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畢生致力於辦校的知縣,卻在軍閥混戰時遭手下暗算

漫步澧縣一中校園,你的目光一定會被校園中央那座氣勢恢宏的教學大樓所吸引,特別是樓頂上方“正雅樓”三個字,在昭示學校教育理念的同時,似乎還訴說著一段非同尋常的歷史。

正雅樓是一中最大的教學樓,建於2004年。為什麼要叫正雅樓呢?這命名的背後凸顯的卻是一中的教育文化。

一個畢生致力於辦校的知縣,卻在軍閥混戰時遭手下暗算

早在民國時期,澧縣一中前身之一——九澧女子學校有一座最大的教學樓就叫正雅樓。關於樓名的來歷,不能不說當時的建校者——王正雅。

王正雅是慈利縣溪口鎮人,出生於1870年。家境殷實,幼時聰慧好學,苦讀詩書,成年後赴澧州科舉趕考,不料發揮失常,名落孫山。考官李瀚昌閱卷時發現他的文章引經據典,文筆犀利,觀點獨到,覺得是個可造之才,愛惜其才華,將他收為三等秀才,既附學生員,簡稱附生。

1898年,王正雅通過買官到雲南任寶寧縣知縣。當地地處邊陲,民情複雜,土匪橫行。上任伊時,就遭土匪攔截,搶劫軍運彈藥。王正雅膽魄過人,微服私訪,徑入匪巢,親手捕獲匪首,得到一方安寧。省裡賞識他的文武膽魄,調任他為富州廳通判。三年後,匪首羅四率大股匪盜圍攻富州。王正雅率兵迎擊,不幸中彈,妻子湯氏也被擊傷身亡。在援兵的幫助下,王正雅挫敗匪盜,收復富州。他屢建功勳,十年後晉升為道員,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統領邊防各軍。

那時的中國,正是沒落的清朝末年,官場腐敗,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1903年,有一個叫周永祥的礦工領袖,因反對清政府允許法國人修鐵路出賣錫礦,帶領一支隊伍發動了起義。王正雅得知情況後,孤身一人潛入周宅,勸說周母,周母召來兒子。王正雅和周永祥徹夜長談,從黃勝起義聊到太平天國運動,最終無一不是以失敗告終,讓他明哲保身,勸他放棄起義。周永祥覺得眼前這位官人非同尋常,於是聽了他的話,最終成為王正雅手下一員得力干將。

一個畢生致力於辦校的知縣,卻在軍閥混戰時遭手下暗算

後來王正雅被調往貴州任按察使之職,主要任務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個省範圍的刑法之事。次年,王正雅母親去世,他回到慈利縣溪口鎮,買田置地,大築亭園,打算歸隱深山。卻不料這時辛亥革命爆發,文韜武略出類拔萃的王正雅被清政府派往常德募兵。

當時的常德,革命的風暴暗潮湧動,像宋教仁、蔣翊武、劉復基、黃貞元、楊載雄、唐犧支等一大批革命先驅奔走在起義前線。而王正雅這個清朝官吏卻在這時來常德大張旗鼓的召兵,自然引起了革命者的注意,並引來了殺身之禍。革命者神不知鬼不覺地捉拿了王正雅,把他關在了河街的一間民房裡,打算夜深人靜時處決。就在這緊急關頭,蔣翊武的老師李執中和譚延闓也正好來到常德招兵,李執中早年和王正雅打過交道,知道王正雅憂國憂民,思想進步,所以一聽說王正雅被捉後就急忙趕來制止。關押王正雅的幾個年輕人中有兩個是李執中的學生,他對幾個年輕人說道:“此人尚可用。諸位相信老夫,就交給我處置。”

李執中是湖南西路師範創始人之一,曾在常德執教過幾年,學生眾多。他留過洋,比較瞭解國際形勢,有很深的愛國情懷和強國願望,再加上思想進步,聲望很高,大家自然相信他。

李執中和王正雅同處一室,從國際形勢談到國家命運,從清王朝的皇帝專制談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人民共和,從蔣翊武的武昌起義談到新生力量的崛起。一夜長談,指陳國是,說得王正雅豁然開朗,更加明確了人生的方向。

一個畢生致力於辦校的知縣,卻在軍閥混戰時遭手下暗算

王正雅安頓好新召的士兵後,跟隨李執中投靠譚延闓,被委任為荊州安撫使,並撥了湖南巡防兩個營交給他倆。兩人率兵返回常德,帶上先前召募的新兵前往澧州,又召募一個營,取道湖北公安,直指荊沙支援武昌起義,與慈利老鄉唐犧支帶領的湖北官兵聯合攻下荊州。荊州戰役的勝利對於減輕武昌革命軍隊的壓力,穩定全國革命的大好形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孫中山因此誇獎王正雅是“能戰之將”。

荊州戰役中有一個小細節,很能反映王正雅人性的閃光點。清軍投降以後,如何處置放下武器的滿族官兵及其家眷擺在了王正雅的案頭,很多人建議斬殺,以防後患。而王正雅堅決反對,他完全沒有當時許多人頭腦中存在著的民族復仇情緒,把300多名旗人集中到關帝廟嚴加保護。在此期間,其部下前鋒統帶宋男珊與旗人嵩喝之女赫吉恆互生愛慕之情。但宋男珊害怕別人議論他“敵我不分”,顧慮重重。王正雅鼓勵他:“不要顧慮太多!滿漢通婚,前清尚且不禁,何況我革命黨人講的是天下統一,民族平等。只要你同旗女兩相中意,我做主,速成婚配。不日開拔,帶其回籍。有什麼流言蜚語,一切由我擔待。”有情人終成眷屬,後來兩人恩愛到老。

攻下荊州以後,王正雅把收繳的大量槍炮讓給代表鄂軍的慈利老鄉唐犧支,不料因此和地方觀念深重的湘軍都督譚延闓結下矛盾。王正雅以大局為重,謝絕了黎元洪的挽留,率軍返回湖南。任常澧鎮守使,鎮守使署設在澧州。

澧州從公元555年建州到民國初年撤州改縣,一千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澧水流域大庸、桑植、石門、安福、澧陽及安鄉等諸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當時的澧州,受西方先進文化和思想的影響,各地進步人士大力興辦新式學堂,如熊希齡創辦的澧州官立中學堂,也就是澧縣一中的前身,於1902年秋就開始招生入學。辛亥革命後,王正雅越發覺得只有辦學方能興國實業,讓少年讀書才能救國救民。他崇尚男女平等,提出創辦女校,這在當時落後封建的澧州民風中引起軒然大波,一些鄉紳土豪聯名抗議,拒絕捐款。王正雅力排眾議,帶頭捐出3000大洋,加上澧州名流的捐款,同大庸、慈利、石門、臨澧、安鄉、澧縣等九澧流域各縣聯合,在城東八方樓下創辦九澧聯立組武女子師範學校,並親任校長。

1916年,九澧聯立組武女子師範學校升級為省第二聯合女子師範,生源增多,教室緊缺,王正雅又捐資7000大洋,修建教學樓。這種傾盡家產為民辦教育的大公無私氣概,在澧州的歷史上,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無人能及。

王正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幾乎把九澧各縣的學術頂尖人物都收羅到了澧中和女師的教師隊伍,曾把教過自己的私塾老師後任慈利教育會會長並創辦漁浦書院的田金楠請來當校長,還把全國知名的對聯學家,柳亞子先生主持的“南社”重要成員慈利的吳恭亨請來教語文,教師的待遇高過其他任何職業。

高質量的教師隊伍,也帶來了各種新思想、新思潮,學生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為女子走出家庭,改變觀念,走上社會,提供了舞臺,為學生接觸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搭建了橋樑,可以說,為新中國的誕生培養了一大批中堅人才。

本來打算頤養天年的王正雅,在辦學中又找到了人生的價值,他幾乎把澧縣教育的發展看成他晚年的全部。一有時間就漫步在學校的旮旮旯旯,從教學經費到學生上操,從食堂伙食到學生寢室,隨時瞭解情況,隨時解決出現的問題。在大廚房,他多次反覆交待主管人員:“千萬不要餓了我的學生們!”當他發現食堂伙食特別差時,立即從其它方面擠出經費,補貼食堂。

他常常參加學校組織的社會活動,和師生一起行動,保護師生的安全,維護師生的利益。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在一次學生畢業典禮上,他說:“我願諸君,做生利之人,不做分利之人;做造福之人,不做享福之人。”在尊師方面,他更是身體力行,每逢過年過節,都要宴請澧縣中學的老師,席間親自敬酒敬菜,執禮甚恭。

在王正雅主政時期,澧州各縣的教育事業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除了教育之外,道路修築,農業水利,礦物開掘以及商業網絡的完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王正雅十分注意維護民族利益。1914年,德國人蘭格士欲與石門雄黃礦山主私下訂約,租借雄黃礦開採權99年。王正雅得知消息後,立即予以制止。

王正雅擔任常澧鎮守使期間,頗有政績。據《慈利縣誌》記載:“(王)在鎮九年,敬教勸學,各眾豐財,雖洪憲之禍,護法之爭,湖南列縣糜爛,而澧一隅安然。”

明哲保身是每個聰明人的生存之道,在得與失之間,識時務者為俊傑,能做到獨善其身已相當不錯了。但由於時代與個人經歷的侷限,在今天看來,王正雅也存在著一些弱點和失誤。其中最突出的是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初期,他曾發表通電擁護,並斬殺了兩位打算起義的革命黨人。其實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也事出有因。那時,澧水流域執政人物都有著共同的苦衷:他們被湖北當政者視為“客軍”,而湘東軍閥集團長期把持的湖南當局又認為他們是“異己”,“北不靠鄂,南不靠湘”。這樣,兩頭受到排擠的他們,只有依靠強大的中央力量才能維護地方的穩定。正因為如此,王正雅對袁世凱稱帝採取了表面應付的態度,但始終沒有和孫中山先生直接指揮的革命力量正面對抗。1916年6月6日袁世凱病亡不久,王正雅很快就宣佈“反正”,與袁黨餘孽劃清界限。由於與吳佩孚同為“秀才將軍”,兩人之間私人關係較好。但是,王正雅並沒有因此站到孫中山先生的對立面,孫中山先生也始終關懷和愛護王正雅及其餘部。

1917年6月,面對譚延闓的步步緊逼,王正雅邀請馮玉祥部共同防衛常澧地區。由馮玉祥任常德鎮守使,防區為當時的常德、臨澧和桃源三縣,王正雅改任澧州鎮守使。三年後,馮部北撤,王正雅復任常澧鎮守使。

1920年7月6日,馮部撤出常德不久,譚延闓便無端發起討王之戰,指揮省內各軍圍攻澧州。王正雅寡不敵眾,為了避免民眾遭亂,主動撤出澧州,退往慈利。不料遭到手下一心向著譚延闓的卿衡所部營長喻先明暗算,王正雅在慈利貓兒峪不幸遇難。由於內戰,也導致澧州學校停辦。

王正雅遇難之後,孫中山先生致電哀悼,並派遣林修梅指揮他的餘部繼續鬥爭。三年後,王正雅的兒子和以湯馥蘭為首的數名學生髮起,在澧縣縣城的正雅公館裡辦起正雅女子學校,教學樓命名為“正雅樓”,用以紀念王正雅生前重視知識,培養人才,大力興辦教育事業,造福九澧之功德。

今天,王正雅的歷史功績已經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澧縣一中大力弘揚王正雅倡導的“要生利不要爭利,求造福不求享福”的精神,力排眾議,毅然把最大的教學樓命名為正雅樓,力求學子做個正義之人,做個大雅之士,做個有用之才,造福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