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五國伐齊:“合縱”戰略的經典運用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在爭霸、兼併戰爭中佔據優勢,採用了一系列外交策略和手段,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合縱”與“連橫”。“合縱”戰略是相對弱勢的諸侯國通過結盟抗衡強國的威脅,其最成功的運用便是公元前284年爆發的五國伐齊之役。這場戰爭幾乎滅亡齊國,僅靠齊將田單的出奇制勝,齊國才得以起死回生。但除此之外,各諸侯國在“合縱”抗秦方面卻鮮有成效。這一針對齊國的“合縱”聯盟何以形成?齊國在戰略運用方面有何失當之處?各國“合縱”攻秦與“合縱”攻齊結果緣何如此天差地別?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五國伐齊的戰爭始末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趙、魏、韓四國共同討伐齊國,齊湣王急命觸子為將,達子為副將,集合全國軍隊,在濟水以西迎擊五國聯軍。然而在戰爭期間,剛愎殘暴的齊湣王昏招迭出,他先是派人申斥力主堅守的主將觸子,之後更是威脅如再不出戰則立即斬首。在這種情況下,士氣低落的齊軍在五國軍隊的猛攻下大敗,主力喪失殆盡,齊湣王被迫退守臨淄。此戰獲勝後,樂毅認為齊國已經遭到毀滅性打擊,僅靠燕國一國之力已足以完成滅齊的任務,因此他先是遣返了秦、韓兩國軍隊,並使魏軍攻取故宋地,使趙軍攻取河間地,樂毅自率燕國軍隊直搗齊都臨淄。面對這一嚴峻的形勢,達子請求齊湣王犒賞將士以激勵士氣,結果反遭齊湣王斥責,齊軍內部更加離心離德。燕軍一路勢如破竹,並一舉攻下臨淄城,齊湣王逃奔莒縣,派人向楚國求救。

【史海鉤沉】五國伐齊:“合縱”戰略的經典運用

五國伐齊:“合縱”戰略的經典運用

在樂毅率五國軍隊伐齊之時,楚王也派將軍淖齒率兵在齊楚邊境駐防,一方面防備五國軍隊在破齊後揮軍南下,另一方面也想要趁機佔領淮、泗一代的土地。當接到齊湣王的求救信後,淖齒率軍進入莒縣,殺死齊湣王,但其後淖齒本人又被齊國大臣殺死,在莒縣的齊國軍民擁立齊湣王之子法章為齊王,是為齊襄公。

樂毅在攻佔臨淄後,分兵奪取齊國剩餘土地,在短短6個月的時間內連續攻下齊國70餘城,僅剩莒縣和即墨兩城尚未被攻克,這也成為齊國最後的堡壘。在齊軍的堅守下,燕軍3年未能攻克這兩座孤城。此後樂毅改變戰術,暫緩進攻,採用攻心戰的方式以圖瓦解齊軍鬥爭,而齊軍也在為復國進行著艱苦卓絕的努力。公元前279年,燕昭王病死,惠王即位,即墨守將田單趁機派人到燕國散佈謠言,稱樂毅圖謀獨佔齊國,因而消極避戰,以求收買齊地人心,因而數年未能攻下莒縣和即墨,如果燕王改派其他將領代替樂毅,將很快徹底滅亡齊國。昏庸的燕惠王聽信謠言,改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樂毅畏饞避誅,逃往趙國。田單先是使出詐降計,使燕軍放鬆警惕。同時,田單收集城中上千頭牛,畫上五花彩紋,牛角綁上尖刀,將用油浸過的葦草繫於牛尾,並暗中鑿開城牆十餘處。入夜,齊軍將牛趕出城,並點燃了綁於牛尾的葦草,牛受驚後奔向燕軍營地,齊軍5000名壯士隨後衝殺。燕軍猝不及防之下大敗,主將騎劫被殺,田單趁機率齊軍追亡逐北,將燕國軍隊徹底趕出齊國,將此前被燕國佔領的齊國70餘城全部收復。然而,起死回生後的齊國國力大減,功敗垂成的燕國也走向衰落,政治格局逐漸變為秦國獨大。

【史海鉤沉】五國伐齊:“合縱”戰略的經典運用

當時各國位置分佈圖

戰役籌備:“合縱”聯盟何以形成

五國伐齊之役是戰國時期“合縱”戰略最為經典的一次運用,它成功摧毀了當時的超級大國——齊國,挫敗了齊國對政治體系的挑戰,以戰爭的方式使政治格局暫時重回均勢。所謂“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是相對弱勢的國家聯合起來,以平衡強國的威脅。傳統觀點認為,“合縱”是山東六國應對秦國的方案,但這一觀點明顯失之偏頗。事實上,“合縱”所針對的對象並非僅限於秦國,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和中期的霸主齊國都曾是“合縱”戰略的針對者,五國伐齊之役正是“合縱”的成功實踐。雖然濟西之戰後秦、韓兩國軍隊即已撤軍,魏、趙兩國則分兵攻佔齊地,只剩燕國獨自長驅直入,但正是五國聯軍摧毀了齊軍主力,給了齊國毀滅性打擊,才為燕國的孤軍深入以至幾乎佔領齊國全境提供了可能。

齊湣王時期,齊國空前強大,對其他諸侯國形成了日益嚴峻的威脅,是這一“合縱”聯盟能夠形成的最重要原因。齊威王時期任用鄒忌改革,使齊國“最強於諸侯”,並接連在桂陵和馬陵兩場大戰中擊敗當時的霸主魏國。於公元前344年,齊魏徐州相王,此後齊國開始取代魏國成為中原霸主。後經宣王、湣王,齊國實力日益增強,與此同時,其君王野心也不斷膨脹。齊宣王曾向孟子明確表示自己“有大欲”,即夢想能夠稱霸諸侯,甚至一統天下。這一時期齊國一度滅亡燕國,後因諸侯謀劃救燕而撤兵。到齊湣王時期,齊國更是為了實現自身的霸業四處征戰,向南打敗了楚國,向西打敗了秦國,向北打敗了燕國,此後更是在公元前286年滅掉了宋國。齊滅宋之後實力大為增強,打破了政治格局的均衡,同時齊國勢力進入中原腹地,對韓、魏、楚三國的地緣安全構成嚴重威脅。齊國勢力的強大和對其他諸侯國威脅的日益加深,最終導致了敵對聯盟的成立,齊國也成為了“合縱”的目標。

【史海鉤沉】五國伐齊:“合縱”戰略的經典運用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趙、魏、韓四國共同討伐齊國

而在五國聯盟形成並“合縱”攻齊的過程中,燕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齊宣王時期,齊國趁燕國內亂之機發兵攻擊,僅用50餘日便佔領燕國。雖然最後由於其他諸侯國的干涉使得齊國吞併燕國的企圖未能得逞,但這一事件極大地加劇了燕國對齊國的仇恨,燕昭王自即位起便以復仇齊國為主要任務。但由於齊強燕弱,燕昭王一方面大力招徠各國人才,另一方面刻意離間齊國與其他諸侯國的關係,並派蘇秦到齊國,鼓動齊湣王四面出擊,攻秦、擊楚、滅宋,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最終,燕國在聯合其他諸侯國共同伐齊時收到了一呼百應的效果,“合縱”聯盟就此形成,為最終大敗齊國奠定了基礎。

以史為鑑: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五國伐齊之役的歷史啟示齊國在馬陵之戰後開始接替魏國的霸業,此後直到五國伐齊之前,這50餘年的時間裡,齊國一直是諸侯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但歷史的玩笑卻是,齊國恰恰在自己最強大的時期被“合縱”聯盟摧毀,從此一蹶不振,政治格局也逐漸變為秦國一家獨大,直到最終完成統一。齊國為何從強盛的巔峰驟然跌落,其中有著諸多值得反思的教訓。

首先,構建合理的國家大戰略具有極端重要意義,宏偉的國家目標需要現實的政策手段加以實現。戰國時期,稱霸甚至完成統一是各諸侯國的夢想,但為何齊國招致如此強烈的反彈,使其他各國都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這固然有齊國強大引發其他國家制衡的因素,但齊國缺乏切實可行的國家大戰略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如果同日後秦國的做法相比,這一點將更加顯現無疑。在秦國統一的過程中,秦國所實施的最主要戰略便是“遠交近攻”,結好遠方的齊、燕等國,將主攻方向對準鄰近的韓、魏等國。這樣一方面便於擴張領土,另一方面避免其他諸侯國形成穩固的“合縱”聯盟,從而保障了秦國能夠各個擊破,完成統一。反觀齊國,其四面出擊的做法不僅四處樹敵,即便在擴張領土方面效果也十分有限。齊湣王時期曾大敗楚國,闢地千里,但由於土地遠離齊國本土,因而難以控制,這部分土地最終被韓魏兩國瓜分,此外齊國多次打敗秦國也並未獲得實惠。相反,戰爭極大地消耗了齊國的財富,連年征戰也加劇了齊國內部矛盾,最終在五國伐齊一役中齊國遭到毀滅性打擊。

【史海鉤沉】五國伐齊:“合縱”戰略的經典運用

田單破燕火牛陣的古戰場復原場景

其次,在戰術方面,五國伐齊初期的輝煌勝利與田單的最終復國,在相當程度上都反映出間諜戰的巨大功效。燕國為戰勝齊國,謀求與其他諸侯國建立聯盟,因而刻意離間齊國與其他國家的矛盾,而蘇秦作為燕國派往齊國的臥底承擔了這一重任。蘇秦利用齊湣王好大喜功的弱點,鼓動齊湣王不斷對外擴張,並在具體事件的處理上離間齊國與秦國及三晉的關係。蘇秦首先勸說齊湣王放棄與秦國共同稱帝的做法,並由齊國牽頭,糾集燕、趙、韓、魏等國共同攻打秦國;之後,蘇秦又鼓動齊湣王揹著趙國單獨與秦媾和,破壞齊趙關係;最後,蘇秦又勸齊湣王滅宋,進一步加劇齊國與其他國家的矛盾,反齊的“合縱”聯盟就此形成。而奸細同樣為齊國復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燕惠王聽信謠言,以騎劫代替樂毅為將,從而為田單的反攻提供了可能。

再次,五國伐齊之役也反映出歷史仇恨可能導致國家之間的對立,進而引發衝突甚至戰爭。齊宣王時期,齊國趁燕國內亂佔領燕國,這一事件引發了燕國對齊國的仇恨。燕昭王自即位之初便將復仇作為最重要的任務,為此他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廣納人才,與軍民同甘共苦,燕國的一系列外交舉措目的也都是為復仇齊國。在討伐齊國的戰役中,燕軍上下同仇敵愾,成為戰勝強齊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歷史仇恨可能導致國家之間的對立,歷史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將始終是國家間關係的隱患。鑑古知今,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歷史問題,才是有關國家最為明智的選擇。

“合縱”戰略的效果差異分析戰國時期,為平衡強國對政治格局帶來的威脅,“合縱”是相對弱勢的諸侯國經常採取的戰略,秦國和齊國都是“合縱”戰略的主要針對對象。山東諸國曾數次“合縱”攻秦,但均未取得明顯效果。然而,五國伐齊之役卻成功摧毀了齊國。為何“合縱”戰略對秦齊兩國所造成的效果如此大相徑庭?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史海鉤沉】五國伐齊:“合縱”戰略的經典運用

齊國接連在桂陵和馬陵兩場大戰中擊敗當時的霸主魏國

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地理條件的作用。秦國佔據“四塞之地”的關中地區,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因而在防禦戰中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事實上,山東諸國的“合縱”攻秦每次都被擋在函谷關之外,無法前進一步。相反,齊國地處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因而處在十分不利的地位。天時不如地利,地理條件的不同是導致“合縱”效果差異的原因之一。

然而,僅僅是地理方面的解釋並不足以讓人信服。戰國初期,軍事家吳起便早有“在德不在險”的著名論斷,秦末反秦義軍迅速攻入關中也足以證明崤函之固並非堅不可摧。事實上,“合縱”之所以未對秦國形成有效打擊,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秦國實施了切實可行的國家大戰略。首先,秦國在統一的過程中奉行“遠交近攻”的策略,不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效的減輕了對遠方諸侯國的威脅。其次,秦國注意對敵國分化瓦解,以“連橫”破解“合縱”,即秦國聯合某一弱國,合力攻打其他國家,從而避免其他諸侯國結成統一、穩固的反秦聯盟。即使當各國“合縱”攻秦時,秦國也盡力爭取與某些國家單獨媾和,然後集中力量打擊反秦者。再次,秦國在崛起的過程中充分注意韜光養晦,避免成為首先挨槍的出頭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秦國並未大舉東進,而是一方面整頓內政,另一方面滅亡蜀國等國,在擴張領土、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儘可能減輕他國對秦國的敵意。反觀齊國,不僅絲毫沒有隱藏鋒芒,反而四面出擊,這不僅加劇了對其他國家的威脅,更是起到了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反效果。在齊宣王時期,睿智的孟子就發出警告,齊國一味的對外擴張將導致“動天下之兵”的後果。在20餘年後,孟子的預言不幸言中。因此,同樣遭受敵國“合縱”聯盟的攻擊,齊國幾近亡國,秦國卻安然無恙並最終完成統一,背後的原因不只在天時地利,實為策略運用的功效。

【史海鉤沉】五國伐齊:“合縱”戰略的經典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