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孩子,別再讓他們只能把心事交給星星

升級為媽媽後,對於繪本,兒歌以及所有小孩的東西都有著迷之興趣,對於孩子的行為和心理也會很關心在意。

在我小孩兩歲多剛剛能獨立上廁所拉粑粑的時候,本以為從此在這方面能省心了。誰知沒過幾天我發現,她總是在粑粑已經拉到褲子上後,才來告訴我們她要拉粑粑。要知道,我婆婆很早就教會她想要拉粑粑了要跟大人說,或者自己去廁所,而且如果不是拉肚子,她幾乎不會出現把粑粑拉到褲子上。


讀懂孩子,別再讓他們只能把心事交給星星

第一次會覺得可能是她玩的忘記了,但是後來幾次發現,她會時不時地躲開我們,比如說躲到門後,或者一個小角落,出來的時候就對我們說有粑粑,然後帶她去廁所的時候就發現她已經拉到褲子上了,那個時候就知道了,每次她故意躲開我們的時候就已經是要拉粑粑了。

那天正好我在家,她又出狀況了,我知道這其中肯定有原因。在我給她在衛生間換乾淨褲子的時候,她問我能不能不要告訴奶奶?我問她是不是怕奶奶會說她,她點點頭,她說奶奶會罵人。

其實是她奶奶天生大嗓門,脾氣也比較急躁,她越是怕拉到褲子上就容易出現狀況,以至於最後認為要拉粑粑就變成一件錯事,所以她總躲著我們。後來我跟我婆婆做了溝通,讓她說話稍微溫和一些,她本意是很愛孩子的,只是天生的脾氣使然。再後來出狀況次數越來越少,沒多久就能正常如廁了。


讀懂孩子,別再讓他們只能把心事交給星星

在看到A.H.布拉夫曼的這本《看見孩子,看見自己》的時候,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這件事。孩子再小,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如果情緒沒有得到理解,那他們就可能會通過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苦惱。

A.H.布拉夫曼,是一名醫學博士,也是英國國家健康中心心理諮詢師。他有50年兒童與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的經驗,著有《圖畫的語言:心理諮詢新發現》《打開心結:如何與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以及這本《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對於兒童心理健康諮詢可是行業領域佼佼者。

布拉夫曼博士認為,當孩子出現狀況時,不會只想著去處理孩子的問題,而是先去處理孩子的感受,這才是真正成熟的父母。《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這本書中的二十多個案例也充分詮釋了這點。

書中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透過孩子“苦惱的語言”來了解孩子。二,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糾正父母對孩子的錯誤解讀。

一,透過孩子“苦惱的語言”來了解孩子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育兒方式和理念,曾經有一種風靡網絡,那就是“延遲滿足”,就是孩子哭鬧有需要的時候,不要馬上就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樣據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忍耐力。

或者是建議媽媽們按照嚴格的時間規定來餵養孩子,不管是睡眠、抱哄還是排便。這也是為了培養嬰幼兒的個性和強化他們的人格。

做這些可能會達到很好的效果,卻唯獨忽略了孩子需要的最重要的一點:情感述求。


讀懂孩子,別再讓他們只能把心事交給星星

孩子不是機器,當他們得到了足夠多的愛和安全感的時候,他們最終才能變成一個有愛能給別人安全感的人。

就像書中三歲小孩克勞德。原本也是一個快樂活潑的小男孩,但是自從父母離開了為期三週的度假之後,他變得悶悶不樂,愛發脾氣,且不肯使用便盆。在排除是生理疾病導致這些問題之後,醫生認為要先找到困擾克勞德的原因,並建議暫且先不進行便盆訓練了,但克勞德媽媽卻認為自己育兒方式沒問題,並堅持繼續便盆訓練。

直到問題發展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這位“深受困擾”卻“並不在意”的媽媽找到了布拉夫曼,這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諮詢師在跟孩子媽媽交談的過程中,並觀察在一旁畫畫的克勞德以及他的畫。讓孩子畫畫是一種孩子樂於接受並能表達出內心所想的極佳方式。


讀懂孩子,別再讓他們只能把心事交給星星


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克勞德畫了幾幅,其中一幅全是線條,不同顏色的線條代表不同的成員。從中,布拉夫曼明白了,克勞德這是非常清晰明確地把男人和女人做了區分。


讀懂孩子,別再讓他們只能把心事交給星星


之後一幅畫通過克勞德的解說,布拉夫曼大概猜到了“致病”原因,小克勞德不願意用便盆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小雞雞”會不見,並且,因為上次父母度假時間比較長,導致克勞德害怕失去父母,所以不願意用便盆也不願意去幼兒園。

找到了癥結所在,處理起來就會簡單多了,不久克勞德就基本正常了。在孩子媽媽給心理諮詢師的感謝信中,那句“我們終於能夠理解他的難題,而非不顧他的焦慮把社會認可的行為強加在他身上”非常有感。

二,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糾正父母對孩子的錯誤解讀

不管心理諮詢師多麼厲害,哪怕有讀心術,他都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而存在。對於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的整個世界,所以,當孩子出現了心理方面的問題,以及在家中有異常行為,做關鍵的還是父母要做到關注和理解。

十二歲的曼迪已經有持續九年的髖部疼痛,且右腿無法受力。但通過專家診治後發現:曼迪的髖部和膝蓋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這跟她異常步態相比並不是主要原因。

通過仔細問診和了解曼迪的家庭情況後發現,曼迪的家庭成員對於其他家人的一些表情或者異常行為非常敏感和焦慮,有個頭疼腦熱差不多在家裡就能享受大病待遇了,這也跟曼迪媽媽曾經是一位護士有關。


讀懂孩子,別再讓他們只能把心事交給星星

通過曼迪的畫以及跟她進行了交流和討論之後,布拉夫曼認可了家庭醫生對於曼迪的關節沒有任何器質性病變的診斷。而之所曼迪會出現各種症狀,很大的原因還是心理作用,是害怕自己的髖關節會發生問題,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家庭敏感焦慮氛圍的影響。

其實,曼迪的髖關節沒有父母認為的那麼疼痛,很多時候是父母錯誤並過度解讀了。

雖然說為人父母是一項無需崗前培訓的職業,卻也是世界上最難的職業了吧。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保不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來的方式也會不一樣。但最終指向的其實都是一個信息: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中有一句臺詞非常經典:每一個孩子,都是掉落在地球上的星星,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守護。不要以為他們小什麼都不懂,其實,在他們的腦袋中,藏著一個深邃浩瀚的宇宙。

走進孩子內心深處,輕觸他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讓他們願意敞開心扉,把心事交給爸爸媽媽,而不是天上的星星。孩子快樂健康成長是天下父母最樸素的願望,而身為父母也能獲得內心的和諧與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