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雜談 數據賦能國土空間治理的關鍵議題與路徑

觀點

雜談

數據賦能國土空間治理的關鍵議題與路徑

自然資源部三定方案確定設置國土空間規劃局,並明確其主要職能為:擬訂國土空間規劃相關政策,承擔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工作並監督實施。組織編制全國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並監督實施。承擔報國務院審批的地方國土空間規劃的審核、報批工作,指導和審核涉及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國家重大專項規劃。開展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建立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和預警體系。立足部門職責,可考慮從以下方面推進數據賦能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展開:

1、打通全流程閉環賦能

首先要實現規劃的編制、預警、評估、監測、實施、審批全流程閉環賦能,全流程過程中上下聯動,橫向協同,並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通過完善國土空間大數據體系,構建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管理系統。

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通過完善國土空間大數據體系,構建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管理系統,整體提升國土空間大數據集成能力、規劃編制智能分析能力、治理實施網絡驅動能力、監測評估精準能力,有效支撐空間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監測評估預警全過程。

观点杂谈 数据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的关键议题与路径

2、釐清數據賦能需要克服的現實困境

當前,實現數據賦能國土空間治理尚有諸多困難需要一一克服,其中最為明顯的是在數據平臺的基礎上我國還處於初步階段,沒有完善的數據資源。當前機構整合後應用系統多而雜,且各自獨立,運營仍然是多點登錄,運維形式內容不統一,進而帶來數據共享十分困難,數據分散、多點儲存。

而在數據本身的管理上我們還經驗不足,體系不完善,這是需要解決的重大機制問題。具體如我國尚缺乏數據標準設計和技術架構設計,導致數據多樣化和碎片化,也缺乏數據更新管理辦法,導致數據的時效性得不到保證。因此數據賦能國土空間治理需要完整清晰的數據標準與規程及數據制度。

3、建設“八庫”支撐國土空間規劃治理決策全鏈條

建設八大決策支持庫支撐國土空間規劃治理決策全鏈條,分別是數據庫、標準庫、指標庫、畫像庫、模型庫、規則庫、算法庫、推理庫。

通過數據庫結合標準庫作為基礎支持實現空間的泛在感知;進一步通過畫像庫與指標庫實現開發利用監測預警;通過模型庫、規則庫導出算法庫,共同實現治理決策分析評價;最高層次是推理庫,支持政策制定引導模擬推演。

4、三階段實施策略

首先,應實現國土空間的全域數字化建設。數字化國土建設是賦能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的基礎。應儘快構建空間規劃數據資源體系,包括現狀基礎數據、規劃動態數據、管理數據、社會經濟數據等等,最終形成完整的空間治理“數據湖”。其次,實現國土空間治理工作的網絡化,讓多部門多主體形成更大共識。最終,通過先進的理念與技術實現國土空間規劃監管的智能化。(作者:王偉,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城市管理系副教授,系主任)(來源:中國國土空間規劃)

讓農民受益是土地改革的初心

2018年的最後一週,農村土地改革問題成為公眾關注的一大焦點。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連日來審議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正案草案以及國務院關於農村“三塊地”改革試點、“兩權”抵押貸款情況的總結報告。種地種糧者的權益、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外出打工者的土地權益等等,成為共識最多的話題之一。

观点杂谈 数据赋能国土空间治理的关键议题与路径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讓農民受益,促進農村與農業現代化,是農地改革的初心。改革的對象是農村土地,而農村土地的主人是億萬農民。無論是作為農用地的耕地、林地、草地,還是宅基地等集體建設用地,所有者都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農村居民。維護他們的權利、保護他們的權益、實現他們的財產權,是土地制度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民的意願、擁護與獲得感是衡量制度設計、法律調整得失成敗的定盤星。

讓農民受惠,要講精準、補短板。從精準方面看,留守農民、外出打工農民、被徵地農民,情況各有大不同。如兩億多進城農民工,中央已多次明確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進城落戶的條件。事實上,農民進城落戶,各項城鎮居民權利並不都是一次性賦權,而是一個歷史過程,他們交回土地承包權,只能是自願的。在補短板方面,婦女土地權益問題必須強化。近年來因為徵地引發的出嫁女、上門女婿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農村集體用地的徵收補償分配糾紛數量增長較快,不僅是涉及農村社會穩定的問題,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問題。對此明確界定、強化保護的立法,值得點贊。

斯民有斯土。農民是農村土地的主人。農村土地改革只有讓農民受益,才談得上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宜生宜居,也才能確保我們的“米袋子”“菜籃子”,才能實現農村土地改革“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的利益損害了”的改革初衷,從而確保城鄉經濟共贏、國家長治久安。(來源:中國自然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