趙豹說,秦國蠶食韓國的土地,可不是一天兩天了,我們橫插一槓子,坐收漁翁之利,這不是從老虎嘴裡奪食嗎?韓國之所以願意把土地、百姓送給大王,實際上是想嫁禍於人。您想想,秦國想侵略韓國謀劃了這麼多年,現在又耗費這麼多的錢糧持續攻城,眼看快要攻下來了,我們卻想坐享其成伸手摘桃子,漫說我們趙國的國力比秦國弱小,就是比秦國強大許多,要想從人家手裡奪取利益也辦不到呀。怎麼不是無故之利呢?

再說了,秦國跋山涉水運送糧食,戰場上不知犧牲了多少將士,這就像趕著辛苦老牛耕地,到頭來卻沒有收穫,放在誰身上也不會罷休的。我們千萬不能去沾便宜、蹚渾水,我覺得上黨的市邑還是不要得好。

孝成王還是捨不得,道,如果失去這個機會,日後我們即使派出百萬將士,打上一年半載,也未必能得到上黨的一市一邑,現在人家主動來投奔我,這是多大的好事呀,怎麼能不要呢?我們就是要了,秦國還能怎麼著我們呀?

趙豹淨說了些趙孝成王不愛聽的話,孝成王很不高興,臉色馬上沉了下來。

打發走趙豹,孝成王又把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叫來,讓他們說說韓國想送給我們十七處市邑,還有仰慕敬愛自己的臣民,我們是要啊,還是要啊?

兩個人早就聽說趙豹的建議使得趙王很不高興,所以就順著趙王的意思說,過去我們興兵百萬,逾時一年都得不到一座城池,現在不廢一點氣力就能得到上黨十七市邑,這不是天上掉餡餅嗎?傻子才不要呢!機不可失,請大王早下決心。

孝成王大喜,連忙派平原君趙勝率領得力幹部和軍隊,去上黨接收土地和臣民,把三個萬戶大邑封給來降的上黨太守馮亭,三個千戶小邑封給郡守下的縣令,從太守到縣令都世世為侯,郡守、縣令以下的各級幹部全部連升三級,凡是來投奔的老百姓每人賞賜六斤黃銅。

趙勝到了上黨,心想馮亭一定不知道得高興成啥樣呢。可是馮亭卻避而不見,拒絕了領賞,並流著淚說,我不能做那種“三不義"的事,不能死守上黨是一不義;國君本來想把上黨獻給秦國,我卻違命獻給了趙國,這是二不義;獻賣祖國土地,安享趙王的封賞,這是三不義。有這“三不義”,我還有什麼臉面心安理得地與趙國使者額手相慶呢?

馮亭為保全全城軍民的性命把上黨獻給趙國,他內心其實是非常痛苦的。

但趙勝和趙國的接收幹部們卻興奮得不行,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式,得意洋洋地進駐上黨。

同時,趙國大將廉頗率領重兵鎮守長平,以防秦國偷襲報復。

您說,對趙國的火中取栗,秦國能那麼心甘情願地忍下來嗎?

果然,三年後,秦國巧使反間計,誘使趙王派趙括替換廉頗守長平,長平一戰,秦軍大敗趙軍,趙括率全軍投降,四十萬降軍俱被秦將白起坑殺。趙國的國防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

趙孝成王貪小便宜吃大虧,終於為自己的愚蠢和短視,還有剛愎自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還有那個號稱“戰國四公子”的平原君趙勝,貴為趙國的宗室,那麼高的身份和威望,不說及時匡正趙王的錯誤,反倒曲意奉承,一味迎合大拍領導馬屁,以至於使趙國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戰略性損失。孝成王十四年,平原君卒,此後僅過了二十四年,趙國即被秦國滅掉了。

平原君徒有虛名,毫無政治底線,庸碌無能,實在是趙國的罪人。


梅軒讀史記


當時的趙國國君是趙孝成王,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秦國的戰線雖然比趙國長,但是秦國的活力比趙國強很多,趙王害怕脫下去對自己不利,並且秦國的范雎用反間計,導致偏向防守的廉頗被年輕氣盛的趙括代替。趙括上任後一改之前的防守戰略,積極組織進攻,秦國方面暗中將明將白起換上,白起針對趙括此時暴露出的弱點,誘敵深入然後分割包圍,最終取得戰爭勝利。


品評歷史悟人生


簡單來說就是趙孝成王中了范雎的反間計以趙括代替廉頗,趙括紙上談兵被白起截斷糧道四十七日終被擊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