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士族坑了的張郃

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一張郃張雋乂,早年跟隨韓馥鎮壓黃巾起義。韓馥被袁紹頂替冀州牧後,張郃跟隨了袁紹。袁紹公孫瓚大戰之後因功升為寧國中郎將。官渡大戰時袁紹因聽信郭圖讒言派張郃攻打曹軍主營,結果不敵曹洪、荀攸,因害怕郭圖陷害,不得已投降了曹操。曹操聽說張郃投降高興的對部下們說這是韓信歸漢啊!拜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

被士族坑了的張郃

三國殺中的張郃

郭嘉遺計平遼東的時候張郃與張遼作為曹軍先鋒進攻柳城,在隨後的白狼山之戰中受張遼節制,結果大敗烏桓蹋頓單于及其名王之下多人皆被斬首,二十餘萬人被俘虜。於是烏桓被蕩平,袁氏餘孽被剷除。隨後張郃升任平狄將軍。

215年,曹操抵達陳倉欲伐張魯,張郃領兵五千人從散關攻到陽平,張魯因懼怕曹操軍勢投降。由於孫十萬張八百的緣故曹操不得不回軍,留下夏侯淵、張郃、徐晃等鎮守漢中抵禦劉備。也是在這一年,張郃與蜀漢四將軍之一張飛在宕渠抗衡五十多日,最終因為張飛巧用地形打敗了張郃,張郃僅以身免。由於蕩寇將軍張遼張八百威震逍遙津升為徵東將軍張郃得以補位成為蕩寇將軍。

被士族坑了的張郃

張郃

218年,劉備發動漢中戰役,張郃奉夏侯淵令駐守廣石。次年劉備親自領兵進攻張郃,張郃擋住了劉備數次猛攻,劉備急忙寫信要求諸葛亮發兵救援。諸葛亮坐鎮成都有如漢初蕭何,蜀軍的兵力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張郃終究受困於劉備、夏侯淵不得不分兵去救,劉備軍發動奇襲夏侯淵被黃忠陣斬。劉備得知殺了夏侯淵說道:"要殺就殺張郃,殺夏侯淵有什麼用?"由於夏侯淵是漢中方面軍總指揮,現在陣亡,曹操漢中方面軍群龍無首,郭淮表示張郃將軍是國家的名將劉備也怕他現在情況特殊只有張將軍才能穩定軍心。於是眾人推舉張郃出任漢中方面軍零時主帥,張郃指揮得當等來了曹操大軍。曹操終究無法在漢中打敗劉備,張郃只能跟隨曹操撤出漢中。

下面我們來著重的講一下街亭之戰、這是張郃被士家大族們坑的幾件事情中的一件。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師北伐,安定、南安、天水三郡叛,響應諸葛亮。魏國上下一時朝野震動,然此時曹魏皇帝乃是魏明帝曹睿,根據後代史家描述不失為一代雄主,他仔細的分析了魏蜀兩國的局勢認為蜀國只宜固守,要攻擊出來是很難的。現在諸葛亮違背了蜀國的基本國情攻了出來,打敗他是肯定的了。此時留給曹睿的曹操時期的名將已經所剩無幾,張郃便是這曹魏所能倚重的為數不多的曹操時期的將領(這批將領對曹操及其子孫是忠貞不二的、張郃慘死於木門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是這批人的代表)。曹睿立刻任命張郃為都督總督各路兵馬抵擋諸葛亮。張郃根據曹睿的指示在街亭乾淨利落的打敗了諸葛亮的部下馬謖,安定、南安、天水三郡的反叛也被張郃迅速帶兵平定。由於這次軍功,張郃的食邑被增加到四千三百戶。重點來了,看過三國演義小說原著或者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打敗馬謖,迫使孔明揮淚斬馬謖的不是司馬懿嗎?可是事實上在街亭將諸葛亮打敗並平定三郡叛亂的人確實是張郃,跟司馬懿沒有半毛錢關係。三國演義為什麼要這樣寫?其一是要給諸葛亮找一個對手,既然是諸葛亮的對手怎麼著也得照著周瑜的模板做一個人吧,這人張郃肯定不行,大老粗一個。其二司馬懿及其子孫之後反了曹魏,小說為了其中心思想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必然要有個人出來統一天下,如果司馬懿擋不住諸葛亮,他憑什麼得天下呢?其三也許是文人士族思想作祟,羅貫中本人也是參加過明末農民起義的,張士誠卻對其禮遇有加,他本人對朱元璋那幫大老粗有辱斯文看不慣,歷史上黑朱元璋朱棣的文人比比皆是這裡暫且不表。所以街亭之戰打敗諸葛亮的人被老羅改成了司馬懿。這是張郃被後世文人坑的一件事,這事情倒也無關緊要畢竟史書都有記載是自己的也跑不掉。下面一件被坑連自己老命都丟了。

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四伐中原,張郃奉命迎擊,諸葛亮遁走祁山,張郃奉命追至木門谷,中了埋伏膝蓋中了一箭,好尷尬,陣亡了。根據《魏略》的記載,張郃本人通曉兵法,知道諸葛亮用兵詭詐,每次遁走必有埋伏,王雙就是這麼死的。但是司馬懿不知道出於何種目的以大都督的身份強迫張郃追擊諸葛亮不去就要把張郃軍法從事。張郃無奈只有硬著頭皮追擊諸葛亮,到了木門谷知道自己必死無疑,最終膝蓋中箭馬革裹屍。司馬懿為何要坑張郃?筆者個人分析,私以為原因有二。其一、張郃雖然是兵家豪族而且本人也儒雅喜歡與士家大族交往並融入這個圈子,但無奈歷史上的士家大族都是經過了幾百年的沉澱才形成的,突然崛起的豪族或者優秀的寒門子弟是很難融入其中的,張郃被司馬懿坑殺,極有可能是士家大族的排他性在作祟。其二、眾所周知幾十年後高貴鄉公曹髦曾喊出了那句全國人民都知道的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細思極恐,司馬懿可能在公元231年就準備反魏了。如果張郃不除掉到時候發動高平陵事件可能會遇到很大的阻力。

張郃用他的事例告訴我們古時候文人集團(比如明末東林黨)以及士家大族等各種利益集團是很恐怖的,能殺人於無形,張郃更是遭到了精神上和肉體上的雙重打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