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能承受的極限高度有多高?穿越雷電的飛行員經歷13000米考驗

人體能承受的極限海拔有多高?普遍共識是9000米,超過9000米,人類無法存活。9000米極限高度僅是推測,沒有實證。

有理論支持的絕對極限高度為海拔19000米,此處又叫阿姆斯特朗線。分界線之上的大氣壓力非常低,沒穿宇航服註定無法生存。在19000米高度,水到37℃就能沸騰。也就是說,你的身體到達這個高度時,體內的液體會開始蒸發。

那在海拔19000米之下,不穿保護身體的加壓服裝,人裸身能飛到多高?

有實證的數據答案是13000米,從13000米高空跳下來的威廉·蘭金在60年前驗證了人體極限。

13000米上的跳機

那是1959年的一個夏天,美國海軍陸戰隊中校威廉·蘭金駕駛F8U執行例行任務。

起飛前,簡報員提醒蘭金,路經弗吉尼亞州南部時會遇到高達10000米的雷電區。沒有問題,飛機高過雷電區就行,蘭金提交了13000米高度的飛行計劃,時速860公里,行程70分鐘。

人體能承受的極限高度有多高?穿越雷電的飛行員經歷13000米考驗

蘭金接近弗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時,看到黑暗的雷暴捲雲正在地平線上逼近。蘭金加了一點兒油,還把飛機拉高了一點兒。當飛機以0.82馬赫(923公里時速)飛行在14000米處時,引擎傳來一聲巨響。

F8U--單引擎戰鬥機上唯一的引擎熄火了。

蘭金拉起操縱桿,試圖啟動輔助動力渦輪機,維持飛機上基本的電器和液壓控制系統。用力過猛,操縱桿居然被拉斷了。

蘭金只剩下最後一個選擇,彈射,離開飛機。在13000米以上的高空無保護地彈射,等同於高級別的自殺行動。

當蘭金選擇彈射時,他全身裝備是普通飛行時的頭盔和簡便的飛行夾克。此時機艙內溫度24℃,機艙外溫度是零下55℃。

蘭金拉動座椅上的把手,觸發彈射程序。

帆布擋風從頭上掉下來,爆炸性的衝擊力猛烈突擊座位,蘭金離開了F8U。跟他在一起的有頭盔,氧氣面罩和降落傘,左手手套被扯掉了。

“我有一種可怕的感覺,肚子腫了一倍,鼻子好像要爆炸了。”蘭金回憶他的彈射經歷,“手腕和腳踝開始燃燒,我已經感覺不到我的左手了。”

幾秒之內蘭金凍僵了,身體突然減壓,鮮血從他的眼睛、耳朵、鼻子和嘴裡流了出來。

“我的眼睛好像從眼眶裡扯出來一樣,頭也裂成了幾塊,還有耳朵,也裂開了。”疼痛襲擊了蘭金的每一寸皮膚,他還保持著清醒。

好在蘭金找到了他的氧氣面罩,5分鐘的空氣供應救回了大半條命。這時他來到了沸騰的風暴雲層,按照合理下降速度估計,預計會在10分鐘中到達地面。

蘭金剛剛緩了一口氣,突然驚恐地發現他的降落傘打開了。風暴干擾了氣壓降落傘,預計在3000米處打開的降落傘提前開傘。

降落傘跟雲層裡的風暴糾纏著一起,閃電在蘭金眼前劃過,冰雹敲打著他的腦袋,雨水灌進他的鼻孔。

吸進一口氣,再吸進一口水的蘭金在雲海中翻滾,眩暈嘔吐,但他一直保持著清醒,直到穿過了電閃雷鳴的風暴雲層。

蘭金的身上越來越暖和了,周圍的空氣也平穩下來。常青樹出現在眼簾,跳下飛機後的蘭金第一次看到了地面。

降落傘掛在了松樹上,蘭金撞到了樹幹,終於落地了。他看了看手錶,6點40分,他經歷了長達40分鐘的降落過程。

蘭金被路人送到醫院,令人驚訝的是,他的傷勢並不重。醫生處理了他的內出血、骨折和凍傷,並在減壓室裡檢查高空減壓對他造成的影響。

人體能承受的極限高度有多高?穿越雷電的飛行員經歷13000米考驗

一個月後,蘭金出院了,寫了一本書,叫做《騎雷電的人》。

17000米處的洩壓

禮炮1號,人類第一個空間站。1971年6月,聯盟11號對接空間站,3名機組人員進入空間站工作。

24天工作結束後,聯盟11號返回地球。返航途中,返回艙在17000米高度與軌道艙分離,分離時的衝擊啟動了通風閥門,艙內空氣開始外洩。

此時,因為艙內空間狹小,3名宇航員都沒有穿宇航服。而且通風閥門在座位下方,宇航員根本夠不著。

人體能承受的極限高度有多高?穿越雷電的飛行員經歷13000米考驗

機艙內壓力急速下降,112秒就下降到艙外壓力,接近真空狀態。

生物傳感器顯示,降壓開始後的第4秒,機組成員多布羅沃爾斯基的呼吸頻率從每分鐘16次增加到每分鐘48次。他開始窒息,40秒內死亡。

返回艙按照計劃著陸,打開艙門,看到的是3具屍體。

機組人員的屍檢發現,每個人的肺部都出血了,血液中含氮量很高,大腦也出血了。

之後,航天行業強制規範中加了重要的一條,在發射和著陸時,宇航員必須穿上宇航服。

後來聯盟號和其它航天飛機重返大氣層的經驗也證明了,起飛和返航時,宇航服對人體的保護至關重要。在意外情況下,宇航服數次拯救了生命。

17000米處的洩壓,3條生命證實了人類在此高度無法裸身存活。

人體承受的極限海拔

人體能承受的極限高度有多高?穿越雷電的飛行員經歷13000米考驗

人體處於正常大氣壓時,溶解在身體組織和體液中的氮氣保持飽和狀態,4%的氮氣溶於血液,96%的氮氣溶於脂肪等組織。

當體外環境壓力下降,身體裡溶解的氮氣超出了飽和度,過度飽和的氮氣會經過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排出體外,這是自然的脫飽和過程。

如果體外環境壓力逐漸下降,體內氮氣的脫飽和過程自然完成。

如果體外環境壓力急劇下降,體內脫飽和過程來不及完成,過度飽和的氮氣會在體內形成氣泡。

比如,蘭金的腹部膨脹,是軟組織和靜脈中急速增加的氮氣引起。

比如,聯盟11號機組成員的肺部和腦出血,是因為血液裡的氮氣氣泡形成的氣栓堵塞了血管。

雖然蘭金的高空跳機證實了13000米的可存活性,但是如果沒有5分鐘的氧氣面罩,後果難以預測。

人體能承受的極限高度有多高?穿越雷電的飛行員經歷13000米考驗

生活在大氣層保護下的生命很嬌弱,人體只能在極限下的安全區域生活。

但是技術大大擴展了我們的活動區域,配置了強大裝備的嬌弱身體能登陸月球,未來還會越走越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