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总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有着迷之自信?

为什么人们总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有着迷之自信?

在学校晚会上,说过几段相声的材料学博士生,自认为可以比肩有几十年经验的相声名家,声称要彻底推翻传统相声;宅在宿舍里,吃着泡面喝着快乐水的大学生,前一秒还在振臂高呼“IG牛逼”,下一秒就对带领IG夺冠的老板满脸不屑;活跃在各类社交网站上的大神,也经常刚学会一句话,就扭头对专业学者口诛笔伐。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为什么人们恰恰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有着迷之自信呢?

为什么人们总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有着迷之自信?

1999年,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做了四个有趣的实验,在其中一项实验中, 他们让84位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回答了20道语法题,然后让他们评估自己的语法水平,结果发现,真实成绩最差的那10%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语法水平应该可以排进前1/3,也就是说,越是无能的人,反而越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其他的几项实验,也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种现象因此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或者“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的形成原理并不复杂,在某个领域能力差的人往往缺少对这个领域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也不知道别人比自己优秀在哪里,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迷之自信,沉浸在了虚幻的优越感中。

为什么人们总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有着迷之自信?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张图来概括人们的真实能力,和自信程度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从零起步,刚刚踏入某个领域的时候,经常会进步神速,正所谓无知者无畏,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这个阶段,人往往容易产生迷之自信。

随着学习的继续深入,大多数人会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在经历消沉和重新定位之后,才终于对自己的能力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所以,如果要避免掉进达克效应的泥潭,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求知心态,在对待新事物的时候,更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我可能是无知无能的。

为什么人们总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有着迷之自信?

此外,多和他人交流,从外界获取反馈,也有助于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真实水平,总而言之,自信是好事,但盲目的自信,往往会成为进步的障碍,把自信建立在准确评估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