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毕生致力于办校的知县,却在军阀混战时遭手下暗算

漫步澧县一中校园,你的目光一定会被校园中央那座气势恢宏的教学大楼所吸引,特别是楼顶上方“正雅楼”三个字,在昭示学校教育理念的同时,似乎还诉说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

正雅楼是一中最大的教学楼,建于2004年。为什么要叫正雅楼呢?这命名的背后凸显的却是一中的教育文化。

一个毕生致力于办校的知县,却在军阀混战时遭手下暗算

早在民国时期,澧县一中前身之一——九澧女子学校有一座最大的教学楼就叫正雅楼。关于楼名的来历,不能不说当时的建校者——王正雅。

王正雅是慈利县溪口镇人,出生于1870年。家境殷实,幼时聪慧好学,苦读诗书,成年后赴澧州科举赶考,不料发挥失常,名落孙山。考官李瀚昌阅卷时发现他的文章引经据典,文笔犀利,观点独到,觉得是个可造之才,爱惜其才华,将他收为三等秀才,既附学生员,简称附生。

1898年,王正雅通过买官到云南任宝宁县知县。当地地处边陲,民情复杂,土匪横行。上任伊时,就遭土匪拦截,抢劫军运弹药。王正雅胆魄过人,微服私访,径入匪巢,亲手捕获匪首,得到一方安宁。省里赏识他的文武胆魄,调任他为富州厅通判。三年后,匪首罗四率大股匪盗围攻富州。王正雅率兵迎击,不幸中弹,妻子汤氏也被击伤身亡。在援兵的帮助下,王正雅挫败匪盗,收复富州。他屡建功勋,十年后晋升为道员,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统领边防各军。

那时的中国,正是没落的清朝末年,官场腐败,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903年,有一个叫周永祥的矿工领袖,因反对清政府允许法国人修铁路出卖锡矿,带领一支队伍发动了起义。王正雅得知情况后,孤身一人潜入周宅,劝说周母,周母召来儿子。王正雅和周永祥彻夜长谈,从黄胜起义聊到太平天国运动,最终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让他明哲保身,劝他放弃起义。周永祥觉得眼前这位官人非同寻常,于是听了他的话,最终成为王正雅手下一员得力干将。

一个毕生致力于办校的知县,却在军阀混战时遭手下暗算

后来王正雅被调往贵州任按察使之职,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次年,王正雅母亲去世,他回到慈利县溪口镇,买田置地,大筑亭园,打算归隐深山。却不料这时辛亥革命爆发,文韬武略出类拔萃的王正雅被清政府派往常德募兵。

当时的常德,革命的风暴暗潮涌动,像宋教仁、蒋翊武、刘复基、黄贞元、杨载雄、唐牺支等一大批革命先驱奔走在起义前线。而王正雅这个清朝官吏却在这时来常德大张旗鼓的召兵,自然引起了革命者的注意,并引来了杀身之祸。革命者神不知鬼不觉地捉拿了王正雅,把他关在了河街的一间民房里,打算夜深人静时处决。就在这紧急关头,蒋翊武的老师李执中和谭延闿也正好来到常德招兵,李执中早年和王正雅打过交道,知道王正雅忧国忧民,思想进步,所以一听说王正雅被捉后就急忙赶来制止。关押王正雅的几个年轻人中有两个是李执中的学生,他对几个年轻人说道:“此人尚可用。诸位相信老夫,就交给我处置。”

李执中是湖南西路师范创始人之一,曾在常德执教过几年,学生众多。他留过洋,比较了解国际形势,有很深的爱国情怀和强国愿望,再加上思想进步,声望很高,大家自然相信他。

李执中和王正雅同处一室,从国际形势谈到国家命运,从清王朝的皇帝专制谈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人民共和,从蒋翊武的武昌起义谈到新生力量的崛起。一夜长谈,指陈国是,说得王正雅豁然开朗,更加明确了人生的方向。

一个毕生致力于办校的知县,却在军阀混战时遭手下暗算

王正雅安顿好新召的士兵后,跟随李执中投靠谭延闿,被委任为荆州安抚使,并拨了湖南巡防两个营交给他俩。两人率兵返回常德,带上先前召募的新兵前往澧州,又召募一个营,取道湖北公安,直指荆沙支援武昌起义,与慈利老乡唐牺支带领的湖北官兵联合攻下荆州。荆州战役的胜利对于减轻武昌革命军队的压力,稳定全国革命的大好形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孙中山因此夸奖王正雅是“能战之将”。

荆州战役中有一个小细节,很能反映王正雅人性的闪光点。清军投降以后,如何处置放下武器的满族官兵及其家眷摆在了王正雅的案头,很多人建议斩杀,以防后患。而王正雅坚决反对,他完全没有当时许多人头脑中存在着的民族复仇情绪,把300多名旗人集中到关帝庙严加保护。在此期间,其部下前锋统带宋男珊与旗人嵩喝之女赫吉恒互生爱慕之情。但宋男珊害怕别人议论他“敌我不分”,顾虑重重。王正雅鼓励他:“不要顾虑太多!满汉通婚,前清尚且不禁,何况我革命党人讲的是天下统一,民族平等。只要你同旗女两相中意,我做主,速成婚配。不日开拔,带其回籍。有什么流言蜚语,一切由我担待。”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两人恩爱到老。

攻下荆州以后,王正雅把收缴的大量枪炮让给代表鄂军的慈利老乡唐牺支,不料因此和地方观念深重的湘军都督谭延闿结下矛盾。王正雅以大局为重,谢绝了黎元洪的挽留,率军返回湖南。任常澧镇守使,镇守使署设在澧州。

澧州从公元555年建州到民国初年撤州改县,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澧水流域大庸、桑植、石门、安福、澧阳及安乡等诸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当时的澧州,受西方先进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各地进步人士大力兴办新式学堂,如熊希龄创办的澧州官立中学堂,也就是澧县一中的前身,于1902年秋就开始招生入学。辛亥革命后,王正雅越发觉得只有办学方能兴国实业,让少年读书才能救国救民。他崇尚男女平等,提出创办女校,这在当时落后封建的澧州民风中引起轩然大波,一些乡绅土豪联名抗议,拒绝捐款。王正雅力排众议,带头捐出3000大洋,加上澧州名流的捐款,同大庸、慈利、石门、临澧、安乡、澧县等九澧流域各县联合,在城东八方楼下创办九澧联立组武女子师范学校,并亲任校长。

1916年,九澧联立组武女子师范学校升级为省第二联合女子师范,生源增多,教室紧缺,王正雅又捐资7000大洋,修建教学楼。这种倾尽家产为民办教育的大公无私气概,在澧州的历史上,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无人能及。

王正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几乎把九澧各县的学术顶尖人物都收罗到了澧中和女师的教师队伍,曾把教过自己的私塾老师后任慈利教育会会长并创办渔浦书院的田金楠请来当校长,还把全国知名的对联学家,柳亚子先生主持的“南社”重要成员慈利的吴恭亨请来教语文,教师的待遇高过其他任何职业。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带来了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学生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为女子走出家庭,改变观念,走上社会,提供了舞台,为学生接触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搭建了桥梁,可以说,为新中国的诞生培养了一大批中坚人才。

本来打算颐养天年的王正雅,在办学中又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他几乎把澧县教育的发展看成他晚年的全部。一有时间就漫步在学校的旮旮旯旯,从教学经费到学生上操,从食堂伙食到学生寝室,随时了解情况,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在大厨房,他多次反复交待主管人员:“千万不要饿了我的学生们!”当他发现食堂伙食特别差时,立即从其它方面挤出经费,补贴食堂。

他常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和师生一起行动,保护师生的安全,维护师生的利益。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在一次学生毕业典礼上,他说:“我愿诸君,做生利之人,不做分利之人;做造福之人,不做享福之人。”在尊师方面,他更是身体力行,每逢过年过节,都要宴请澧县中学的老师,席间亲自敬酒敬菜,执礼甚恭。

在王正雅主政时期,澧州各县的教育事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除了教育之外,道路修筑,农业水利,矿物开掘以及商业网络的完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王正雅十分注意维护民族利益。1914年,德国人兰格士欲与石门雄黄矿山主私下订约,租借雄黄矿开采权99年。王正雅得知消息后,立即予以制止。

王正雅担任常澧镇守使期间,颇有政绩。据《慈利县志》记载:“(王)在镇九年,敬教劝学,各众丰财,虽洪宪之祸,护法之争,湖南列县糜烂,而澧一隅安然。”

明哲保身是每个聪明人的生存之道,在得与失之间,识时务者为俊杰,能做到独善其身已相当不错了。但由于时代与个人经历的局限,在今天看来,王正雅也存在着一些弱点和失误。其中最突出的是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初期,他曾发表通电拥护,并斩杀了两位打算起义的革命党人。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也事出有因。那时,澧水流域执政人物都有着共同的苦衷:他们被湖北当政者视为“客军”,而湘东军阀集团长期把持的湖南当局又认为他们是“异己”,“北不靠鄂,南不靠湘”。这样,两头受到排挤的他们,只有依靠强大的中央力量才能维护地方的稳定。正因为如此,王正雅对袁世凯称帝采取了表面应付的态度,但始终没有和孙中山先生直接指挥的革命力量正面对抗。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亡不久,王正雅很快就宣布“反正”,与袁党余孽划清界限。由于与吴佩孚同为“秀才将军”,两人之间私人关系较好。但是,王正雅并没有因此站到孙中山先生的对立面,孙中山先生也始终关怀和爱护王正雅及其余部。

1917年6月,面对谭延闿的步步紧逼,王正雅邀请冯玉祥部共同防卫常澧地区。由冯玉祥任常德镇守使,防区为当时的常德、临澧和桃源三县,王正雅改任澧州镇守使。三年后,冯部北撤,王正雅复任常澧镇守使。

1920年7月6日,冯部撤出常德不久,谭延闿便无端发起讨王之战,指挥省内各军围攻澧州。王正雅寡不敌众,为了避免民众遭乱,主动撤出澧州,退往慈利。不料遭到手下一心向着谭延闿的卿衡所部营长喻先明暗算,王正雅在慈利猫儿峪不幸遇难。由于内战,也导致澧州学校停办。

王正雅遇难之后,孙中山先生致电哀悼,并派遣林修梅指挥他的余部继续斗争。三年后,王正雅的儿子和以汤馥兰为首的数名学生发起,在澧县县城的正雅公馆里办起正雅女子学校,教学楼命名为“正雅楼”,用以纪念王正雅生前重视知识,培养人才,大力兴办教育事业,造福九澧之功德。

今天,王正雅的历史功绩已经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澧县一中大力弘扬王正雅倡导的“要生利不要争利,求造福不求享福”的精神,力排众议,毅然把最大的教学楼命名为正雅楼,力求学子做个正义之人,做个大雅之士,做个有用之才,造福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