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秦戰車,即便六國“合縱”也難以避免國破家亡的命運


還記得當年看過蘇轍寫的《六國論》他認為六國之所以滅亡是分不清楚當時的天下大勢,以至於內鬥不休讓秦國撿了便宜~於是他為六國出謀劃策尋求求存之道,那就是以韓魏為屏障,以東方四國為後勤地,然後併力西向,對付秦國~在此,我只想說,個人覺得這個策略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

面對大秦戰車,即便六國“合縱”也難以避免國破家亡的命運

戰國形勢圖

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有人的地方就有爭鬥,而人與人爭鬥的時候還講究臉面;但國與國之間的爭鬥卻完全不必估計這些~因為對於國家而言他只有足夠強大才能謀求發展,奮發圖強~身處戰國之世的群雄在經過三百餘年的春秋洗禮之後焉能不懂得這樣一個道理?所以即便是面臨秦國獨大,有併吞六國野心的情況,想讓六國通力合作也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何蘇秦合縱不能堅持到底,甚至於到後來連他本人也逃離燕國避居楚國的原因,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作為大浪淘沙之後而剩下的群雄豈能不知?

自古以來,無論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在彰示著一個道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從縱橫家登上舞臺的那一刻開始,這世間的“仁義禮智信”也就成了白紙黑字上的教條,隱藏在人性陰暗處的猙獰恐怖展露無疑。赤裸裸的利益關係堂而皇之的登上國際政治舞臺,從此以後,我們也只能在心中默默要求自己做個“聖人”。律己成了我們唯一能做的事情~

歷史的步伐橫跨春秋,一部中國近代史正以其血淋淋的事實告訴我們,所有的文明民主都是相對而言的,友善和諧只會對同等實力的國家和個人溫言以對。所有不對等的交流和溝通不過是對手的恩賜或者羞辱罷了~

面對大秦戰車,即便六國“合縱”也難以避免國破家亡的命運

諸侯合縱謀弱秦

二:一紙盟約壓不住勃勃野心

經過幾百年的血腥混戰,六國之間的疑忌和仇視已經根深蒂固難以磨滅~所謂的通力合作,守望相助不過是與虎謀皮緣木求魚罷了~仔細想想是多麼的可笑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攻城”~蘇秦的“合縱”之所以能夠成真,那不過是六國的權宜之計罷了。既然是權宜之計那自然是無法長久的~所以從蘇秦“合縱”成功到失敗,前後不過十年時間。

作為大亂之後碩果僅存的七雄,哪個不是經歷了屍山血海的千錘百煉,哪個沒有併吞天下,席捲六合的野心?對於志在天下的英雄而言,與其死在醇酒美人之下,何如死在戰場之上?不要看六國在秦國的步步緊逼之下紛紛割地求和,在我看來,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伺機而動”呢?別忘了道家“必欲取之,姑妄與之”的思想就是植根於戰國亂世的血沃之地上的~

就是在這塊血流漂杵的土地上,誕生了儒、道、墨、法、兵等大家、,這些學說各異,主張不同的流派,歸根究底的來說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一囊括四海,一統天下。可以說,中華數千年燦爛文明的源頭就在這裡,中華禮儀之所以能夠璀璨奪目就是因為他是由數十百萬人的鮮血澆灌長成的。這種帶著血腥的養料培植出來的文明,其堅韌的生命力和頑強的意志力是其他文明所無法比擬和超越的。所以在數千年的發展壯大之中,一次次的天翻地覆,乾坤顛倒;一次次的異族入侵,殺人如麻~他終究抵擋不住華夏先民對於統一的渴望~即便是五代十國時期,國土疆域只有尺寸之大的南平也曾懷有一統九州的宏圖。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國至今留存青春盎然,不也正是由於此嗎?

所以說,想要憑藉一紙盟約就讓六國放棄統一天下的夢想,這無異於痴人說夢~在他們而言,無夢想,毋寧死~

面對大秦戰車,即便六國“合縱”也難以避免國破家亡的命運

齊國版圖

三:要死大家一起死~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性的恐怖就在於你永遠不知道他接下來會幹什麼。就像在韓魏被秦吞滅之後,惶惶不可終日的楚、燕、趙依然沒有搞明白齊國為什麼明知是死還要堅持和秦國結盟一樣。

難道說齊王建真就不知道這樣下去是玉石俱焚,同歸於盡的結局嗎?在我看來,他很清楚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只是他恨哪,恨當年五國聯盟攻打齊國,使得原本昌盛的有機會統一天下,最不濟也能夠和秦平分天下的強齊,被柔弱不堪的燕國一舉破滅,自此雖然復國了,也再沒有機會回到巔峰~換句話說,齊國人對五國的仇恨是遠過於秦國,畢竟齊、秦分處東西兩隅,並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和軍隊械鬥,最嚴重的也不過是黨同伐異而已,而這又哪裡值得掛懷呢~現在五國已亡其二,即便自己也加入到反秦同盟,且不說與當年的敵人合作會不會愉快,但就綜合實力而言,此時的天下諸侯已然失去了阻擋大秦戰車的機會,所能做的無非就是考慮怎麼死而已。所以在整個統一戰爭中,魏王和齊王在兵臨城下之後就果斷投降了,並沒有做任何無謂的反抗,這種主動爭取寬大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秦軍對當地百姓的屠殺。就這一點而言,列國君王中不論本人是否昏聵,對於百姓終究還是有恩信的~

面對大秦戰車,即便六國“合縱”也難以避免國破家亡的命運

大秦帝國版圖

四:大勢所趨,人力只是徒然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平王東遷到秦始皇統一天下,整整過了500餘年,他極大限度的激發了中華民族的智力和實力,大秦帝國的統一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必然。縱觀戰國七雄的歷代諸侯王,唯有秦國自孝公開始,代代秦王皆能宵衣旰食,勵精圖治。其他諸國卻像抓鬮一樣,偶爾能夠碰見一兩位賢明之主,之後就是一代不如一代,這難道不是天意是什麼?以一群庸劣而唯利是圖的諸侯王來對抗雄才偉略的始皇帝,這不是螳臂當車是什麼?所以說六國合縱而求存,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關注留言~文章系原創,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切磋交流~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當及時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