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是病句,含义是这样的

京津一带有句老话叫“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是什么意思?

卫是指天津,卫是保卫的意思,此名源于明初的卫所制度,与军事挂钩,比如近代史上著名的威海卫,也是卫所。通过这句老话,就可看出老百姓对各地区人情、风物的评价。

有人说,不对,应该是“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勾腿子”。此一说是近几年才有的叫法,其假借跤绊之名,语焉不详,意思是保定府的跤手善使勾子。首先,姑且不考据“勾腿子”是不是勾子的别名(笔者作为跤手来讲是没听过此种别名的)。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是病句,含义是这样的

其次,“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是罗列三个地区为排比句式。前两个说的都是人物性格,北京人油、天津人幽默善聊,怎么到第三个不描写人物性格反而代以跤绊的名称,实在令人费解。京、津的描写是一种文学表达,而第三个保定府却以一个名词做结尾,文法上说不通,这应该算病句。因此,笔者尝试一下修改病句。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是病句,含义是这样的

例如:京别子、卫切子,保定府的勾子

是不是舒服了很多?

亦或是: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另外,勾子就是勾子,“勾腿子”听起来怪怪的,与人们日常口语习惯相悖,勾子、别子、切子,这些跤绊的名称又准确又简练还口语化,并且使用了几百年,“勾腿子”这一名称是不是保定地区的专有名词,是不是保定人的民间偏好,使用了多久,还需有力证据支撑。

再有,“狗腿子”一词描写的是底层劳动力者。明清前后约600年间皆定都北京,人文荟萃,京城内外自然需要大量劳动力,其中主要劳动力的来源便是河北,再次为天津、山东等地,也就是围绕北京的周边地区。各行各业门类太多,在此只举一个有时代代表性的职业——太监,作为说明,管中窥豹。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是病句,含义是这样的

太监也是众多底层劳动者之一,在皇宫及京城内各大王府供职,明清时期生源以河北保定、河间等地为最多,原因如下:

其一,近,河北距离京师最近,便于随时补充,清时的净身房按季度或是一定周期,定时定量供应皇家使用。

其二,语言。外阜官员进京,首先要去礼部演礼,其中一项便是学官话,官话就是便于宫廷内部沟通的语言,类似今天推广的普通话。假如一个闽、粤地区的官员殿前答对,与皇帝说的话互相谁也听不懂,那还了得?闽粤、江浙语系对于北方地区来讲,由如密码,在京办事,沟通起来困难重重,自然有碍升迁,所以学官话,非常重要。官员可以学,但太监、仆人一类底层劳动力者,谁会花金钱、精力去纠正他们的口音?只图召之即来,来之能用,所以大量操河北口音的劳动者便大受欢迎,在皇宫王府供职的太监就更是如此。

河北口音属于北方语系,不难听懂且易于纠正而成为北京官话。在旧中国,倘若一个仆人操一口粤版京腔替主人跑腿办事,真不知要耽误多少时间,所以保定府出跑腿办事的人不是虚言。

其三,北京人绝大多数不做太监。要说近,要说语言,自然谁也比不了北京人合适,但北京人自诩天子脚下之臣,总有那么一种倒驴不倒架儿样式。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这是病句,含义是这样的

其四,举例:明秉笔太监、与宰相张居正内外联手的冯保,河北衡水人;明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河北沧州人;清大太监李莲英,河北廊坊人。如此重量级的人物都出于河北一带并非偶然。太监这一职业是京城众多劳动者的一个典型,举例说明比较显见。

保定府作为河北的代表已不是一日,北京是京师,保定是明清两朝直隶总督署的所在,天津临海,此三者可谓金三角,皆为枢纽,相互拱卫,因此老百姓把这三个地方的人们挑出来进行类比,而不是类比了前两个,第三个突兀的开始宣传保定府的人是不是善扑营的跤手,是不是有下“勾子”使的漂亮。

“京油子”是说北京人游手好闲,得过且过,能偷懒就偷懒;“卫嘴子”是说天津人爱侃大山、太贫;“保定府的狗腿子”是说保定人勤快、能办事,这些都已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了,何必再改成一个“勾腿子”不伦不类呢?

文/易振宇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