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賽時:略說廣西古酒(中)丨大家談酒

文|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歷史學教授 王賽時

昭州(治所在今廣西平樂縣)在宋代時成為廣西的一個重要產酒區,其生產能力逐年遞增,當時沿平樂溪兩岸,釀酒作坊櫛次鱗比,從業者甚多。梅摯曾於北宋景祐年間知昭州,他曾寫詩描述這裡的酒業風貌,其《梅諫議集·昭潭十愛》有云:“我愛昭州酒,千家不禁燒。醥醪一爵舉,瘴霧四時消。紅葉和雲踏,青帘傍水招。化醲民自醉,鼓腹日歌堯。”可見昭州一帶,釀酒業供銷兩旺,場面十分壯觀。

由於酒業發達,昭州出產了一些極富地方風韻的特色酒,其中便有曼陀羅酒,這種酒以曼陀羅花做配料,含有較強的麻醉成分。按曼陀羅屬茄科之草木,秋時開花,呈長筒狀,有白色白蕊,花中含有麻醉物質。相傳華佗發明麻沸散,即以此花為主藥。

《嶺外代答》卷六記載說:“昭州酒頗能醉人,聞其造酒時,採曼陀羅花,置之甕中,使酒收其毒氣。”由於這種酒中同時含有酒精加麻醉劑兩種成份,能夠使人過飲即醉,所以很多人把曼陀花酒當作麻醉劑使用。歷史上傳說的蒙汗酒實際就是這種曼陀羅酒。

王賽時:略說廣西古酒(中)丨大家談酒

從北宋時起,昭州曼陀羅酒開始流傳到附近各省,被人們用於特殊場合。《涑水紀聞》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杜杞字偉長,為湖南轉運使。五溪蠻反,杞以金帛官爵誘出之,為設宴,飲以曼陀羅酒,昏醉,盡殺之。”在宋代的廣西酒品中,昭州曼陀羅酒最富有傳奇色彩,以至於後代小說家將其渲染為迷藥一類的蒙汗酒,讓人見而知畏。

老酒是宋代廣西民間普遍釀製的麥麴酒,醞造期長,酒體醇陳,易於長期保存。《桂海虞衡志·志酒》記載:“老酒,以麥曲釀酒,密封藏之,可數年。土人家尤貴重。……有貴客,則設老酒、冬鮓以示勤。婚娶亦以老酒為厚禮。”

范成大在廣西時,曾於詩中數番吟詠老酒,其《食罷書字》雲:“捫腹蠻茶快,扶頭老酒中。荒隅經歲客,土俗漸相通。”自注:“老酒,數年酒,南人珍之。”又《丙午新正書懷十首》雲:“殊方節物記吾會,海親天西一瘦藤。烏欖雞檳嘗老酒,酥花芋葉試新燈。”自注:“老酒,十數年不壞者。”

廣西老酒的產區比較廣泛,富裕之家均自開釀,成為當時產量最高、飲用人數最多的地方酒種。《嶺外代答》卷六即雲:“諸郡富民多醞老酒,可經十年,其色深沉赤黑而味不壞。”當時,桂林出產的老酒還流傳到四鄰地區,如劉克莊《湘南樓》詩就曾吟詠:“尚有殘錢沽老酒,落花時節約重遊。”自注:“殘錢、老酒,皆桂州方言。”

王賽時:略說廣西古酒(中)丨大家談酒

蛇酒也是廣西的特產酒。田錫《麴本草》記載:“廣西蛇酒,壇上有蛇數寸許,言能去風。其麴乃山中取草所造,良毒不能無慮。”按《麴本草》的作者不一定是指北宋人田錫,因此這段資料是否記載宋時情況,尚有學者懷疑,但宋代廣西確已生產出蛇酒,當是不爭之事實,如孫覿《到象州寓行衙太守陳容德攜酒至》詩曾有“莫辭蛇酒一尊赤,會壓瘴茅千里黃”的記詠。

象州,今廣西象州縣,與梧州一江可通。按蛇酒大多使用毒蛇為浸料,含有一定的毒性,但日常飲用可以祛風溼、避瘴氣、治惡瘡、療癲癎,具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古時廣西地區多有疾疫流行,人們飲用蛇酒,自然多了一道保健渠道。

宋朝時,靜江(今桂林市)一帶,居民有將白酒與豆腐一同飲食的習慣。《嶺外代答》卷六記載:“諸處道旁率沽白酒,在靜江尤盛,行人以十四錢買一大白及豆腐羹,謂之豆腐酒。”白酒,當時指米酒,也稱為濁醪。

大約從元朝開始,廣西流行了寄生酒。宋伯仁《酒小史》中列有“蒼梧寄生酒”一品。寄生,又名寄生根,是植物的一種依附生長特性。當枯物之根侵入其它植物體內,由此吸收他物之養分,便出現寄生狀態。這種寄生植物,同時含有兩種植物的營養素。

廣西梧州一帶,桑寄生較多,能夠長2-3尺高,夏季開紫紅色小花,漿果橢圓,成熟後味甜。人們一般在夏季採摘,連同枝葉、莖一起作為配酒用料。用寄生制配的酒可作為強壯劑使用,有補肝腎、強筋骨之功效。正是這種特徵,使得寄生酒在長期流傳中成為廣西酒類中的一個特色產品。

明朝以後,廣西大量釀造燒酒,寄生酒便用燒酒來勾兌,色味更加醇烈。王臨亨《粵劍編》卷二記載:“寄酒產生粵西,採寄生釀之,色純白而味清旨。然多以燒酒摻入,令人不能豪飲。”明清人士對梧州出產的寄生酒都給以很高的評價,飲用的範圍也越來越廣,就連上層宴集也要擺上蒼梧寄生酒。明人張萱《疑耀》卷五這樣記載:“五嶺之外,絕無佳醞,近遊宦者宴會皆嗜蒼梧寄生酒,獨其性酷熱,不宜多飲。”

王賽時:略說廣西古酒(中)丨大家談酒

清人汪森所偏《粵西叢載》卷一九《酒》項引證了很多文獻資料,其中就有蒼梧寄生酒的多條記錄,如所引《百粵風土記》雲:“酒以寄生為上,官私皆用之,梧州者佳。會城宗藩家多自釀。”又引張士澤《梧潯雜誌》雲:“桑寄生酒,出梧州,色白,味頗清冽。……第釀者必和以燒酒,以氣候炎蒸,恐酒味易敗故耳。”

可見,寄生酒受到了各界消費者的喜愛,其製作方法也普及民間。明清詩人亦曾吟詠寄生酒,如明人湯顯祖《小金山同陳潯州冷提運送軍附夜酌四首》有云:“杯憐椰子白,酒得寄生清。”清人屈大均《為程母陳太夫人壽》詩云:“端水嘉魚美,梧州寄酒清。”《送客上端州號子》詩云:“梧州寄酒冬尤美,莫惜天寒匹馬回。”諸家詩詠均反映了蒼梧寄生酒的流行及其飲用情況。

廣西蛇酒發展到明代,品質更臻成熟,蛇酒的種類也日加繁多。李時珍所撰《本草綱目》,收有蛇酒四種,包括花蛇酒、烏蛇酒、蚺蛇酒和蝮蛇酒,均產自廣西。《廣西通志》卷三一《物產》記載梧州府:“烏蛇浸酒,可治風,藤縣出。”按藤縣在廣西東部潯江南岸,為梧州屬邑,也是廣西蛇酒的主要產地之一。

明人杜庠《夏正夫邀飲蛇酒》詩云:“藤峽香醪遠寄來,一樽公館晚涼開。功同薏苡能消瘴,色勝葡萄乍潑醅。錢在杖頭宜勝買,壁懸弓影莫深猜。主人情重忴衰病,入夜張燈再舉杯。”詩中就點示了藤縣蛇酒的魅力。明人黃福路過梧州,也曾留詩一首,提及當地蛇酒。

詩云:“一棹抵蒼梧,西山日欲晡。魚羹煮已熟,蛇酒入城沽。”直到如今,梧州仍出產著名的三蛇酒,其酒以眼鏡蛇、金環蛇、灰鼠蛇浸泡米白酒而成,為廣西之歷史名優產品。

藤縣酒在明代極負盛名,曾一度與山西的襄陵酒齊名,位列華夏名酒之首,為廣西酒業再次爭得歷史上的酒界最高榮譽。顧清《傍秋亭雜記》卷下記載說:“天下之酒,自內發外,若山東之秋露白,淮安之綠豆,括蒼之金盤露,婺州之金華,建昌之麻姑,太平之採石,蘇州之小瓶,皆有名,而皆不若廣西之藤縣、山西之襄陵為最。

藤縣自昔有名,遠不易致。”顧清所列名酒九品,均是明朝國酒,聲貫大江南北,而他首推廣西藤縣酒,足見其酒質優良。只因當時交通尚不發達,輸出不多,故而流傳較少,外地人能飲上藤縣酒則實屬不易了。

王賽時:略說廣西古酒(中)丨大家談酒

作者簡介:王賽時,男,1955年生,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專題史、中國酒史、中國飲食史的研究。研究範圍涉及中國各個時代與各個地區,以學識廣博而著稱。

王賽時:略說廣西古酒(中)丨大家談酒

5000年釀酒溯源、350幅珍稀歷史圖片,歷史學家王賽時奉獻全新彩印插圖版《中國酒史》,如有酒業人士需要,請加微信1693204970,與王賽時的助理李虓聯繫購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