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鄭州市政協社會和法製委員會 刘五一

2006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升格为河南省政协主办,拜祖大典现场出现了神奇的“彩虹”,给这个庄严的仪式赋予了神秘和神圣感,经过现场参与者和媒体的传播,吸引了更多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期待能够参加这个神圣庄严的仪式。

2007年作为拜祖大典仪式的文化支撑的“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应运而生。轩辕黄帝出生创业建都在新郑的传说由来已久,轩辕黄帝在此建都立国,统一万国部落,制舟车、筑宫室、造文字、定律历,创始了许多重大发明,开启了远古中华文明新纪元。但是,需要历史的、考古的资料的证据。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大家莅临论坛传经布道,2016年的“第九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的许嘉璐先生“国家祭拜的力量”的主旨演讲把论坛的水平推向了一个新高潮。许先生的主旨演讲中采用了笔者组织的2014年和2015年具茨山型中原岩画的微腐蚀断代的国际合作成果。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2018年9月11日,“黄帝文化精神标志与精髓研究论证会”对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进行了初步论定:“鼎新、大公、中和”是宏观纲领性的表述,像植根中华灿烂文化沃土的一棵大树分出的三大主干;而其具体内涵则如每个主干上又分出两个支干,分别扩展为三组24个字的内容,即“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以人为本,中和大同”;各个支干又相应生发出六种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精神,天下为公的正大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及中和大同的和谐精神。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和考古的支撑,具茨山、具茨山岩画、具茨山文化的研究对于黄帝文化精神精髓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具茨山岩画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文明的定义:野蛮与文明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相对概念,人类从动物分离出来后,一直在从野蛮向文明进化,人类发展史就是从动物到文明人的进化史。就文明的手段来说,文明始于文字的使用,“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准确的标志,……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雅斯贝尔定义古代文明四要素:文字、青铜器、城市、宗教礼仪。这些显然是外部特征的定义,且不完全。中华文明5000年,源远流长,作为文物实证的物证一直在探索中。具茨山岩画的发现,有可能就是甲骨文之前一种文字形式的(或者文明元素雏形)存在,就是文明的具体体现。

文明的存储方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过程,现在计算机磁存储介质,之前文字记录在纸上或者竹简上,当然同时期在瓷器或者一些铜器上也有部分的文字,但是主流的记载物体仍然是有机物,再往前就是牛骨、龟甲的甲骨文。再追溯呢?就有可能是结绳记事了。那么最原始的文字,或者说最初文明的原始形态是什么样的呢,是承载在什么介质上呢?从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可以看出来远古或者史前,可能是刻画在岩石之上作为存储介质,是比甲骨文字更早的一种文明表述方式,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岩画(岩石艺术),也可以看作远古时期,文明初萌字画不分的雏形。

我国岩画研究的著名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兆复先生是这样对岩画定义的【1】:岩画是一种原始文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发展进程中,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手法,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比甲骨文更为年代久远的原始文字,是人类先民们留给后人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以上我们看出,陈兆复先生认为岩画不仅仅是“画”,而且认为岩画还是一种比甲骨文更为久远的文字。无独有偶,已故中国环境考古学的奠基人、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昆叔研究员则在谈到具茨山岩画时则认为:具茨山岩画不是文字,但它有数表达和逻辑思维,这为甲骨文出现创造了前题。正因为岩画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文化要素就是岩画。

我们知道,具茨山岩画发现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具茨山上又分布着大量的黄帝活动遗址、遗迹。因此,具茨山岩画一经发现并被公布,便产生了石破天惊般的效果,在中国岩画界、考古界产生了轰动,被专家们认为是填补了中原地区岩画考古发现的空白,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包括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在内的中原上古文化提供了一类新的事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具茨山岩画的重要文化意义

具茨山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具有特殊地位,与轩辕丘和有熊氏之墟均在今河南新郑市境。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称有熊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生于轩辕丘,建都有熊。黄帝都有熊期间,曾经“登崆峒而问广成,至具茨而事大隗”,到处寻求治国之道。他又在黄帝宫、力牧台、讲武山练兵讲武,在西太山大会诸侯,表现了其文功武治的雄才大略。“轩帝曾经具茨游”,在具茨诸峰及其附近的河谷平原,到处都留下黄帝的踪迹,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黄帝文化中心。要破解黄帝文化的千古之谜,探索中华人文始祖的丰功伟绩,需从具茨山始!具茨山系一带分布着十分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址和遗迹,旧石器发现地数百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遍地皆是。夏文化发源于此,禹都阳城,启都阳翟早已昭示于世,早商之亳都竖立于旁。两周方国、诸侯国林立于此。中原的青铜文明和冶铁文明显赫寰宇。早已证明,这一带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国内考古界、史学界等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许多专家认为,具茨山岩画对中国远古文明萌芽起源的探索,带来新的启发,为研究包括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在内的中原古文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三、具茨山岩画调查过程【2】

2008年10月8日启动具茨山岩画进行踏查,11月28-29日召开了具茨山现场研讨会和2009年1月21日北京大学“新郑具茨山岩刻汇报研讨会”。2009年2月9日徐光春书记批示:“把具茨山岩画作为论坛的一个亮点”;2009年3月2日河南省文物局举办“具茨山岩画研讨会”;2009年3月28日“具茨山与黄帝文化研讨会”;2009年7月5-21日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按照三普标准调查具茨山岩画,得到了第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资料【3】;2009年9月28日新郑市召开“具茨山岩画调查报告会”;2010年4月15日在郑州未来康年大酒店召开“具茨山岩画与黄帝文化研讨会”; 2010年9月11-13日与三峡大学合作“2010岩画与史前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国际岩画委员会原主席、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主任阿纳蒂与国际岩画委员会执委、中国岩画中心名誉主任陈兆复参加会议【4】; 2011年4月4日第五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岩画座谈会”; 2012年3月24日许嘉璐先生参观新郑博物馆的岩画展并做重要指示; 2013年11月2日在北京达园宾馆召开“具茨山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5】; 2014年6月28日具茨山岩画断代国际合作项目启动, 世界岩画协会联合会主席Robert Bednarik,印度教授Giriraj Kumar和汤惠生合作断代结果的数据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Rock Art Research ”发表【6】【7】; 2015年5月28日香港文汇报专访许嘉璐先生《黄帝乃民族符号 倡大典升为国祭》; 2015年5月30日由许嘉璐先生提议召开并参加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中华文明研讨会”在北京京豫中心举行,笔者作了报告“具茨山岩画与中华文明”;2016年“第九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许嘉璐先生的“国家祭拜的力量”主旨演讲中采用了笔者组织的2014年和2015年的两次具茨山型中原岩画的微腐蚀断代的国际合作成果【8】。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自2008年10月具茨山岩画调查以来,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内考古界、岩画界的专家学者如李学勤、张文彬、陈兆复、李伯谦、殷玮璋、朱士光、龚田夫等先后到新郑考察或者听取汇报,对具茨山岩画的发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具茨山岩画的发现,为本地区上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又一类新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可以初步确定具茨山岩画的时代,应该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并一直延续到历史时期。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和认定,填补了中原地区岩画发现和研究的空白。第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龚田夫教授围绕具茨山岩画,分别作了《具茨山岩画发现的意义与黄帝文化带来的启示》、《缺少了岩画文化中国的历史将不完整》的演讲【9】。

2012年3月24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先生在新郑博物馆考察时指出:具茨山的岩画是个宝,要好好研究,请国内外的专家,特别是西北地区从内蒙古一直到新疆的岩画专家,应该对具茨山的岩画好好研究一下。同年4月15日,许嘉璐在郑州考察时指出:我是这么看具茨山的岩画的,首先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大家熟知的在中国东北、内蒙、宁夏、新疆等多处地方发现的岩画,没有这样的点阵式的、和圆穴式的。我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科学研究,确定具茨山的岩画和具茨山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互相印证,那么“黄帝故里”这四个字就更加有理有据。这一点,不仅仅是新郑的需要,河南的需要,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需要。

2013年11月2日,汇集李学勤、李博谦、陈兆復等国内顶级专家学者的“具茨山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通过的《会议纪要》强调:“加强对具茨山岩画的研究、保护力度。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对具茨山岩画的认识,要尽快作出具茨山整体保护规划,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法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保护好具茨山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严格禁止一切可能破坏具茨山自然风貌的工程和项目。”

四、具茨山岩画的类型和分布【2】

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来看,我们认为河南境内目前已经发现的岩画,完全可以认定为属于同一类型岩画,并可以命名为具茨山型中原岩画。这些岩画风格类似、数量庞大、内涵丰富的特征,告诉我们这些岩画是远古时期,有着同一文明特征的族群,历经长时期的创作而成,这个族群有着极为相似的价值观念,有着较高的文明程度,也有着数量庞大的人口,换句话说也就是同一“民族”的作品。以上,这些也与文物部门的调查结果互相印证。

具茨山区岩画有单凹穴、双凹穴、双排凹穴、环圆凹穴、散状凹穴、方形凹穴、沟槽、和少量字符及唯一发现的一处三个人组成的人物。组合型,在数量众多的具茨山岩画中,除了一些形状相似、有规律的凹穴排列外,还有一些由凹穴、沟槽和方形凹穴、棋盘格等组合而成的形状复杂的岩画,它们或似星座,或若地图、军事布阵图。

五,具茨山型中原岩画的特点【10】

自2008年10月河南新郑具茨山岩画发现并向社会公布以来,在河南省南阳市的方城县、淅川县、南召县、镇平县,平顶山市的叶县、舞钢市,驻马店市的泌阳县、驿城区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岩画,这些岩画与在具茨山发现的岩画极为相似,并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并得到考古专家、岩画专家的认可。

六、具茨山岩画微腐蚀断代过程【6】【7】

按照《具茨山岩画微腐蚀断代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夏由新郑市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汤惠生教授与国际岩画联合会(IFRAO)主席Robert G. Bednarik、印度岩画协会会长、本迪支利大学教授Giriraj Kumar一同进行具茨山岩画微腐蚀断代工作。在具茨山主峰风后岭,南崖三宫沿途摩崖石刻、岩画点,“第一山门”题记及摞摞石岩画点采集数据,在风后岭北侧的黑龙潭、龙母潭、霖雨苍生踏查,并在龙母潭做了观测。中原岩画分布的泌阳县、鸭河工区、方城县、叶县、驻马店驿城区板桥镇等地也对摩崖石刻、岩画进行观察、实测。

微腐蚀断代原理

作为一种岩刻画断代法,微腐蚀分析法最根本的优势就是既便宜又简单;相比其他已知的岩画直接断代法,它只会给出岩刻画的实际年代的标准函数(其他所有方法迄今为止都是给出明确数据,却忽略了岩画的断代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范围);相比大多其他方法,它还是一种完全不损害甚至不接触岩画的断代方法;整个过程也是完全不可逆的。在岩刻画制作过程中,刻痕内暴露在外的被截断的晶体颗粒,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蚀,其边、角将逐渐由锋锐变钝,形成弧面,我们将此弧面称之为“蚀亏”(wane)。微腐蚀分析法也就是研究蚀亏的形成和年代之间的关系(Bednarik 1992,1993)。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石英晶体蚀亏示意图

石英晶体蚀亏度线性函数

目前只能在长石和石英这两种矿物上应用,尤其是石英。只有选择角度接近90°的晶体颗粒进行测量,才能得到有意义的数据。而且,观测的岩石必须从始至终整体都处于露天环境中。以上这些条件大大限制了微腐蚀分析法的运用:实际上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岩刻画符合这些先决条件。中国保留有大量的年代精确到天的题记和大量适合微腐蚀断代的天然岩石,这也是为什么这次工作选择在中国开展的原因。中国的文字记载远远早于很多其他国家,而且中国的大部分岩刻画,成分多为花岗岩和片麻岩,或者是含有石英的片岩、千枚岩、粗粒砂岩、砾岩和角砾岩,都是成功运用微腐蚀分析的很好载体。

微腐蚀断代结果【6】【7】

利用河南德云山石英微腐蚀标准曲线测量石英蚀亏结果的年代分析,观音山的长石微腐蚀标准曲线用于长石蚀亏结果的年代分析。 结果如下,具茨山的具茨1号凹穴的年代为距今E3170+620/-440年(由于该项目于2014年进行,因此该年代结果也是相对2014年而言)。尽管年代较晚,但是却完全可信,因为在直方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顶点,而且年代结果与片岩基质的风化程度相符。河南其他的取样点分别是小马庄岩画点,小马庄2号年代为距今E2840 + 180 / - 240年,证明了在这个地区,凹穴岩画的制作从未停止;回回末岩画点,三个凹穴提供了微腐蚀年代数据,年代为距今E2260 + 770 / - 440年。虽然公差范围近15%,但由于读取了16个数据分析所得,是这次研究过程中所得最好的数据之一,为距今E2890 + 440 / - 470年,与之前凹穴的两个结果也很相近;赵店山谷的花岗岩凹穴的石英蚀亏年代为距今E4520 + 330 / - 580年。而附近的石硼沟岩画点,被认为可能与宗教仪式有关,十二个几何排列的凹穴中的一个年代为距今E2650 ± 380年。这次研究获得的最早的数据是赵店山谷的花岗岩凹穴E4520(+330,-580)年,但岩画样本不是最老的。

具茨山岩画的年代可以初步证明,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在中原地区刻划的如此体量巨大、逻辑性强、规律一致、整齐化一的岩画群,是一种文明、文化的表征,是严肃的、神圣的。可以想像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先民在此生活繁衍,是许多部族或聚集的先民在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从轩辕丘、轩辕黄帝,到这些神秘的岩画,再到我们已经发现的几幅与甲骨文相似的车字的刻画,这些岩画似乎向我们展示神秘的信息入口。 梳理这些信息的碎片,把它们串连起来,也许我们可以得出某些结论,为我们已经提供文物的实证。

具茨山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

中华文明发祥地河南发现岩画的地域,多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南边缘,大多为浅山丘陵区,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下。远古时代,这里的浅山区,有一定的海拔,又不太高,则成为人类的宜居之地。松软的岩体、低矮的山系、初步发展起来的水平相近的生产力,共同的信仰和观念,为具茨山型岩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茨山岩画存在产生的必须人群基础、物质基础、文化基础。在河南发现岩画绝不是偶然,而是逻辑的必然。因为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或者文明底蕴,是孕育产生岩画的必然。具茨山岩画所在地新郑,是裴李岗文化的首掘地,大量出土的石磨盘,充分说明这里农业起源之早、之盛。唐户遗址,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到近现代一直而在,平顶山发现的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和文字符号,充分说明这一地域古代文明的先进和繁荣。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在这一地区关于黄帝、祝融、大禹的种种记载与传说,与岩画产生的可能关系。在具茨山不缺乏岩画产生所必不可少的人群基础、文明基础和经济基础。远古时期繁荣的中州大地,为具茨山岩画的产生提供了一切必须的条件。

中原自古以来就是主导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域,是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地。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因而,在这里发现的中原岩画,无疑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就有着特殊的意义。具茨山岩画的意义,在年代上同传说中的黄帝文化相吻合,应该推测,具茨山文化与黄帝文化、中华文明有着密切关系。

简言之,具茨山文化可以为轩辕黄帝、黄帝文化和黄帝文化精神标识和精髓提供一定的文化和文物的支撑。

【1】陈兆复,《岩画:人类早期的视觉表达》,《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2):12-16。

【2】刘五一,“具茨山岩画”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具茨山岩画调查报告》,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

【4】杨超/刘五一,“岩画与史前文明”,九州出版社,2010年,第93页。

【5】刘五一:《具茨山与中华文明》,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

【6】2017 “THE 2014 MICROEROSION DATING PROJECT IN CHINA”,Rock Art Research 2017-Volume34 Number 1. pp. 40-54 TANG et al。

【7】2018 “THE 2015 ROCK MISSIONS IN CHINA” Rock Art Research 2018-Volume35 Number 1. pp.25-34 TANG et al。

【8】岳建华,《文明圣典》III,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

【9】高林华,刘五一,《文明圣典》,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10】刘五一,“中原岩画”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

附與具茨山岩畫有關的圖書和圖片資料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具茨山文化研究初探——从具茨山型岩画微腐蚀断代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