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三国中谁先后投靠的人最多,谁的阵营换的最快,那刘备必然是要当仁不让排在前头的,他投奔过的人前前后后加起来竟有11人之多,实在不可谓不是一个朝三慕四的人,但他却能够得到诸葛亮这样的贤能之臣辅佐,最后三分天下,得一杯羹。而吕布却只是先后投奔过三个人,跟刘备比起来可少太多了,却要被安上“三姓家奴”的称号。两人口碑差异如此悬殊难道是因为作者和读者都双重标准了?答案当然不是。
我们先来看看吕布被扣上这一顶大帽子的原因。一开始,他是丁原麾下的主簿,丁原虽然不是什么大英雄,只是一个屯守河内的骑都尉,但他对吕布十分亲近和优待,将他认为义子。然而董卓一来,稍微诱惑了一下吕布,他就把对他很好地上司给杀掉了。这是他第一次杀老板,也是第一次杀父亲。后来他就跟着董卓,董卓也十分欣赏他的勇武,非常信任他爱护他,不久就给他升官,又让他认自己作义父,待他如儿子一般。那么吕布是怎么回报董卓的呢?答案是跟他的小妾私通。私通后也并无任何悔改之心,而是害怕被董卓发现找他麻烦,于是就和想杀董卓的王允密谋将其杀死。这一次,吕布不仅杀了他的老板兼父亲,还给人家带了好大一顶绿帽子。再后来,吕布一路奔走,但基本上属于走到哪儿祸害到哪儿的那种类型。在被曹操打败后,走投无路去投靠了刘备。都说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结果在刘备与袁术对战时,他又被袁术收买,俘获了刘备的妻儿。读者差不多看到这里,心里大概都会感叹一句果不其然吧。
从吕布的事迹里可以看出,时人所弘扬的仁义和道德,他都不太放在眼里。两度弑父,与义父的小妾私通,这些大逆不道的事他都做过,可以说是不太有原则和底线的人。当然,吕布在经过书中对他的爱情故事的演绎,和后世文学、游戏人物、电视作品等的文化输出,再加上他本身确实是十分勇武,武力值第一,因此他的人气不算太低,但始终都会被扣上忘恩负义的帽子,都会被心中有道义读者所不耻。
那我们再来看看刘备这个改换了十余个阵营的人是什么情况。刘备前期十分的坎坷,可以说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在结识了两个兄弟之后,屡立奇功却不得升迁。脾气火爆的三弟一怒之下鞭打了督邮之后三人只得弃官。还好遇见了自己小时候的同学,这才勉强既往不咎,当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后来投奔曹操,被曹操引去向献帝奏表,被献帝认为皇叔。在曹操挟持献帝,弄权诸侯时,关羽气不过想要力斩曹操却被刘备制止。之后为了避免曹操生疑,甘愿在后院种菜,韬光养晦,保存实力。后从曹操阵营逃出来之后,又联合袁绍反攻曹操,不想被大败,还失了关羽。关羽回归后,为脱离袁绍,又假装去往荆州说服刘表一起讨伐曹操。再次被曹操打败后,只得无奈投了刘表。但刘表身边的人总想置刘备于死地,甚至有一次危急到靠的卢马一跃三尺才侥幸逃出生天。直到他得了诸葛亮这位卧龙大军师,再联合东吴赢下赤壁之战后,才终于不用四处投奔,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们看刘备这一路走来的过程,也是异常的坎坷艰辛。但是刘备在四处颠沛的过程中,并未主动出手加害过收留自己的人,还阻止过关羽杀曹操。在因为立场不同或者是不得已改换阵营时,基本都是靠着自己的计谋逃脱的,而不是简单粗鲁的背叛和伤害。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刘备在被曹操举荐后,被献帝认作了皇叔。他属于汉朝后裔,起兵或是投奔都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可以说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政治目标了,十分正统,具有道义上的优势,能够得到天下仁义之士的赏识和投靠。
另外这两个人在读者和后世人之中的口碑大相径庭的原因还有一个是吕布比起刘备来在智谋上差的太远。刘备在投奔和改换阵营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最典型的是在投奔陶谦时,陶谦直接给了他一个徐州,成为他一开始的根据地,也成为他占得一分天下的本钱。最重要的是在这个途中,他招揽了许多为后来他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能人志士。比如后来在长坂坡救下阿斗,被封为五虎将之一的赵云。这些都说明刘备是一个十分注重借力打力,韬光养晦的人。而吕布就在一路背叛中人马越来越少,也没有什么人敢信任他了。
这两个人如此大的差别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最基本的底线和道德。在中国这么一个根深蒂固的儒家社会,仁义忠孝是必须的。刘备正是一生都坚守了这条原则。这正是他跟吕布最大的区别。吕布见利忘义,经常威胁到自己投奔的人,到最后就没有人愿意跟他合作了。刘备也是一路隐藏实力,扮演忠厚长者的人,不像吕布那般锋芒毕露,这才每到一处都有人愿意接纳他,甚至最后愿意跟随他。这两个人的结局也因为他们的性格和处事方式而大不相同,吕布最终惨死白门楼,刘备却能在众多英雄中脱颖而出,成为天下三分稳定之势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这给我们读者很深的启示,坚守道德底线是最重要的。
閱讀更多 朝夕說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