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二月河!

别了,二月河!

2018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悲伤的一年。

三月份送走霍金,四月份见证李敖离世,七月份知晓武术演员计春华去世,步入十月份,送走了武侠泰斗金庸……

12月15日,又一位大家和我们说了再见,他就是二月河。

别了,二月河!

据悉,二月河因为突发心脏病被送往医院急救,很遗憾,最终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这个世界,享年73岁。


对于二月河的离开,很多网友纷纷表示不敢相信,生命就是如此的无常和残酷。

别了,二月河!

大器晚成,蜚声海外

在中国作家圈,二月河算是一个特例。


他是山西昔阳人,原名凌解放,出生在一个战火余存的年代,因为战争,他和家人一直都颠沛流离,辗转各地。

苦难一直对于塑造人的心性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二月河之所以能在高龄还笔耕不辍的原因,大抵出自于此。


40岁开始写书的他一口气写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恨水东逝》等经典著作。因为作品内容大都围绕帝王皇家展开,因此,二月河的作品被统称为帝王系列。


二月河对于主人公的精准塑造吸引了不少影视公司注意,很多人慕名而来,因此,他的作品前前后后都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大荧幕,至此捧红了陈道明、陈宝国等人,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别了,二月河!

身价千万,住农家小院

早在2006年,排行榜上的他就已经身家千万。但是直到70多岁,二月河依旧居住在南阳市的一个红砖小院内,院子里很幽静,下午时分,二月河喜欢搬把椅子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二月河说,自己出生于山西昔阳,从小就跟农民打交道。他至今依然保持着吃山西饭的习惯,比如捞面、刀削面、小米饭、老陈醋等山西食品。

他13岁来到南阳,在这里住习惯了,有小城市的舒适和亲切。长达几十年的埋头写作,使他习惯了在幽静的环境中生活,反而不喜欢大城市喧闹的生活。

所以,即便如今经济条件好了,他还是喜欢居住在安静的小院中,生活和当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没什么两样。

“几十年的习惯,很难改变。”他回忆说。

以前自己在院子里养着几只鸡,需要到大街上捡菜叶喂鸡。看到大街上有卖菜车就不出声挤过去,捡拾人们买菜丢下的青菜叶子。

有一次蹲在车下捡叶子,他突然碰到另一个人的手,起初以为是同道,并未在意。

过了一会儿,那人蹲起身来,笑吟吟对他说:“二月河老师,捡菜喂鸡呀?这是我替您捡的,应该够用了,您带回去吧。”


这使他很意外,也很狼狈。“在公众眼里,我是个很辉煌的模样。过年过节市里团拜聚会,常在主席台上对着众人说几句祝福拜年的话,没有想到在这种场合和一个尊敬我的人遇合。我顿时怔住了,也不知道咕噜了句什么就匆匆离开了。”

有时去买菜,在卖菜车边拣了许久,正准备上秤,卖菜的人会突然来一句:“老师,不用称了,这是我自家种的,你带回去吃吧——这菜没上农药。”


二月河在生活中不修边幅,穿衣服也没什么讲究,即便出席正式场合,也很少穿西装。

用他的话说,常“穿着有点邋遢但却很适意的毛衣或衬衣到街上散步”,有时候鞋子上还带着一层浮灰。

熟悉他的朋友调侃说,二月河是一个“永远可以在身上看出上顿饭吃了什么的人”。

某次二月河要去参加讲座,衣襟上留着上一顿饭的油渍,他却毫不在意,衣服翻个面套在身上就上了讲台。


当时一家三口蜗居在南阳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平房中,二月河毫不讳言当时是住在贫民窟。

“房间被我从酒市场上淘来的发黄的书和报纸堆得满满的,妻子和女儿要从堂屋里过都迈不开腿。”为了不使手臂沾上稿纸,他在两臂缠满一圈干毛巾。

别了,二月河!

苦耕耘,“烟烧腕”

人们常用“头悬梁,锥刺股”形容读书人的勤奋。二月河还加上了一条“烟烧腕”,是他在晚上写作困了时拿烟头烫的。为了挤出时间来写作,他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


当时家里太穷,用不起电扇,夏天太热,他就拿一桶水放在桌下,写作时把脚搁水桶里,既挡蚊子,又降温驱暑。有时实在太困,他甚至拿冷水浇头。

冬天写作时,寒风刺骨,墨水都能结成冰。困意来袭时,他点燃一支香,让香烛腾起的烟雾把自己熏醒。

《康熙大帝》是二月河的开山之作。当时他天天熬通宵。晚上10点开始写作,写到凌晨3点睡觉。

早晨7点半,天蒙蒙亮,他就起床点煤炉子煮粥,然后骑自行车买个烧饼吃,到单位上班。晚饭后睡两个小时,到晚上10点他再起来写作。

“一天三睡三起,我的时间都是偷来的。”忙中偷闲写书,他也招来一些流言蜚语,说他不务正业,用公家的稿纸写自己的书。

正因为这种碎片化的作息,二月河练就了独特的“睡功”,他坐在沙发上就能睡着。

靠着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20年里,他写出了520万字的鸿篇巨制,包括《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个系列。

二月河说,这就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沙漠旅行,疲惫不堪,但只要穿过沙漠,前面就是绿洲。

别了,二月河!

当兵时的二月河

“父亲教我学会了理智”


二月河曾在文章《父亲这一生》中说到:父亲教我学会了理智。许多人都知道我说过“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夹着尾巴做人”,这后一句是从他的理智衍化而来。他在革命队伍里一直都是弱者,但他从来也没有过抗争。

成名后的二月河时刻牢记父母的教诲,面对鲜花、掌声、微笑,他称这是人生的作料,人不能把调料当饭吃。

也有人说他是“一不小心成了作家”,他不赞成这种潇洒的说法,他说他创作靠的是力气,而非是惰人之志的才气。


朴实憨厚的二月河亦用“厚德、真诚、笃学”的要求来教育子女,用善行滋养着人生和岁月。

别了,二月河!

“做官不能想发财”

由于近年来对反腐问题频频发声,二月河被不少人称为“反腐专家”。“低薪肯定不养廉,但是高薪未必能养廉。”二月河在演讲中说,高薪养廉是伪命题,因为人的欲望是无尽的。


他举例表示,中国古代官员俸禄最高的就是宋代。宋代的“公务员工资”是清代的10倍,汉代的6倍。他以包拯为例解释,换算成如今的货币,包拯的年薪是650万。

“可见这么高的工资,宋代也就养出一个包公是清官,更多的官员是贾似道、高俅这样的。宋代的国民GDP和文化等都达到了鼎盛,但也是我国最腐败的朝代。”


二月河说,中国历史上高薪养廉从没成功过。康熙年间,全国官员职数达到17300多个,如果采取高薪,那意味着要收更多的税。


当下的一些公务员“想升官”并不丢人,但是不能想发财。而做官的第一个层次应把自己的职务官衔和人民、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做官的第二个层次,是把自身的官职和光宗耀祖联系在一起。“把自己做官的成绩,和为老百姓服务所取得的荣耀,归功于自己的家族、祖宗,这同样是高尚的做法。”


时势造英雄,盛世诞文豪。

没有历史之机遇,奢谈豪杰之辉煌;

没有豪杰之深修,莫论历史之沧桑。


有一条大河,解冻奔涌流淌,漫卷历史风云,流淌家情国梦,一路风雨兼程,一朝惊鸣天下。


他,就是著名作家二月河。


先生,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