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解读经典书论——孙过庭 《书谱》(四)

深刻解读经典书论——孙过庭 《书谱》(四)

继续《书法魅影》上三篇文章所讲的内容(详见主页底部的“文章目录”),今天我们来讨论《书谱》下面一段文字。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去滥,睹迹明心者焉。

深刻解读经典书论——孙过庭 《书谱》(四)

解读:

这段文字的大体意思是,写出一篇好的书法需要满足五个条件,即“五合交臻,神融笔畅”。后面又用大量文字说明:书法的关键要点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会的人闭口不说,不会的人又说不出来,所以,孙过庭想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全部说出来,希望有更多的人懂书法。

根据他的五乖五合,我们可以总结一个道理:“无意书之,始得神韵”。

至于这一段后文强调的书法要点,我们不去细谈,因为《书谱》全文处处在谈,无非是说书法很难懂的现象,这里有点啰嗦。

总结孙过庭的五乖五合,看上去有点多,其实就是一句话,书法本应无意书之。当心情愉悦、事务不忙、答谢恩惠、偶然欲书时,就能写出的好的书法。这些情况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把书法当作品来写,不强求自己需要写成什么样子,

只是写写字,表达当下的心情和感受,并且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状态非常悠闲自得,没有多余的尘世杂念。而当事务繁忙、违反己愿、迫于压力等情况时则写不好书法的。

深刻解读经典书论——孙过庭 《书谱》(四)

1、但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上述言论没有涉及到书写工具和天气的乖合条件,因为“风燥日炎”与“纸墨不称”等论断有所偏颇。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手稿就是在心情极其悲愤之下写出来的天下第二行书!与天气没有半毛钱关系。杨凝式《夏热帖》是在天气非常炎热的状态下写出的名帖!苏轼《寒食帖》是在心情很凄凉无奈的心情下写的,可能当时外面还在下雨呢!因此书法的好坏与天气的外在因素无关。

至于笔墨的相称与否也是没必要说的,因为书家笔墨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购买来源,这种问题对与古代文人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有的书家自己会制作毛笔,况且有些人的书法确实对笔墨纸砚的要求不高,比如魏碑和《祭侄文稿》,对于孙过庭和赵孟頫的书法,则需要较好的笔墨才行,优良笔墨确实能为书法锦上添花,只是“笔墨相称”这一条件很好满足。我自己也是经过多年的临习,确定了自己最喜欢的毛笔和购买渠道!所以“笔墨相称”并不很重要。

深刻解读经典书论——孙过庭 《书谱》(四)

2、那么“无意书之,始得神韵”真的有道理吗?

根据蔡邕《笔论》所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意思是作书之前需要排除心中的杂念,放松自己的心情,若因为应付于事而作书,则不为佳也。这句话是后代书家传唱的经典言论,与孙过庭的论断基本一致。即强调“无意书之”。

现代那些参展比赛的人交上的书法作品多是应付于事,很难出现这种“无意书之”的神品。他们与古人的境界相去甚远。因此作品当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自然的书写现象,做作的痕迹尤为明显。这应当是不可取的。

深刻解读经典书论——孙过庭 《书谱》(四)

3、为什么“无意书之,始得神韵”呢?

自古以来,书法强调书写的自然流畅性,这是从未变过的真理,而只有无意书之才能体现这种神韵!很多人不仅喜欢做作,也喜欢描字,非要把字描得帖上的一模一样,特别是《兰亭序》那种精致的点画,一笔写不出来的人就硬要描几笔,同样,对于书法中强调的变化,很多人硬生生地要“画”出来,这是非常要不得的。

4、我们平时“有意书之”的训练有没有意义?

当然有意义,那种无意书之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这需要自身有很好的书写功底基础,对书法技术方面的东西了如指掌,而且能灵活运用。不是一个人随便一写就能写出高水平的书法来,一般第一个字就能评判一个人的大致水平。所以平时的基本功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深刻解读经典书论——孙过庭 《书谱》(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