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大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管力度

11月以來,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已有10家金融機構因違反《反洗錢法》而領到央行罰單,累計罰款金額超215萬元。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的監管趨勢仍是強監管、強規範,並更加註重科技手段的運用,對此,金融機構應引以為戒,不要心存僥倖。


央行加大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管力度


11月12日,央行福州中心支行對兩家金融機構作出處罰,其中民生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寧德中心支公司因違反《反洗錢法》被處以21萬元罰款。央行貴陽中心支行11月8日公告顯示,中國銀行六盤水分行也因違法《反洗錢》相關規定被罰款30萬元,兩名負責人員合計罰款8萬元。另外,11月1日-6日,央行系統依法對國家開發銀行大連市分行、雲南玉龍農村商業銀行、哈爾濱銀行重慶涪陵支行、泰寧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農業銀行運城分行、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涼山中心支公司、郵政儲蓄銀行忠縣支行等8家機構合計罰款超過156萬元,違規案由與上述機構相似。

對於金融機構屢吃罰單的原因,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分析稱,一些金融機構在資金的支付過程中沒有更好地履行監管職責,為了提高它們對反洗錢和恐怖融資活動的重視,監管部門加強對它們的處罰,希望這些金融機構以此為戒,加強相關資金支付環節的監管,保證資金安全,切斷非法資金的外流途徑。


央行加大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管力度


有分析人士指出,央行加強對違反反洗錢規定的處罰力度,是為了防止資金外逃產生的相關漏洞。劉澄表示,監管部門加大對反洗錢的監管力度,尤其加大了處罰力度,主要目的就是防止資金的非法外逃、堵住外逃渠道,保護國家的資金安全,保障金融的穩定。

在首創證券研究所所長王劍輝看來,加大反洗錢處罰力度,一方面是反腐需要,大量的貪腐資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流失;同時隨著市場化經濟建設,經濟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也在同步上升,很多違法所得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進行流轉,因此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另一方面,很多洗錢行為甚至包括一些境外非法組織的活動,所以不光要從政治上予以打擊,同時在經濟上也要嚴懲。

事實上,今年以來,反洗錢監管已成為金融監管的重要內容。央行於7月單月就公開發布了4份相關文件,要求各類金融機構強化客戶及其受益人的身份識別管理等全流程反洗錢工作。10月26日,銀保監會起草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按規定建立健全和執行客戶身份識別制度,遵循“瞭解你的客戶”的原則,確保當前進行的交易符合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客戶及其業務、風險狀況、資金來源等方面的認識。


央行加大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管力度


談及未來的監管趨勢,劉澄表示,未來的金融監管趨勢仍然是嚴監管、規範監管,隨著現在監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監管機構已經具備很強的監管能力,不僅可以從宏觀上管住反洗錢,在微觀上也能對整個資金的支付活動做到精準的、個性化的監控。

王劍輝認為,目前反洗錢工作形勢依然嚴峻,需要加大對資金流通方面的管理。首先要加強各個相關部門的協同,只有在相互協同、信息共享的環境下,打擊非法資金流通與洗錢的效果才會更顯著、更精準。其次,需要運用更多的科技手段來輔助反洗錢工作的治理,比如區塊鏈、大數據等。同時反洗錢不只是中國的事件,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司法事件,反洗錢在標準和合作方面的國際化,也都是未來的監管趨勢。

● ● ●

來源 | 整理自鳳凰wemoney

協會出品

必屬精品

投稿/合作:[email protected]

廣東互聯網金融協會是全國首家由政府批准成立省級互聯網金融行業組織。作為協會官方微信,是全國性互聯網金融自媒體平臺,是所有關心關注互聯網金融發展人士的聚集地,彙集行業新鮮資訊,專注行業報道與解讀。


央行加大金融機構反洗錢監管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