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孙过庭乃中国书法史上一颗耀眼的星辰。

他著述并书写的《书谱》神采飞扬,光芒四射,书、文双绝,熠熠生辉。虽说人生莫测,他没能得以长寿,好在,《书谱》悠悠千年传,由此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不朽的位置。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书谱》三千七百余字,道尽了书法之玄奥。不得不承认,孙过庭乃大智先觉之人,对书法的纯艺术性感知敏锐,在唐代就做出了合乎情理、符合艺术规律的理论阐释,指出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表现艺术,通过笔墨,能够充分表达人的情感。《书谱》最早提出的这一艺术思想,已被古今书法实践所证明。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书谱》第一次把书法同心灵感应联系到一起。“书之为妙,近取诸身”,“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这里把书法艺术同创作者的心灵联系到一起。熟练的笔墨犹如音乐一般,可以通过笔触展现心灵(灵台)。“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 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人作为万物之灵,能确切感受到天地间的微妙变化,与天地同喜同悲,而书法则可以表现人的不同心绪。“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这些书体风貌,呈现出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轨迹。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书谱》指出,不同书体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但从艺术角度而言,形式为内容服务,说到底,是为了思想感情而服务。“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在全面掌握书法各体技法,具有高超驾驭笔墨的能力之后,才能较准确地畅情达意,披露内心世界。

他进一步说,书法是性灵、情绪的再现,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为此提出了“五乖五合”的著名论断。合则有五: “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乖则有五:“心遽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怠手阑”。五合交臻,神融笔畅。五乖同萃,思遏手蒙。畅无不适,蒙无所从。故“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虽然影响作品优劣的因素很多,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的意志和情感。孙过庭之前,少有这样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因而此论思想之深刻,见解之新颖,概括力之丰富,令人心悦诚服。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孙公认为,纸墨相触,物象万千,变幻无极,是天资、才识、激情、灵感等相融交汇的综合表现。“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这段话,充满了奇异瑰丽的想像,把运笔动作、技巧同大自然的各种现象相联系,语言优美,譬喻适当,高屋建瓴,一语中的,可以看出孙公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创作实践,方能写出这灿烂文字,为书法插上想象的翅膀,以至成为高尚的大雅之艺。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他提出的书法审美标准也至关重要。以中和为美。“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继承了儒家的审美思想,指出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而不流于俗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书风的变迁。以风骨为重。“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书法有了骨气、骨力、骨感,就有了精气神、雅气质,再加上“遒润”的肌肉,达到骨肉相称,高度契合,一定会神采焕发。文学上有魏晋风骨,书法上同样原理,骨气骨力与遒润遒劲,一样都不可少。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在谈到作者性情与作品风格时,他说: “质直者则徑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独行之士的性情多有缺陷,学古不可偏废、单一,需心灵所感,触类旁通,多种材料并施,“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擅用多种乐音演奏,感觉兴味无穷,等等,辩证的思维,无穷的想像,合理的取舍,把许多书法现象说得透彻明了。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书谱》中的许多理论观念 ,具有前瞻性,文中大量运用文学赋比等手法,层层解析,妙喻连连,深入浅出,读来赏心悦目,叹为观止。孙公这么一个书法、书学上有超异秉赋之人,然仕途不顺,一生仅作过小吏; 身体病弱,四十多岁病逝; 书法上除《书谱》外,墨迹留世也很少,书史上对他的记载也含糊不祥。然而这一切一切,都无法遮掩其光辉。《书谱》理论常新常青,成为千古经典。自汉以后,书学理论著作、论述可谓汗牛充栋,可是能比《书谱》妣美的,应该极少吧!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孙过庭《书谱》在书法理论上的主要建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