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的能力——再论“李广难封”

1.有能力未必就能成功

何为成功?就李广而言,就是封侯拜相,像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一样。

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的能力——再论“李广难封”

西汉名将,官至丞相

那么,李广怎样才能取得这种成功呢?

是靠能力吗?

应该说不是。如果单凭能力,李广在文帝时就可以封侯了。

文帝曰:“惜乎,子(李广)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那么,成功就是能力+际遇了吧。

应该说也不是,西汉才子贾谊就是一个反证。

才子贾谊18岁便闻名郡县,20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就超迁为太中大夫,并上书文帝,要“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但因朝臣嫉贤非难,文帝只能把贾谊贬官为长沙王太傅。

之后,贾谊再受重用,拜为梁怀王太傅。但怀王坠马而亡,贾谊心怀内疚,关键是屡不得志,33岁便抑郁而终。

贾谊的命运比李广还要糟糕。

2.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

那么,成功应该靠什么呢?

与其不断地立论证伪,不如摘录史书,罗列下汉武帝时被封侯的那些将领们。

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的能力——再论“李广难封”

汉武帝刘彻剧照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兵一万出击匈奴。卫青首战告捷,捣毁匈奴的祭天圣地龙城,首虏700人,战后被封为关内侯。

霍去病十八岁时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率八百骑兵直捣匈奴腹地,斩首俘虏两千余人,其中有匈奴单于的爷爷行籍若侯产在内的一众匈奴贵族。战后,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

张骞虽然两次出使西域,其中艰难险阻不可胜数,但并未因此封侯。而是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的时候,张骞充当向导,使得卫青“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战后被封为博望侯。

汉武帝元朔二年,车骑将军卫青由云中向高阙方向出击匈奴,首虏数千人。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的校尉苏建被封为平陵侯、校尉张次公被封为岸头侯。

汉武帝元朔五年,车骑将军卫青再次征伐匈奴,“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汉武帝大肆封赏跟随卫青出征的将军校尉们。

其中公孙敖被封为合骑侯、都尉韩说被封为龙頟侯、骑将军公孙贺被封为南窌侯、轻车将军李蔡被封为乐安侯、校尉李朔被封为涉轵侯、校尉赵不虞被封为随成侯、校尉公孙戎奴被封为从平侯。此外,将军李沮、李息和校尉豆如意也因为有功,而被赐爵关内侯。

汉武帝元狩二年夏,冠军侯霍去病出击匈奴,兵至祁连山,斩虏甚多。汉武帝除益封霍去病5000户外,还封赏了跟随霍去病出征的将军校尉。

其中鹰击司马赵破奴为从骠侯、校尉高不识为宜冠侯、校尉仆多为煇渠侯。

漠北之战,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获全胜,其下属将领因战功封侯。

其中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封为符离侯,北地都尉邢山被封为义阳侯,复陆支为壮侯,伊即靬为众利侯,校尉李敢为关内侯,其他诸将兵卒加官进爵、多有封赏。

从上面这些封侯的将领们,我们可以做个总结,那就是卫青会被封侯,跟随卫青的将领们也会被封侯;霍去病会被封侯,跟随霍去病的将领们也会被封侯。

3.你们的成功由汉武帝决定

漠北之战,李广因迷路而贻误战机,最后以死谢罪。但李广的儿子李敢却在漠北之战中跟随骠骑将军立功封侯了。李广要是没死的话,估计更是惭愧不已,感慨命运不公。

有人说汉武帝坚持首虏率,李广从来都没有达到要求,所以未被封侯。

但是元朔五年的朔方之战,汉武帝不仅封赏了跟随卫青出征的立功将领们,而且还把卫青的三个儿子给封侯了。其中卫青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

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的能力——再论“李广难封”

卫青剧照

这么封赏,连卫青自己都看不过去了。所以,卫青赶紧上书汉武帝说:自己的孩子还在襁褓之中,未有尺寸之功却被封侯,以后我怎么还敢领兵、劝赏将士们为国杀敌啊。

由此可见,对于封侯与否,首虏率可能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汉武帝的原则性也没那么强,高兴起来,连襁褓中的婴儿都给封侯。

虽然封了这么多侯,但就是不封李广。这其中总有原因吧。“李广难封”到底难在了哪里?能否成功封侯,如果说与能力没有关系,那跟什么有关系?

跟汉武帝有关系,掌握着赏罚大权的汉武帝是全部关键之所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卫青霍去病之后,汉武帝的另一个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虽然战绩平平、能力一般,但也被封了侯。可见,汉武帝的封侯的标准不是能力高低,至少不完全是能力的问题。

4.汉武帝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那么汉武帝的标准是什么呢?

马邑之围之后,汉武帝看透了汉帝国的这群老将军们,所以立志要在军队中培植一批少壮将领。只有新秀将领,才能敢打敢拼,敢于主动出击匈奴。

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的能力——再论“李广难封”

主谋马邑之围的大行令王恢剧照

所以,他第一个培养的就是自己的小舅子卫青,因此卫青第一个封侯。而之后,卫青的人生就被汉武帝加持了,七战七捷,官拜大司马大将军,封万户侯。而跟随卫青的一众将领们,也是平步青云,能封侯的就封侯、能升官的就升官。而此时的李广,却没能参与到大将军的麾下,所以就不能封侯了。

待到霍去病崭露头角,汉武帝就开始在卫青之外培养霍去病这股政治势力。所以,霍去病封侯后,跟随霍去病的将领们也是平步青云,该封侯的封侯,该升官的升官,连霍去病手下的匈奴降将都能封侯。而此时的李广,也没有在骠骑将军麾下,所以也就不能封侯了。

而且,武帝之时除了远征匈奴外,其还在悄悄进行着另外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实行推恩令以削弱诸侯国。经历七国之乱的大汉朝廷,最担心的就是诸侯国尾大不掉。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汉武帝才更为信任那些政治清白、关系简单的新秀将领,特别是自己的一众小舅子们。而对于那些军中老将军,汉武帝难免会怀疑他们与各诸侯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特别是李广,曾经接受过梁王的将军印。虽然梁王死了,但李广的历史却再也无法清白了。

5.李广或许永远难封

如果说李广仅是能力的代表,那么后世的李广们终究还是难以“封侯”的。

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的能力——再论“李广难封”

李广剧照

在汉武帝时代,能否成功,取决于汉武帝和他的政治考量。李广很有能力,但评价标准不是能力,所以能力再强也是枉然。

在汉文帝时代,能否成功,取决于朝堂上的建国元勋们。贾谊很有能力,也很得文帝赏识,但评价标准既不是能力也不是文帝,所以只能悲叹“屈贾谊于长沙,岂乏明时”。

自汉以降,“李广难封”、英雄悲歌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世俗的成功,绝非取决于你的能力和功绩。有的时候,鸡汤真得就是在骗人。

在一个单位也是这样,那个升迁最快的就是最有能力的吗?

在一个团队也是这样,那个口碑最好的就是最有能力的吗?

在一个班级也是这样,那个最牛的同学就是最有能力的吗?

能力和业绩仅仅是你自己的,至于能否成功,评价的标准就不是你说了算,而是别人说了算。这个别人可能是汉武帝一般的人物,也可能是文帝朝堂上那群功勋元老,还可能是这个社会系统的需要、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有一个我特别看不上的领导,说了一句让我特别佩服的话,这句话是:成功与否,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组织的需要以及机缘巧合,而这里面组织的需要最重要。

所以,“李广难封”可能就是常态,而不是令我们唏嘘的偶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