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百喻经》(一九)乘船失釪喻

【白话文】从前有个人乘船渡海,将一双银钵盂堕入在水中,就想道:我如今把这儿的水画一下,作好标记,暂且舍之而去,以后再来捞取。船行走了两个月,到了师子国,见了一条河,便下水觅寻原先失落的钵盂。众人问道:“你想做什么?”他答道:“我先前丢失的钵盂,现在想寻回来。”众人问道:“在哪里丢失的?”他答道:“船初入海的地方丢的。”众人又问道:“丢了多长时间了?”他答道:“两个月了。”众人问道:“已有两个月了,为何在这儿寻找?”他答道:“我失落钵盂时,在水上画了一下,作了记认。原初所画的水,与这儿的水并没什么两样,因此就下去寻找了。”众人又问道:“水确实没有差别,可是你以前丢失的时候是在那边,如今却在此地寻觅,如何找得到呢?”一时,众人都大笑。

佛教文化——《百喻经》(一九)乘船失釪喻

这也如外道一样,不修正法之行,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相似事中,如绝食、炙火烧身等令身体受苦,想以此来求得解脱,就好像愚人在海里丢失了钵盂,却到河里来寻找一样。

【圆照居士注】“刻舟求剑”的出处是公元前239年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百喻经》在中国翻译出来时候是南朝,两个故事意思接近,但没有互相抄袭的嫌疑。

这个寓言说明:修行不能只学表面像。比如,有人在念佛时表面上和别人一样在念,心里却是在想着乱七八糟的问题。这样念佛,只是增加了些善缘,功夫上不去。“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

佛教文化——《百喻经》(一九)乘船失釪喻

【文言文】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则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因,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佛教文化——《百喻经》(一九)乘船失釪喻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文言文由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