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版“讀心術”最新突破,真清醒與假糊塗一掃便知!

隨著科技進步,人類既可以到浩瀚的太空旅行,又可以在基本粒子的尺度下理解微觀世界,甚至可以根除多種致命的疾病,但是,經過幾個世紀的努力,卻一直都無法深入理解意識與腦神經網絡的關係,這是現代神經科學中最重要的未解問題之一。

科學版“讀心術”最新突破,真清醒與假糊塗一掃便知!

腦神經網絡藝術想象圖

研究意識的困難之處在於,有一些意識不僅很難被檢測出來,就連本人都難以感知。此外,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物的體驗未必相似,在向研究人員描述體驗的過程中,又會產生一些信息的損失,導致研究人員無法判斷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體驗是否相似。

更極端也是更緊迫的一類研究對象,是受到腦損傷的患者,他們當中的一部分是真的失去意識,而另一部分還有感知能力,只是無法對外界刺激做出行為反應。如果能通過大腦成像技術,瞭解患者屬於哪種情況,將十分有利於醫生決策治療方案。

近日,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從大腦的神經網絡層面揭示了人類意識的奧秘。

研究人員採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測量大腦各區域的活動,以及各區域與其他區域之間“溝通”的方式。它的原理是,當大腦某一部分區域活躍的時候,會消耗更多的氧氣,因而需要更高的供血量。通過精確檢測大腦各個區域供血量的變化,可以推測掌管意識的區域,如大腦中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或前葉(precuneus) 等,是否對外界刺激有反應。

科學版“讀心術”最新突破,真清醒與假糊塗一掃便知!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設備

研究人員研究了112名不同程度腦損傷的患者和47名健康志願者,發現兩種主要的跨區域交流模式,一種模式簡單地反映了大腦部分區域的物理連接,主要出現在無意識的患者身上,另一種則反映了非常複雜的全腦動態交互作用,涉及了42個大腦區域,這些區域又分屬於6個對認知有重要作用的腦神經網絡,這種模式主要出現在有清醒意識的健康志願者身上。

科學版“讀心術”最新突破,真清醒與假糊塗一掃便知!

左:有意識的複雜反應;右:無意識

更重要的是,當對健康志願者實施深度麻醉時,原本的複雜模式轉變為簡單模式。這證實了確實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區分患者的意識水平是否健康。

研究人員認為,有了這種方法,未來可以發展出一些方法來刺激患者,幫助他們恢復意識,例如經顱電刺激等一些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這項研究還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深入瞭解意識是如何在大腦中產生的。

結語

這個學科的終極夢想是,像讀取硬盤中的數據一樣,從人的腦神經網絡中讀取夢境或真實感受,建立意識數據庫,或許可以用於意念控制。

研究論文原文鏈接: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we-identified-brain-patterns-of-consciousness-11127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