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淵篇(上)

三國良將系列之夏侯淵(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談到曹操宗親將領中最會打仗者,曹仁、曹真、夏侯淵應當是熱門人選。若排名最擅長進攻的大將,夏侯淵應該公認第一。作為運動戰高手,以行軍速度迅猛聞名於世的猛將,接下來就將講述這位“虎步關右”的名將,夏侯淵的事蹟。

夏侯淵(?-219年),字妙才,沛國譙縣人。簡單說下夏侯淵與夏侯惇是同族,但並非親兄弟。夏侯淵年紀稍小於夏侯惇,史料並未記載兩人究竟是從弟還是祖從弟,姑且概稱族弟。年輕時曹操曾在家鄉犯過事,按律屬重罪。講義氣的夏侯淵替曹操頂罪被抓進大牢,然後曹操打點關係又把他營救出來。說來也怪,曹操一眾宗親兄弟似乎個個對曹操義薄雲天,肝膽相照,又個個都是能力不凡的人才,似乎冥冥中老天對曹操特別關照。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淵篇(上)

夏侯淵重大事件之一——家境異於諸宗親,起兵初期未顯名

夏侯淵家境與夏侯惇相比要差不少。漢末天下大亂,兗州、豫州受黃巾軍破壞尤其嚴重。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淵以飢乏,棄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說的是夏侯淵家已經到揭不開鍋的地步,為保存已死去弟弟唯一的女兒,忍痛捨棄了自己的小兒子。這位夏侯小妹妹,後來成為張飛之妻。數十年後夏侯淵之子夏侯霸輾轉逃到蜀國,又與夏侯妹妹重聚,此是後話。

有的文章寫道,夏侯淵與曹操是連襟。這其實是不對的。《三國志》夏侯淵傳裡說“淵妻,太祖內妹。”這個內妹有人以字面理解,誤以為是曹操內人的妹妹,以此認為兩人分別娶了丁家兩姐妹。要注意曹操母親姓丁,妻子(之一)也姓丁,實際上依照《晉書》的說法,內妹是指舅舅之女,並非妻子之妹。所以夏侯淵娶的是曹操某個舅舅的女兒,這個丁氏與曹操的母親丁氏為同宗,貌似與曹操之妻丁氏也應該同族,但不是親姐妹。

這也能說得通為何夏侯淵家境貧寒,夏侯淵屬於家道中落的士人階層,只剩下家族光環而已。否則兩個丁氏如果真是親姐妹,那在講究門第的當時,斷不會分別嫁給地位差別如此大的兩人。他與曹操的親緣關係其實不算近,更可能是通過夏侯惇這個紐帶來維繫關係。觀察曹操同輩的夏侯惇、曹仁、曹純、曹洪諸位,哪個不是當地豪門。只有夏侯淵是個例外,儘管為人講義氣,夠哥們,但起兵這事他除了自己這條命之外出不上任何力。

中平六年(189)年底,曹操在陳留起兵,夏侯淵被任命為別部司馬,不久升為騎都尉。

建安初年(196),夏侯淵被任命為陳留太守,後又轉任潁川太守。曹操起步階段依仗的更多是夏侯惇、曹仁、曹洪。因為這些人本就出身士人階層,家境富裕,個人能量大。曹操起兵需要的人財物他們貢獻頗多,自然是這期間領兵的主要將領。夏侯淵卻是個連親兒子都養不起的窮光蛋,沒資本投入原始股,也就沒有單獨帶兵的權力,所以開始幾年還沒有像樣的表現機會。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淵篇(上)

夏侯淵重大事件之二——忙於軍務,丟失愛女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期間,夏侯淵行督軍校尉之職,負責督運軍糧。曹操獲勝後,夏侯淵繼續負責督糧,兗州、豫州、徐州的軍糧徵集運輸由其統管。當時袁紹退回河北,曹操也打得筋疲力盡。曹操為佔領河北繼續與袁氏作戰,糧草極為匱乏,但在夏侯淵的調度下前線糧草運輸始終得到保證,在艱難時期保證了曹軍士氣。

這一年夏侯淵忙於軍務,軍中糧食供應都如此緊張,百姓生活更為艱難。夏侯淵雖已是重要將領,但後方的家中也很缺糧,連前文提到的夏侯小妹妹也必須外出樵採貼補家用。有一天夏侯妹妹照常外出採些蘑菇野菜,在山林中居然被張飛給撞見了。張飛一問這小姑娘身份,居然是夏侯淵的侄女,簡直喜出望外。當時婚姻之事很講究門第出身,據後世考證張飛自身頗讀過書,善於書法繪畫,但出身並非名門。夏侯氏則是漢代開國元勳後人,數百年的世家大族,所以裴松之注引《魏略》記載“飛知其良家女,遂以為妻”。張飛娶夏侯氏是當時非常光榮的事情,當然,娶的手段相當“個性”,非常的“張飛”。

可憐的夏侯妹妹,才十三四歲的小姑娘,上山採個蘑菇突然就嫁為人婦,嫁的還是本家死對頭劉備的兄弟,更悲催的是張飛當時已經三十多歲,都夠當她叔叔了。

張飛這個三十好幾的大齡青年,跟隨劉備顛沛流離都沒顧得上娶媳婦,偏偏撞大運娶到一位名門閨秀。就不知當自己含辛茹苦撫養多年的寶貝侄女,被張飛擄走強娶為妻時,夏侯淵心中是何滋味,國仇家恨疊加起來,必定恨之入骨。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淵篇(上)

夏侯淵重大事件之三——東海郡兩戰昌豨

建安六年(201)九月,劉備自告奮勇向袁紹建議去汝南開闢敵後根據地。官渡之戰時劉備就去過汝南,被曹仁擊敗逃回河北,此次劉備目的則是脫離袁紹,獨立發展。劉備不僅重返汝南聯合原黃巾將領龔都,還煽動東海郡太守昌豨共同舉事。

昌豨作為原“泰山諸將”之一,以抵禦黃巾為由,與臧霸、 、 、 等人各自聚起一支兵馬,在青州南部、徐州北部一帶橫行。這些人名義上尊陶謙為主公,實際自行其是,後來呂布入主徐州,便與呂布結盟,共同對抗曹操。他們以臧霸為主帥,不僅征討黃巾軍,也對抗朝廷官軍,自成一股鬆散聯盟狀態的割據勢力。

後來呂布滅亡,泰山諸將先後投降曹操。曹操給出的任命大體上維持這些人原有勢力範圍,給予相當高的自治度。其他泰山系將領都保持對曹操服從,只有昌豨自恃甚高,以為自己能做一方諸侯,200年官渡之戰初期,趁劉備佔據徐州時舉兵反叛。開始時擊敗曹操派來的劉岱、王忠,說明昌豨能力確實不俗。後來曹操親自率主力趕來,劉備被擊敗逃往河北,昌豨見狀只得投降。曹操不想刺激其他泰山系將領,於是仍然任命昌豨為東海太守,沒有處罰。

一年不到,趁曹操北攻袁氏,劉備在汝南再次舉兵,昌豨認為機會又來了,於是二次叛曹。這次曹操派夏侯淵與張遼共同出擊,將昌豨包圍在東海。昌豨堅守不戰,僵持數月。曹軍的糧草無法繼續支撐,夏侯淵準備撤軍。這時張遼判斷昌豨可能有投降之意,於是單獨會見昌豨,使其歸降。

建安十一年(206),昌豨趁著曹操遠在幽州,又造反了。這次曹操先派于禁征討,居然沒拿下,曹操派夏侯淵支援,兩人合力才擊敗昌豨,連破十幾座軍營,將其再次包圍。昌豨沒辦法,考慮于禁是自己舊友,能得到寬大處理,便向于禁投降。在於禁篇中筆者講過,結果昌豨被老友于禁揮淚斬了。

夏侯淵以此次功勞,拜為典軍校尉。同年于禁、樂進、張遼三人同時被拜為雜號將軍,夏侯淵的職位實在算不上高。與宗室將領中其他人比,夏侯淵也落在後面:夏侯惇貴為曹操副手自不必說,204年就已官拜伏波將軍,擁有代曹操決斷簡單事務的權利;曹洪更是早在196年就已官拜都護將軍;曹仁196年起以議郎身份督軍,208年拜徵南將軍,所以史料應當缺失一次曹仁晉升為雜號將軍的記錄。這樣來看,夏侯淵不僅起點低於另外三名宗親大將,追隨曹操起兵十幾年後,仍然落後於其他三人。

其中原因筆者前文已經介紹,是由於起兵初期沒有投資,就沒有話語權的緣故。所以很多人忽略掉一個重要事實:夏侯淵後來成為名將是實打實憑藉戰功一步步打上去的,與夏侯惇、曹仁、曹洪截然不同。當其他三人早已身居高位,夏侯淵還在努力積攢戰功。其實三國名將中,夏侯淵是大器晚成者,他直到建安十七年才被封博昌亭侯,對比宗室四大將軍中記載最少的曹洪,建安元年就已是國明亭侯。所以說點題外話,這幾人同為曹操宗親,但出身差異很大,曹洪富到比曹操還有錢,夏侯淵窮到兒子都養不起,侄女要外出拾柴採野菜。看來同為曹操宗親,也分三六九等內外親疏,夏侯淵在曹營中是最不像宗室的宗室將領。

不過典軍校尉還是有特殊意義的,當年漢靈帝設置西園八校尉時,曹操就曾擔任此職。西園軍是皇帝直接指揮的中央軍編制,地位比地方軍要高,不過掌管的部隊人數較少。時過境遷,典軍校尉的含義與原先已經不同,但這個職位應該暗含著曹操對夏侯淵的期望。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淵篇(上)

夏侯淵重大事件之四——典軍校尉,行軍神速

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青州濟南、樂安地區再度爆發黃巾軍叛亂,徐和、司馬俱為首的黃巾軍攻入城中,殺死官吏。曹操派夏侯淵集結泰山郡、齊國、平原郡三地士兵,征討青州黃巾軍。這是史料中明確記載夏侯淵為主將出徵的第一次,距離陳留起兵已過去足足十八年。當然夏侯淵在其他戰鬥中一定也有過指揮經歷,但顯然只有這次的規模才大到值得記入史冊,所以筆者說夏侯淵大器晚成是有歷史依據的。

夏侯淵大破黃巾軍,斬殺主將徐和,平定各縣局勢,並將黃巾軍囤積的大批糧食分給手下,犒賞士卒。這是夏侯淵的特點,作為親身經歷過饑荒的人,很懂得厚待士卒。

夏侯淵打勝仗犒賞士卒毫不手軟,但行軍要求也非常嚴格,當他的兵都得有吃苦的準備。他打仗風格如疾風迅雷,行軍神速。《三國志》夏侯淵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載“軍中為之語曰:‘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為出其不意,攻敵不備,夏侯淵對行軍速度的要求達到了極致,考慮到他並不是虎豹騎統領,並且戰馬屬於稀缺資源,他的部隊不可能全部是騎兵,那就意味著全副武裝地奔跑,能夠達到三日五百里,六日一千里的速度。如此強度的急行軍然後還能投入戰場,平時的刻苦訓練必不可少。

建安十四年(209),史渙去世。曹操任命夏侯淵暫時頂替,行中領軍之職,掌管禁軍。此時赤壁之戰的餘波還在延續,荊州方面周瑜圍困曹仁於江陵,孫權則在揚州開闢第二戰場,親自率軍攻打合肥。三月份,曹操開始訓練水軍、建造船隻,七月份,曹操親自率大軍反攻孫權。

雙方對峙數月,互有勝負,眼看又進入冬季。到十二月份,曹操在濡須口久攻不下,又聽聞荊州方面曹仁戰敗的消息,便決定撤軍罷戰。曹操剛回到譙縣,廬江的陳蘭、梅成、雷緒便舉兵反叛,他們佔據廬江郡灊縣等多地,外聯孫權,聲勢很大。這些人是廬江的本地豪強,當年曾為袁術部下,袁術衰敗後紛紛自立山頭。這裡夾在曹操與孫權兩大勢力之間,所以曹操對這一帶的控制不是很穩固。後來曹操任命的揚州刺史劉馥勵精圖治,建造合肥城,辦學屯田,使曹魏控制的揚州地區欣欣向榮。在劉馥的安撫之下,雷緒等人表示歸順。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夏侯淵篇(上)

劉馥去世,曹操徵孫權無功而返,使得雷緒、陳蘭等人不安分起來。曹操不敢怠慢,派于禁、臧霸討伐梅成,張遼率領張郃、牛蓋討伐陳蘭,夏侯淵則奉命討伐雷緒。孫權聞訊派士卒數萬救援,被臧霸擊退。

陳蘭、梅成逃上天柱山,被張遼斬殺,雷緒則帶著士卒及家屬數萬人乘投奔劉備去了。

以上是夏侯淵成為大將之前的多年成長經歷,至於真正使他躋身當世名將的戰例,下一期將繼續為您講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