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紅二月”收官 強勢股回落短期或繼續震盪行情

A股三大股指今日延續整理態勢,滬指小幅收跌,深成指與創業板指收漲。行業板塊漲跌互現,近期走勢強勁的券商信託與創投板塊今日遭遇重挫。 創業板指漲25%創歷史最大月漲幅。港股恆指跌0.43% 航空股下跌中國國航跌近5%。

滬深:在投資者謹慎觀望情緒明顯上升的情況下,今日兩市大盤均是一個低開格局,開盤後多空雙方的短線博弈依然激烈,股指上躥下跳,午盤收盤前再度回落。午後開盤後大盤一度快速衝高,不過沖高過程中並未獲得量能的支持,資金入場意願不高,在謹慎情緒的主導下,大盤午後再度衝高回落,尾市略有企穩。收盤時,上證綜指報收於2940.95點,下跌12.87點,跌幅0.44%,成交2987億;深證成指報收於9031.93點,上漲26.16點,漲幅0.29%,成交3635億。滬市上漲家數為902家,平盤49家,下跌552家;深市上漲家數為1360家,平盤76家,下跌744家。兩市漲停板家數為53家,跌停板家數為23家。

從盤面來看,券商股、保險股和信託股等金融股出現了大幅回落,較大的打擊了場外資金的入場熱情。豬肉股、福建自貿區、通信服務、創投股、西安自貿區、人臉識別、國產軟件、黃金股、區塊鏈等板塊均也表現不佳,處於板塊跌幅榜前列。不過在外資持續流入的預期下,今日部分中小盤題材股還是表現不錯的,細胞免疫治療、造紙股、醫療器械服務、基因測序、農業服務、中藥股、生物製品、水泥股等板塊均有不錯的表現,處於板塊漲幅榜前列。總的來看,滬深兩市個股呈現出一個分化格局,成交量也出現了明顯的萎縮。今天為2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滬指當月累計漲13.79%,深成指當月累計漲20.76%,創業板指當月累計漲25.06%,創月漲幅新高。

港股:今日開盤,港股恆生指數低開0.13%,午後跳水跌幅擴大。截止收盤,恆生指數跌0.43%,報28633.18點;國企指數跌0.78%,報11367.45點;紅籌指數跌0.98%,報4457.60點。滬港通資金流向方面,滬股通淨流入16.03億,港股通(滬)淨流出為10.26億。深港通資金流向方面,深股通淨流入16.53億,港股通(深)淨流入為2.46億。

消息面:1、統計局今日發佈2月中國採購經理指數運行情況,2月製造業PMI為49.2%,連續三個月低於榮枯線;2月非製造業PMI為54.3%,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

2、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今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加強部際的協調,和相關部委建立跨部門的協同工作機制,力爭在國家層面出臺自動駕駛發展的指導意見。

3、2月28日,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方網站顯示,第七批遊戲版號已經下發,總數為93個,審批時間為2月26日。其中,騰訊網易繼續缺席。

4、MSCI於北京時間3月1日上午5-6點公佈是否擴大A股納入因子的決定。此前,第一財經記者就獨家報道,多家大型外資機構對MSCI表示支持擴大納入A股的決定,但是否在今年就直接將納入因子從5%擴大至20%持保留意見,部分認為擴至10%可能是更合理的選項,未來再持續增加。

5、今日,港交所公佈《2019-2021年三年戰略規劃》,在記者答問環節,李小加談及內地科創板,其表示如果第一批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能夠直接放入滬深港通指數里面,外資就可以通過北向通交易直接投資科創板上市的公司,但如果重新設置一個新的指數,港交所也會積極跟內地監管者溝通,積極將科創板上市公司納入滬深港通標的,讓投資者有更多的投資渠道,“我認為通過北上通去投資科創板是很有可能的事情”李小加表示。

6、下班趕緊去加油!明日起,國內油價迎來“四連漲”,私家車加滿一箱油將多花10.5元。

對於後市走向,思維財經彙總了各機構的觀點,以供參考。

東北證券指出,從市場運行特徵看,最近2個交易日均呈現為衝高回落的特徵,市場波動加大;一方面,以東方通信為代表的前期大漲個股紛紛出現大幅回落、強勢股回落,而低價、低估值的滯漲股補漲的特徵比較明顯。另一方面,伴隨著指數逼近3000點、逼近兩年線,市場兌現收益的情緒在增大,每次創出新高就迎來大幅拋售,亢奮中的謹慎心理增加。因此,市場處於高波動狀態,短期上行空間趨弱、賠率在下降。

招商證券策略分析師張夏指出,展望後市,有三個配置思路。第一,高風險高預期回報思路,關注券商和金融IT。第二,中風險中等預期回報思路。關注5G、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和以自動化、新能源、軍工航天、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端製造等主題。此外,也可沿著5G落地後應用進行佈局。第三,低風險低預期收益。聚焦補漲標的。

廣發證券策略分析師戴康表示,行業配置關注國內寬信用的供需兩端:金融以及(新)基建。首先,全球流動性收緊的節奏進一步緩和;其次,實體經濟能夠產生“信用”需求的四個部門中,(新)基建是政策阻力最小的方向,將是“逆週期”政策的發力點;最後,從偏股型公募基金披露的2018年四季報的重倉持股數據來看,(新)基建產業鏈上的週期行業大多處於“低配”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