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满天下后,二月河却说:我的成功,首先要感谢一个人

前些年,《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在荧屏热播时,收视率屡创新高,其原著作者二月河也由此名满大江南北。

说起二月河,其创作的“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当然是绕不开的话题,而二月河提起创作之由时,他首先想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

八十年代初,初涉文坛的二月河先是从红学研究开始,他曾给《红楼梦学刊》投稿但毫无回应。等了半年后,二月河斗胆给编委冯其庸写信“讨说法”,并附上另一篇稿子。

这次,冯其庸很快回信并推荐刊发了二月河的文章,而且还建议他从事文学创作。在连续发表《史湘云是禄蠹吗》和《凤凰巢与凤还巢》两篇文章后,二月河成为红学研究的新人。

名满天下后,二月河却说:我的成功,首先要感谢一个人

有一次红学研讨会上,有人在会上提出,目前没有人写过反映康雍乾盛世的小说,这个空白应该有人补上。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二月河便开始了这方面的打算。

1985年,二月河将写好的《康熙大帝》前10章送给冯其庸审读,后者看完后说:“你不用研究什么红学了,这就是你的事业。”

不仅如此,冯其庸鼓励他说:尽管写,书写好了,由他帮忙找出版社出版。长者的鼓励,令二月河十分感动。

成名后,二月河曾拿出5千元稿费送给病中的冯老,但被退回。后来,他曾给红楼梦学会捐款30万元。

从1984年起,二月河着手撰写《康熙大帝》,历经4年完稿,共4卷160余万字。然而,书出来了,但因为在出版界、文化界没有门路,小说出版就成了问题。

在《我和我的编辑》一文中,二月河曾说自己“在部队军旅十年有余,到地方又在宣传部门,我的业务工作其实是个业余记者。”

名满天下后,二月河却说:我的成功,首先要感谢一个人

《康熙大帝》写出来后,二月河也不清楚作品能不能发表,也不知道投给哪个出版社,感觉就是两眼一抹黑,“写出书来往哪里投稿都不知道,找了很多出版社都吃了闭门羹”。

这段时期,是二月河一生中最焦虑的,“头发都掉光了,大片大片地掉”,“天下文艺刊物多如牛毛,文艺出版社是林林总总不可胜数,没有二月河的杯水之交。”

多年后,二月河谈起这事时仍感慨万千:“当时我在文学界毫无知名度。我一个高中生说写了《康熙大帝》,肯定会被扔到废纸篓里”;“如果没有冯其庸先生的鼓励,单凭我过去的精神蛮干,80%的可能性要失败。”

1984年时,黄河文艺出版社社长王汉章和编辑顾仕朋听说“南阳有个凌解放,在写康熙大帝”,于是找到了二月河。

后者“受宠若惊”之余,赶忙将稿子捧出,孰料来者看稿子只用了半天,剩下的两天半都是一起聊清史,什么正史野史、笔记小说,诸如此类。

不为别的,就是怕二月河的历史功底不过关!

最终,社长王汉章拍板:这书,出!

名满天下后,二月河却说:我的成功,首先要感谢一个人

在打开出版之门后,二月河再接再厉,其于1990年至1992年又创作了《雍正皇帝》3卷共140余万字;1994至1996年,又推出了第三部《乾隆皇帝》。

从开始写作到最终完成,二月河用了近15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落霞三部曲”这520万字的鸿篇巨作。

不过,让二月河有些遗憾的是,“落霞三部曲”虽然获得了一些地方性的文学奖,但没能取得更高的成绩。如《雍正皇帝》两次与茅盾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在终评时遗憾落选。

说起落选一事,主要是很多专家认为二月河的作品不符合史实,此外还存在诗词格律不对、甚至雍正乱伦等有违风化的情节。

不过客观地说,二月河为写好这个帝王系列小说也花了相当的苦功,其一方面着重把握正史,另一方面也大量参考了清人笔记、野史传说等,如邬先生、魏东亭等,其实都是有出处的。

总的来说,“落霞三部曲”还是相对真实地反映出康乾时期的官场世态与风土人情。比起《甄嬛传》、《延禧攻略》这些天马行空的架空穿越,“落霞三部曲”称得上良心作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