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靈歸野,一名設計師的可持續之路

“樸門(永續設計)將我的視野從一個狹窄的職業領域放大到人類的成長與進化,從金字塔模式中的奴隸變成一個跟隨自由與愛的人,這是我在‘正規教育’中沒找到的答案。”

1. 地球

我曾經有一個願望——為人設計出宜居的環境,於是一直在建築、環境、藝術領域學習。從中國到美國,從設計點綴環境的雕塑小品到研究城市人口、歷史、生態而得出一套規劃發展方案,我成為了一名景觀設計師。

隨著對設計領域的深入,我知道設計有時是紙上談兵的概念和設計師的空想。年輕的設計師們喜歡在項目里加上城市農業(urban farming)的內容,卻鮮有務農經驗。拍腦袋後大筆一揮,一個個建設便落成了。快速做出的方案,能代替自然生長出的城市肌理嗎?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到底有多少幫助?經歷過這些,我發現每天畫炫酷的效果圖並沒有讓世界變得更好,做著受限於各種因素的城市規劃也很無力。

讓心靈歸野,一名設計師的可持續之路

我居住過位於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新奧爾良市。整個城市地勢低窪,比海平面低一米半以上,四周都是堤壩。為了方便航運,掌管美國基建的陸軍工程兵團開鑿了一條從海灣直通城區的運河,結果引起海水倒灌、溼地動植物大面積死亡,失去可以緩衝風速和巨浪的天然屏障。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來臨時,脆弱的防洪工程決堤,城市內一度出現物資缺乏、無家可歸、疾病肆虐的混亂局面。

讓心靈歸野,一名設計師的可持續之路

↑ 我住的社區是當時的決堤口

在美國另一個城市休斯敦,無數高架橋和公路縱橫交錯。因為城市過大,出門開車一小時很平常。灰色的鋼筋水泥無法滋養靈魂,這是個屬於車而不是人的地方。回國後,看到這股建設的潮流蔓延在我國各地,在北方城市遇到嚴重的霧霾不敢出門,這些發達國家走過的路是我們想要的未來麼?種種現狀衝擊著我的心靈,讓我感到迷茫——我們的環境怎麼了?

只著眼城市,建公園、廣場、街景還遠遠不夠,忽略生態系統的規律本末倒置,會導致全局性的災難。太多的硬質鋪裝是讓地球無法呼吸的疤痕,過度的工程建設衍生出土地開發、運輸尾氣、粉塵汙染等問題使環境日益惡劣。現代景觀設計走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從當初改善城市衛生與環境到現在亟需解決全球性生存困境,它的理念需要演進與迭代。

讓心靈歸野,一名設計師的可持續之路

↑ 堆肥施肥後茶花盛開幾十朵

這時我接觸了可持續設計。可持續發展是指我們當今的發展為包含所有物種的自然系統考慮,不透支未來生命生存的利益。擁有可持續理念的行動者會將正能量感染其他人,形成漣漪效應,進而扭轉環境破壞的局面、改變既有的文化。這些觀念特別打動我。學習了可持續的三條原則減量、再利用和循環(3R: Reduce, Reuse, Recycle),我開始去超市自帶購物布袋,回收果皮菜葉等廚餘製作堆肥減輕垃圾回收壓力,不用的衣物送去捐助站,購物前三思是否必要……以前也聽說過這些有機生活的倡議,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時,聽不懂也無動於衷;產生覺知後,意識到地球和我們擁有共同的命運,會自然去愛護它。我們是一個整體:我們仰賴它生存,它的健康取決於我們的狀態。學習怎樣和諧地與這個星球共處,在這裡居住、生存,一起繁榮永續,是我們的功課。

2.自我

與此同時,畢業後工作的新鮮感逐漸被重複性和快節奏消磨,讓我沒時間思考與消化,內在想慢下來的聲音越來越強烈。我記起,小時候在一個滑梯、一個鞦韆上玩得那麼開心,世界新奇、有趣,讓人滿足。為什麼長大後不再擁有時間和自由,生活變得無聊而迷茫?像在一輛高速運行的列車裡,窗外的景物慢慢變得模糊、失焦,不知自己通往哪裡。

讓心靈歸野,一名設計師的可持續之路

↑ 午後的河岸

很多次我漫步在密西西比河岸,看著悠悠的河水,感受著心中的渴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自然教會我順應本心。逐漸地我放鬆下來,思考什麼是我真正需要的——我有很多興趣,想做很多事情,希望擁抱整全的生活。一些隨心生活的自由職業者讓我看到,朝九晚五外的世界那麼大,而且都行得通。也許,不用再努力勸說自己在一條不適合的路上走下去。

我開始做感興趣的事情。從走訪華德福學校、去農場做志願者、遊學於大自然,到做自媒體、開民宿,脫離多年來外界灌輸到心中的束縛和評判,不斷髮現自己的天賦與潛能,收穫內心的篤定與從容。內在與外在的轉變讓我變成了一個新的人,找到了充滿活力、可長期持續的生活方式。

讓心靈歸野,一名設計師的可持續之路

↑ 每週收到我所服務的農場配送的有機蔬菜

現在我是一個自僱者,根據自己的狀態、喜好分配時間,工作即生活,生活即玩樂。除了設計,我還寫作、繪畫、種植。不同領域間相互滋養:可以看一天電影,從中獲取繪畫靈感;設計佈置房間後,把民宿的故事記錄下來;或者打理植物,體會與自然生命的聯結。做些小而美的事情,身體力行。

回頭看,我們多麼習慣尋找安全感,把自己託付給一個又一個學校、公司和企業。我更願意花時間看一棵樹怎樣在風中搖擺,看一朵雲怎樣在天空變換形狀,坐在窗前靜靜聽下雨的聲音。大自然展示了生命應有的節奏。喜歡泰國PunPun農場主Jon Jandai說的話,“人們有很多的時間,他們就可以從容地做回自己;當他們有時間做回自己,他們就有時間瞭解自己;當他們瞭解了自己,就可以看到自己一生的目標是什麼。很多人發現他們想要幸福,想要愛,想要享受生活。於是人們看到了生活中的美麗,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展現美麗。”

3.永續

第13屆國際樸門永續設計大會掠影,視頻製作:Dawa Fullmoon

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具可持續性、關懷人與自然的樸門永續設計(簡稱樸門)一拍即合,並參加了2017年11月在印度海得拉巴(Hyderabad)舉辦的第13屆國際樸門永續設計大會(IPC 2017——13th INTERNATIONAL PERMACULTURE CONVERGENCE)。該會議每兩年在世界各地舉辦一次,這次的主題是“走向健康社會”,下設六個分專題:

● 女性,改革的推動者

● 樸門的社會責任

● 樸門草根在行動

● 恢復和保護傳統的耕作方式

● 可持續水資源管理

● 樸門與適應氣候變化

樸門起源於農業生態設計理論,並不斷在原有的概念上擴大。事實上,它是對發源地澳大利亞社會幾十年前面臨的各種生態、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回答。我住所附近的農場專門培訓難民和非裔美國人,使他們掌握耕種技能,迴歸健康生活,解決弱勢群體的就業問題。樸門根植於生活方式和社會革新,對於當今我國社會很有啟發性。

讓心靈歸野,一名設計師的可持續之路

↑ 天然材料製成的會議胸牌與餐券

本次來自全球63個國家的千餘人匯聚在印度這個傳統農業大國,分享各種樸門理念、經驗和項目。在會上,除了慷慨陳詞現代農業帶給地球的傷害,還有演講者滿懷憂思提及核工業和輻射對人與土地的影響、帶著關愛討論填鴨式教育的後果及對策……我們還和樸門先驅Rosemary Morrow一直幫助的阿富汗難民做了現場視頻連線,瞭解自給自足種植食物怎樣改變他們的生活。雖然那裡局勢動盪,戰火紛飛,他們溫暖的故事和滿腔希望卻把我治癒了。我之前所在的景觀設計領域也關注人道問題,不過方法受資金限制。而樸門是一種人人皆可實踐的低成本方式,通過與土地和自然的聯結,我們會找回生命的本能,做真正對我們、整體生態環境和地球有益的選擇。這次會議的話題涵蓋面與參與度之廣,說明人類的集體意識在揚升。當我們迴歸本源,個人的轉變將與地球進化同步,形成生命共同體。

在女性議題中,當將樸門設計課程帶到華語地區的Robyn Francis,將靈性、神聖感與樸門結合的Starhawk和致力於人道主義與社會樸門的Rosemary Morrow這三位著名的女性設計師在臺上賦能,我明白了為什麼女性可以推動變化。我們感同身受大地母親蓋婭。如果女人能孕育孩子,創造生命,有什麼是我們做不到的呢?女性給樸門注入流動與接受的能量,以圓融的方式帶給了世界獨特的禮物。

讓心靈歸野,一名設計師的可持續之路

↑ 國際會議上代表中國的自豪(右二為作者)

在國內小毛驢市民農園創始人之一袁清華演講之後,來自大陸的7個參會者們聚在一起,這裡有舒馬赫學院推廣者、生態村建設者,和設計行業的樸門應用者。相比我們的國土面積、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和當下需要可持續發展的程度來說,這個數字還有很大潛力。我們圍坐在一起,暢想著國際樸門大會在國內舉辦的那一天。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影響深遠,我相信生態文明的未來在中國,而且樸門師法自然的理念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很容易理解。近幾年國內的樸門愛好者和實踐者越來越多,大家正在連成一個網絡。現階段這仍是個小眾領域,有時我們被看成一群“奇奇怪怪的人”。正如朋友問過我,接受了先進的設計教育,一般人要麼在國際公司工作,要麼投入國內如火如荼的建設,我為什麼不繼續從事專業?很難一下子解釋清楚我在做什麼,和這選擇背後的哲學。可以說,樸門將我的視野從一個狹窄的職業領域放大到人類的成長與進化,從金字塔模式中的奴隸變成一個跟隨自由與愛的人,這是我在“正規教育”中沒找到的答案。

大家聊起自己為何關注樸門。我的轉折點之一是去年的美國景觀設計師年會。在環境公正(environmental justice)和社區參與(community engagement)的議題中,我們拜訪了一個建在垃圾填埋場上的社區,幾乎每家都有人因土地中的大量毒素患癌症去世。除了敦促政府搬遷,沒有其他有效的解決辦法。居民們乞求幫助,絕望的情緒在蔓延。這件事讓我明白單純的關注沒法解決問題,要去想辦法行動和改變。面臨種種現實,有時候想問“這個世界會好嗎?”樸門給出的答案永遠是積極的,因為我們在行動。為生命中的一切負起100%的責任,不等待別人的拯救,通過找回自己的力量,每個人都可以是行動家。

讓心靈歸野,一名設計師的可持續之路

↑ 種子聖壇,神聖生命的起點

當我把所有的經歷串在一起,點點滴滴中,一條可持續之路清晰起來,終於明白自己在尋找什麼。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由193個會員國一致通過,正變革著我們的世界,這是人類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可持續生活及樸門永續設計告訴我們“無為”——少做一點,再少一點。我們設計了房屋,設計了城市,最後把自己與自然隔離,是不是有點荒謬?自然本身是完整精妙的系統,我們是它的一部分,有天然的聯結。只要我們願意讓心靈歸野,會發現它一直在等待我們,希望歸還我們原初之人的一切。

重要的是意識狀態。一個偏執的人即使身處生態村,內心也未必平靜;一個內心完整的人,在哪裡都容易生活得順暢。所以不必糾結外在形式,甚至“樸門”這個概念。要拯救大自然,先拯救自己。擁有輕鬆愉悅的生活態度、充滿尊重與理解,所有的關係會變得和諧起來。屆時,我們會擁有自然農法種植的作物、迴歸大地的生態建築、動植物環繞的田園、循環利用的資源、生機飲食、培養願景者的教育、充滿愛的氛圍……這是美麗地球的全景藍圖。我相信,當我們越來越活出自己,會有更多人被吸引。這個過程需要勇氣、信任與耐心。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大多數,人們會珍視地球,並明白為她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讓心靈歸野,一名設計師的可持續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