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過年”

記憶中的“過年”

過年就是過春節,在我小的時候,過年是一年之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件事了,村裡每家每戶都要提前很長時間進行準備。每當進入臘月,年味就開始起來了,接著臘八祭灶,年下就來到了。

記憶中的“過年”

小的時候,一進入臘月,我們小孩子就慌著放假,一般臘月頭幾天就考試了,考完試等一個星期左右到學校領通知書,考得好的還有獎狀領,隨通知書發的還有寒假作業,領完通知書就徹底放假了。寒假對我們來說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可以玩,那感覺真是開心的不得了,不過我們一般都會先花幾天時間把寒假作業做完,做完作業可以踏踏實實的去玩,家長也不管了,不然天天被家長催,那玩著就沒意思了。

記憶中的“過年”

做完作業,我們小孩子們有很多種遊戲可以玩,比如踢毽子、摔麵包、彈珠子、跳繩、扔沙包、捉迷藏、打陀螺等,每天都忙的很。除了玩遊戲,我們還有很多事可以做,村西河裡的水結冰後,我們還可以去滑冰,滑冰也是很有意思的,可以比賽看誰滑的穩和遠,大傢伙一個一個的在冰上摔的東倒西歪的,真是好玩的很。除了這些,佔據我們寒假最多時間的就是放炮和放火了,這兩個才是我們玩的主角。

記憶中的“過年”

小的時候,村裡流行自己裹炮,很多人都裹過炮,不過自己裹炮是很危險的,經常會出事,所以家長都不會允許我們裹,我們也只能偷偷摸摸的裹幾個玩玩。其實裹炮很簡單,但是裹出炸的響的炮也是考驗技術水平的。裹炮需要一根處理過的筷子,一些舊書本紙,一塊板子,一個釘子,一些炮藥和引線,有了這些東西,很快就能裹出炮,一般也都能放響,但是過程中一定要小心,不能出現火花,所以過程中一般不會用金屬製品。

記憶中的“過年”

除了裹炮,還可以用螺絲放炮。找一個大號的螺絲,帶螺帽的那種,螺帽裡面放一些炮藥,然後擰上去,不要擰太緊,稍微擰個兩三圈就好,然後找一面牆,使勁的撞上去,隨著撞擊,會碰出“啪”的一響,玩這個,聽得就是那一響。我們一群人人手一個,交替著扔起來,“啪”“啪”“啪”的聲音此起彼伏,還是很好玩的。

記憶中的“過年”

除了放炮之外,放火也是我們春節期間玩的比較多的活動,當然這個放火併不是大規模的放火,就是燒一些東西玩玩,純屬找樂。我們會到一些修車鋪那裡撿一些帶油的燃燒物,然後找一些廢舊輪胎、塑料、乾柴什麼的,到村西河邊去點,河邊有很多幹草,作為引火物很適合,在河邊空曠的地方點火不會有什麼危險,而且在那裡點火玩也不會有人管。所以經常會見到一群小孩在河邊點火玩,那黑煙滾滾的場景每天都會上演,點著火了我們還會挑著到處去引著河邊及路邊的乾草,我們故意讓火燃燒不充分,冒出濃煙,然後把煙引向公路,燻路上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車輛,這種惡作劇的形式我們非常喜歡玩,雖然討人嫌,但是很好玩,別人樂不樂意我們才不在乎呢。

記憶中的“過年”

小時候每年的年前,村裡每家每戶都要蒸好多饅頭,留待過年期間吃和春節走親戚用。村裡蒸饅頭都是互相幫忙,今天你們給我們家幫忙,明天我們給你們家幫忙,一家差不多要忙活一天才能蒸完,就這樣輪流著蒸,差不多需要一兩個星期才能忙活完。大人們每天忙著蒸饅頭,我們小孩子就到處跑著玩,吃飯的時候輪到誰家去誰家吃,蒸饅頭的人家都管飯,大鍋飯,挺好吃的。看著那一席子一席子涼著的饅頭,真的是很美好。小時候的麵粉都是用自家麥子去磨的,發酵用的都是老酵頭,所以蒸出來的饅頭充滿了麥香味,特別是剛出籠的饅頭,真的是太好吃了,我們小孩子都不用就菜就能吃一個兩個的。還有蒸的棗花饃,大饃,各種造型的棗花饃真的很漂亮,有時候看著大人們做棗花饃,那一夾一切一卷,一個圖形就出來了,真的感覺好神奇。

記憶中的“過年”

除了蒸饅頭外,春節前,每家每戶還要炸一些丸子、油條,除了吃之外,春節走親戚的時候還可以作為禮品帶著。另外,家裡養的雞,到了年底也要殺幾隻,有的人家還要把養了一年的豬給殺了,賣一部分,自留一部分吃。各家還要趕集買幾條魚回來,收拾後炸好留著春節待客用。小的時候,物資還很匱乏,一年到頭吃不了多少肉什麼的,過年期間是一年之中集中改善伙食的時候,那段時間幾乎頓頓離不開肉,什麼雞鴨魚、豬牛羊,似乎要把一年的肉給一下子補齊了,還別說,那段時間不止人的生活好,連家裡養的貓狗也跟著改善伙食,平常它們可是要跟著人類一塊吃麵食的。

記憶中的“過年”

祭灶的時候按傳統是要吃祭灶糖的,小的時候,沒有現在那種長的麻糖吃,那是後來才有的,那時候吃的是麥芽糖,很大塊很蓬鬆的那種糖,還有一種很硬的麥芽糖,也是大塊的,買多少給你砸下來多少。小的時候,糖絕對是小孩子們的最愛,那甜到粘牙的祭灶糖,大人們幾乎都不會吃,都是買回來給我們小孩子吃,我們吃麥芽糖吃的被粘住牙,拉的長長的糖絲和口水,滴的衣服上都是,這樣的描述感覺髒兮兮的,但是對那時的我們來講,那是最幸福的記憶。

記憶中的“過年”

吃完祭灶糖不久就到除夕了,除夕每家每戶要貼春聯。在貼春聯前,每家每戶都會把自家打掃一遍,收拾的乾乾淨淨的,把門上遺留的去年的年畫給清理乾淨,門框和窗戶也要掃一遍。找一個不用的碗,弄些面,用開水一燙,就是一碗麵糊,用來貼春聯再好不過。貼春聯都是大人領著小孩一塊貼,我們小孩子是非常喜歡貼春聯的,家裡門窗多的,貼春聯要貼好久才能貼好,有時候買的春聯不夠用了,家裡大人還會找些紅紙自己寫一些。春聯貼完要放鞭炮,對我們小孩子來講,這一掛鞭炮響起來就意味著春節來了,我們會到處跑著去撿鞭炮。

記憶中的“過年”

那個時候,一掛鞭炮,會有很多不響的炮,不像現在的鞭炮,一大盤也很難找到幾個不響的炮。運氣好的時候,可以撿到很多不響的炮,這些不響的炮引線有長有短。引線短的我們會把它剝開,燃炮藥玩,把炮藥剝出來聚攏在一起,然後點一根香去引燃,唰的一聲,一朵蘑菇雲衝起來了,很好玩的,不過一定要躲得遠一些,不然被衝到就不好了。引線長的,就可以拿來放了。春節期間,我們的兜裡有兩樣東西是必不會少的,那就是炮和火柴或打火機,很多時候,我們的兜裡都是裝的滿滿的,不停的放炮那可是春節期間的一大樂趣。

記憶中的“過年”

除夕的晚上,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吃一頓熱鬧的團圓飯。大人們會一起喝個酒,嘮嘮一年的事情,作為習俗,關係相近一些的還會互送一些酒什麼的。吃完飯,最期待的就是春晚了,一家人圍在一起看春晚,甭提多熱鬧了。當然,按照習俗,關門後,都要放關門炮的,所以一時間到處都是炮仗的聲音,此起彼伏的,很長時間都不停歇,伴著炮仗的聲音睡覺迎接新年第一天的到來那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情啊!

記憶中的“過年”

大年初一,按照習俗,每家每戶都會起的很早。起來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開門炮,其實從凌晨開始炮聲就響起來了,斷斷續續、遠遠近近的炮聲一直響到清晨放開門炮,因為放開門炮和下餃子的炮,炮聲又延續上了,繼續噼裡啪啦,嗵嗵嗵嗵地響起來。村裡關係近的晚輩家要給長輩家送餃子,送的多的要送很多家,一趟一趟的要送好長時間。送餃子是要給壓歲錢的,所以我們小孩子最喜歡跟著家裡大人一塊去送了。

記憶中的“過年”

吃完早飯,我們小孩子就到處跑著去拜年,小時候拜年是要磕頭的,不磕頭不給壓歲錢,所以大年初一當天不知道要磕多少頭,不過磕頭就有壓歲錢,想著那嘩嘩的新錢,心裡那個開心啊。爺爺奶奶,叔叔伯伯,鄉鄰鄉親等,要挨個去拜年,其實拜年都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要壓歲錢,順帶還要撿炮。

記憶中的“過年”

按照習俗,正月初二開始走親戚,其實初一就有很多人開始走親戚了,初一一般走的是乾親家,初二開始走孃家親戚,於是接下來的初二、初三、初四、初五......都是走親戚的,路上到處都是來來往往走親戚的人。以前不像現在,走親戚一般都是騎自行車、三輪車,或者是摩托車、機動三輪車、大篷車,還有開拖拉機的,很少有人家有汽車的。那時候春節期間一般都會下雪,即使不下也有積雪,很多路都是土路,雪一化泥濘不堪,有些還結冰,所以路很不好走,經常見到摔倒的車和人,到了下午那些喝過酒回家的因為喝的差不多了,騎著車經常會摔倒在路邊或者衝進路邊的溝裡。有些人家親戚多,走到正月十五都還在走,現在估計還有,不過肯定沒有以前多了。

記憶中的“過年”

從正月十二起,小孩子們開始挑起燈籠。小時候的燈籠都是那種很簡單的用篾編制的,很簡單,底座是一塊木板,兩邊掛上兩根細鐵絲從下往燈籠上方伸出來,找一根棍挑著,蠟燭焊在木板上,點著蠟燭就可以挑著到處走了。這種燈籠很容易被引燃,比如蠟燭不小心倒了或者跟別人的燈籠撞了等,所以家裡會買好幾只燈籠備著。還有那種用紙做的各種造型的燈籠,更容易被燒,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喜歡挑,我們最喜歡的是自己做的各種燈籠,不過那些真的不能說是燈籠,算是土法做的權且叫它燈籠吧。

記憶中的“過年”

找半塊蘿蔔或一個白菜根,中間挖一個坑,底部用一根棍穿一個洞固定好,坑裡放進一些油,什麼煤油、柴油、機油都可以,找一點棉花做個捻子,點著就可以挑著玩了。還有一種是用那種小的鐵皮桶,兩邊用鐵絲穿透挑著,桶裡面放進油和捻子,點著後就可以挑著玩。這些土法制的燈籠,火很大,冒黑煙,很燻人,但是也很好玩。有時候有些人不小心把火弄到村裡的麥秸垛或其它柴火裡,還引發一些事故,不過這也阻擋不了每年繼續玩。後來隨著電燈籠的出現,那些就慢慢不玩了。

記憶中的“過年”

等正月十五吃完元宵,正月十六摔了燈籠,我們也就開學了,年也就過去了,我們又開始期待新的一年的來臨。

記憶中的“過年”

想起小時候一年一年過年熱鬧的場景,真的讓人非常懷念,那時候雖然不富裕,但是人與人之間關係好,過年有氣氛,而那些才是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事情。可是現在的過年,真是半點年味都沒有了,不讓放炮,很多人過年也不回來,很多人家也不怎麼置辦年貨什麼的,不蒸饅頭了,也失去了熱鬧的氛圍,如此,還有什麼年可過的,無非就是一個節日而已,哎,沒法說。

記憶中的“過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