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王成善院士:“志在羌塘覓天問,何懼人生無人區。”

——摘自《羌塘地質》序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的第三極,是地球上最高、最年輕、活動性最強的高原。由於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正在進行地質作用的“實物標本”,地質學家不吝讚譽之詞,稱之為“打開地球動力學大門的金鑰匙”“揭示全球岩石圈形成與演化的窗口”和“檢驗和誕生地學新理論的天然實驗室”,等等。

青藏高原已經成為地學研究領域的王冠。

神秘而令人嚮往的羌塘


羌塘在藏語中意為“北方的高地”,特指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7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勢最高的一級臺地,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地理範圍包括:青藏公路以西,黑阿公路以北,崑崙山以南,西止國境線,面積約45×104km2。羌塘地區北部是無人區,面積約20×104km2,自然條件十分艱苦,高寒缺氧。內地酷暑難耐時,羌塘正值雨季,還需要披著大衣,經受風雪和冰雹的考驗。

羌塘大部分地區生存條件極為惡劣,交通不便,人跡罕至,在這45×104km2 的範圍內,沒有縣級以上行政單位,野外考察一切裝備、生活物資、汽車油料配件全部要從拉薩採購,並用牽引載重汽車運進無人區。

羌塘不但具有獨特的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在很多地方還未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大小湖泊星羅棋佈,面積1km2以上的湖泊超過500個。羌塘是我國高原現代冰川分佈面積最廣、最大的地區,還是世界上第二大陸地自然保護區。

在野外考察中常見到健壯的野犛牛、悠閒的藏野驢、成群結隊的藏羚羊、三五成群的藏原羚、輕盈的岩羊、狡猾的黃鼠狼、好奇的棕熊和黑熊,遍地的被稱為“草原破壞者”的高原鼠兔,也見過極為罕見的雪豹,還有孤傲的野狼、警覺的草原狐和野兔、憨態可掬的旱獺。空中飛翔的有珍稀的黑頸鶴、看似笨拙的藏雪雞、優美的天鵝、斑頭雁、黃鴨等,人類的極少涉足使羌塘地區成為了野生動物的樂園。

羌塘地區的湖泊幾乎全為鹹水湖,沒有魚類,1996年在波濤湖一條入湖河中竟然發現幾條孑遺的泥鰍,這是我們在羌塘工作幾十年,所見唯一的魚類,可見生命之頑強。

羌塘的植被也會受到嚴苛環境的限制,以高原高寒荒漠草原為主,類型簡單,草場退化嚴重,幾乎朝著不可逆方向發展,生態環境極為脆弱。

對於地質工作者,羌塘同樣是天堂,由於植被稀疏,土壤化程度很低,這裡的岩石是裸露的、無遮無掩,除了第四系覆蓋外,對於基岩的觀察,可以說是條件得天獨厚。不管是地質路線觀察、地質剖面測量、採集實驗研究樣品,羌塘地區都極有利於進行精細的地質描述。

數十年的科學實踐證明,羌塘橫亙於岡瓦納大陸與揚子大陸之間,涉及許多關鍵性的地學科學問題,是解決青藏高原早期形成與演化的關鍵地區。因此,羌塘在青藏高原的地位日益突出,已經成為青藏高原地學研究王冠上的明珠。

正是羌塘地區充滿神秘和未知,像一塊強磁體,強烈地吸引著我們去探索和揭示青藏高原早期形成和演化的奧秘。

無人區的苦與樂


對於人類自身而言,羌塘不是天堂而是煉獄。羌塘地區大氣氧含量極低,氧分壓僅相當於平原地區的30%~50%,物理減壓造成人體器官變形,長期在高原,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區工作,會對心腦肝腎等造成永久傷害。李才教授1976—1985 年長期在藏北、羌塘地區從事1∶10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在調回內地進行體檢時,醫生大吃一驚,說他長了個“牛心”!他的心臟比正常人大80%,心軸向左偏移超過70°,快要橫起來了,這就是在高海拔地區長期工作給身體裡留下的記錄!中國科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在5100m高原,人的工作極限是每年1個月。那麼長期在青藏高原、羌塘高原從事區域地質工作的科學工作者們,他們的工作極限呢? 1975—1985年的11年間,西藏的地質工作者,還有來自中國地質科學院及四川省、河南省、陝西省等援藏人員,用鮮血和縮短生命的代價,鑄就了對祖國的忠誠,對科學的忠誠,填補了當時地球上最大的地質空白,地質圖上用鮮紅色彩表示的花崗岩,就是地質工作者和後勤輔助人員用鮮血染紅的。在高原、在羌塘,我們看到的是科技人員的付出,而這付出的背後,是對家庭、對父母、對妻子、對子女的歉疚,甚至是一輩子也無法還清的感情債,李才教授在女兒出生17個月後才第一次見面。

在羌塘無人區沒有通信條件、更談不上網絡,常常幾個月無法與外界聯繫。物資供應更無從談起,當時在羌塘地區野外吃的是脫水菜、醃肉和罐頭,記得幾乎所有的蔬菜,如茄子、辣椒、黃瓜、四季豆、圓蔥、西紅柿、蘑菇等都是罐頭,沒有鮮雞蛋,蛋粉和壓縮餅乾的口感實在倒胃口,但受當時的工資所限,即使這些也常常吃不起。時至今日,羌塘的狀況有所改善,真正無人區的範圍有所縮小,人類活動區域較20世紀70、80年代向北推移約100km,原來的雙湖辦事處已經升級為縣級行政單位,當時全國最大的縣——申扎縣(十幾萬平方千米),劃分為申扎縣、尼瑪縣和雙湖縣。

20世紀羌塘的路是地質人走出來的,挖出來的,通行條件幾乎為零!1983年7月從革吉縣的鹼水湖西行到新藏公路,320km,3輛車,11個人,走了8天7夜,其中1天只前進了200m,陷車無數次,最嚴重的是解放30牽引車竟然陷車深達1.4m。當望遠鏡中看到新藏公路沿線的電線杆時,大家流下激動的熱淚,到了新藏公路上,全體鳴槍慶祝。2008年8月18日,我們團隊所有的車輛全部陷入果乾加年山南坡約200km2範圍內,包括東風240牽引車,至今我們還保留每年的這一天不上山的規矩。中國地質大學某團隊曾經在羌塘裡面一次陷車挖10天,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的雍永源先生創造了一次野外期間,因為陷車在野外當16次“團長”(因陷車在車內過夜稱之為“團長”)的記錄!陷車挖車是羌塘從事地質工作的必修課,地質人員、司機全都是百鍊成鋼的高手。成都理工大學一名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在羌塘搞地質,以挖車為主,搞地質為輔!同時因為我們不走“人道”,汽車特別費輪胎,最短的輪胎使用記錄是600千米,2012年,我們團隊就換了26條越野輪胎。

在青藏高原,在羌塘地區,為揭去神秘的面紗,成百上千的地質工作者和他們的輔助人員,一代接一代默默地付出、一代接一代無求的奉獻。我們吃的苦、遭的罪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我是幸運的,四十年過去了,今天還活躍在青藏高原、活躍在羌塘地區。

在這樣艱苦的地區,從事這樣艱苦的工作,為什麼還樂此不疲呢?我們這代人是新中國教育培養的知識分子,長期接受黨的教育,從小就立志為祖國建設服務,把祖國的需要視為自己的志向。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對探索未知充滿無限的嚮往。羌塘作為解決青藏高原岡瓦納和歐亞兩個大陸界線的關鍵地區,一直是我關注的首選,能夠在基礎研究領域有所建樹,是我永遠的追求、永遠無憾的追求。多年來一直有人問同樣的問題:當初你自願到西藏,後悔過嗎?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不斷取得的成果給我們帶來喜悅,吃的苦、遭的罪,帶來豐厚的回報。閱歷的豐富是人生寶貴財富,牧馬羌塘使我們的心胸更加寬廣。

以下照片記錄了我們在羌塘工作和生活的片段。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2012年,威武的科研團隊在尼瑪縣中倉鄉集結,準備進軍羌塘無人區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2003年7月,李才(右)、徐鋒(左)、黃小鵬、嘎瑪晉美開著北京狂潮吉普,登上瑪依崗日海拔5877m山脊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羌塘中部的角木日,李才(左)與黃小鵬(右)在野外觀察蛇綠岩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羌塘中部果乾加年山南側的基地海拔4900m,右下角為自建的溫室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早晨的基地,炊煙裊裊升起,新的一天開始了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2005年,尼瑪縣瑪依崗日母愛山與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老所長潘桂棠(右一)等合影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在改則縣桃形湖發現蛇綠岩堆晶輝長岩時的喜悅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越野車陷在江愛藏布中,遠景為海拔6266m的瑪依崗日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這次陷車至少搬了10噸石頭,用了整整9個小時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老師與學生們在野外研討地質問題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在帳篷中研討地質問題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在海拔4900m 的羌塘果乾加年山南側大沙河基地搭建溫室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創造羌塘無人區種植蔬菜記錄

(照片中的美女為李才教授的賢內助徐鋒老師)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野外生活,吉林大學帳篷食堂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野外工作午餐——艱苦與歡樂



鑄就對祖國和科學的忠誠


2012 年8 月1 日,項目團隊全體成員登上海拔5917m 的長梁山,解開了這個黑山的奧秘,了卻幾十年的夙願


羌塘地質調查史:幾代人不懈的接力


羌塘地區是青藏高原開展地學研究最晚的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大體分為4 個方面,專項地質調查則以油氣調查為主。

1. 區域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

(1)1∶100萬地質調查(1979—1987)

涉及羌塘範圍的1∶100萬地質調查僅有改則和日土兩個圖幅,範圍是北緯32°00′—36°00′、東經84°00′—96°00′,涵蓋了整個羌塘地區,填補了我國陸域最大的一塊地質空白,由西藏地質礦產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主持完成。經過8年的艱苦努力,初步建立了地層系統和總體構造格架,初步查明岩漿岩的分佈、產狀、岩石類型及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時代。填圖單元多劃分到組,部分劃到群,有一大批新發現、新進展和新突破,資料翔實可靠,其成果一直被後繼研究者引用。

(2)1∶25 萬地質調查(1999—2006)

1999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組織了全國24省市區的地質調查隊伍和科研院所,每年近千人的隊伍,於2006年全面完成了青藏高原112幅1∶25萬比例尺的地質調查,面積達181×104km2。涉及羌塘地區大約22個1∶25 萬圖幅,全面完成中比例尺地質調查覆蓋,取得了大量原創性的資料,極大地豐富了羌塘的地質信息,很多領域有重大進展和突破,而且在實踐中培養了一大批地質精英,為青藏高原的基礎地質研究和人才梯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3)1∶5萬地質調查(2008年至今)

羌塘地區1∶5萬地質調查始於2008年,重點部署在成礦遠景區和解決重大基礎地質問題的關鍵部位。與羌塘有關聯的主要部署在班公湖-怒江縫合帶北側,羌南-保山板塊的南緣,由西藏、江西、四川等省(自治區)的地質調查部門、吉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單位開展調查工作。同時在羌塘的核心地區部署了少量項目,由吉林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兩個單位承擔。在礦產資源和青藏高原早期形成演化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和突破。

(4)青藏高原全面的綜合集成研究(2006—2010)

由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牽頭的“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在1∶25萬青藏高原全覆蓋的基礎上,開展集成與綜合研究,編制了新版的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圖等系列圖件,出版系列專著,這些成果代表了青藏高原當今基礎地質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中羌塘地區的基礎地質研究程度提高最為顯著。

2. 專項地質調查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局、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高原地質調查大隊、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青藏油氣勘探項目經理部等單位,對青藏高原進行了綜合性和不同的研究與調查。重力、航磁、大地電磁測量、地震等工作均不同程度涉及羌塘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有李才、李曰俊、鄧萬明、丁林、鄧希光、範影年、李亞林、翟慶國等專家和學者在羌塘做過科研工作,並有論文或專著發表。20世紀90年代至2004年,羌塘地區遭到內地淘金客瘋狂的採掘,地表植被系統、水系遭到嚴重破壞和汙染。

大規模的羌塘油氣地質調查分為兩次:1994—1998年,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青藏油氣勘探項目經理部組織進行的全西藏的油氣調查,羌塘盆地是重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1998—2001年進行了全面總結,出版了系統的專著,對後期羌塘地質研究,尤其對油氣地質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20世紀以來,在中國地質調查局油氣資源調查中心資助下,以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為主,對羌塘盆地、倫坡拉盆地開展重點區塊的深入研究,目前工作正在進行。

羌塘的區域性地質工作同樣遵從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雖然起步很晚,但是由於其特殊的大地構造地位,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熱點和焦點。作為羌塘地區執著的地質研究者、親歷者,看到羌塘地質研究程度的快速提高,羌塘的地質地位越顯突出,青藏高原地學研究領域這顆王冠上的明珠越發璀璨,心情越發激動。回想從事羌塘基礎研究幾十年,羌塘地質從空白走向繁榮,幾代人的付出,後來者接過地質錘,在前人工作基礎上,敲出了寒武紀—二疊紀蛇綠岩,敲出了藍片岩榴輝巖高壓變質帶,敲出了上千千米的火山岩漿弧,敲出了洋島岩石組合,敲出了橫亙於兩個大陸之間的龍木錯-雙湖-瀾滄江洋。

編寫分工與致謝


1. 編寫分工

第一章,李才、徐鋒執筆;第二章,解超明、劉一鳴執筆;第三章,李才、解超明、範建軍、彭虎、江慶源、徐建鑫執筆;第四章,吳彥旺、翟慶國執筆;第五章,胡培遠、陳景文、張天羽執筆;第六章,王明執筆;第七章,張修政、翟慶國、董永勝執筆;第八章,胡培遠、範建軍、黃小鵬執筆;第九章,吳浩、江慶源執筆;第十章,劉一鳴、彭虎執筆;第十一章,李才執筆。全書由李才、徐鋒統纂,插圖、照片由徐鋒審核,參考文獻由張天羽、劉一鳴、範建軍等博士審核。

2. 致謝

羌塘地區自然條件和生存條件十分艱苦,在這樣的地區開展區域性地質調查面臨難以想象的困難。

科研團隊精誠協作,克服自然條件惡劣等不利因素,以樂觀的心態迎接大自然的考驗。羌塘的基礎地質研究,始終得到了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都地質調查中心、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西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拉薩野外工作站等單位領導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指導。同時當地政府和改則縣、尼瑪縣、雙湖縣純樸的牧民為我們提供了諸多方便與支持。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老所長潘桂棠先生、丁俊所長、西南項目辦齊先茂,中國地質調查局莊育勳、翟剛毅、於慶文、毛曉長,成都地質調查中心王全海、王立全、耿全如、尹福光、雍永源、李生、劉波、許紅霞,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劉鴻飛、蔣光武、徐開鋒、賀麗、李新濤,西藏自治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曾慶高、穆元皋,拉薩野外工作站李全文,《地質通報》劉志剛,成都理工大學朱利東,中國航空物探遙感中心楊日紅,中國地質科學院紀佔勝等,給予了很多幫助和指導。先後參加羌塘科考活動的還有張以春、楊德明、王天武、程立人、武世忠、吳水忠、黃小鵬、陳壽銘等,一併致謝。

樣品測試工作得到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學研究院實驗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離子探針中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國家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河北省區域地質調查研究院實驗室、河北省廊坊市宇能岩石礦物分選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地質五所、西藏和鑫圖文製作中心、白蘭圖文設計工作室等單位的幫助和支持。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羌塘無人區開展地質工作,後勤保障顯得尤為重要。在20多年的科學實踐中,後勤輔助人員陳愛民、任世東、王國徽、謝興望、李新濤、嘎瑪晉美、桑布、索朗邊巴、益西貢布、多吉等付出了辛勤勞動和智慧。

十分感謝羌塘地質開拓者之一的王成善院士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序。特別要感謝的是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這是我們的堅強後盾,在最艱難的時期,是孫豐月院長給了我們支撐下去的信心和勇氣;吉林大學地質調查研究院和張興洲院長為我們提供了儘可能的支持,並創造便利條件。

特別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對羌塘地質研究的持續資助。

再次對上述單位和個人的支持、幫助和貢獻表示最誠摯的感謝,對所有參加數十年羌塘地質調查和研究的科研人員、後勤輔助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本書所有參考、引用文獻的作者致謝。

(上文為《羌塘地質》第一章內容,略有修改)

版 本 簡 介


責任編輯:劉亞軍 田澤瑾 吳金鍵 等

字 數:1350 千字(含插圖463幅、表格155個)

印 裝:銅版紙彩印精裝

定 價:480.00 元 ( 限時360元)

書 號:ISBN 978-7-116-1011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