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喜欢的人光讨厌有用吗?

对不喜欢的人光讨厌有用吗?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貌和性格,所以人与人之间有吸引カ,也有排斥力。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情况,我们会看不惯一些人,从他们的衣着打扮到为人处世,都会让我们反感无比。

那么,面对这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如何相处呢?

学会和不喜欢的人相处很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俗话说得好,与人为恶,不如与人为善;与其疏远不如与其亲近。如果都去远离或排斥,那么你的生活圈将会很狭隘。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纾解这种反感情绪,用耐心去跟不喜欢的人交流,这样说不定能够成为朋友。即便是不能成为朋友,也可以开拓自己的人脉,让自己的生活更加顺畅。

对不喜欢的人光讨厌有用吗?

前一阵子,蒋薇薇很不开心,原来是她从前的顶头上司辞职创业去了,新来的领导似乎不太喜欢她,总是看不起她,处处找她碴儿。蒋薇薇实在忍不下去了,便想辞职。

蒋薇薇的公司是一间很大的合资企业,在业内很有竞争力,朋友劝她再忍耐一下,多学点儿东西、攒点儿资源再走也不迟。蒋薇薇觉得朋友说得有道理,便隐藏起自己的情绪,努力按照新上司的要求工作,还暗自学习新上司处理各项事务的方法。

段时间过去了,朋友约蒋薇薇吃饭。席间,朋友问她还打算不打算辞职,她笑着说:"不了,这几个月我努力工作,拼命学习,现在已经能很轻松地跟上新领导的工作节奏了。我现在已经是新领导的得力助手了,他很重用我。"

对不喜欢的人光讨厌有用吗?

其实,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或让我们觉得很难相处的人不见得都是我们的敌人或冤家。相反,他们也许是促进我们学习、帮助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

那么,该如何跟不喜欢的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先要压制内心的反感,尝试着跟对方接触,弄清楚对方让你感到反感的原因。如果是可以改变的情况,你完全可以委婉地进行提醒;如果是无法改变的因素,你要学会包涵。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性格或习惯会招人反感。比如有些人爱管闲事、爱吹牛,对待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和立场来考虑,尽量容忍和理解;还有些人不拘小节常常迟到,或借别人东西总是忘了还,这些是习惯问题,完全可以改变,你可以尝试进行提示或帮助其改正。

对不喜欢的人光讨厌有用吗?

遇到不喜欢的人,不要立即就排斥他、躲避他,应该先尝试去接触他、了解他,然后慢慢与他结交。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伟大的友谊都是从相互反感、相互排斥开始的。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曾经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作。虽然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的艺术家之一,但是他并不怎么会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他专横、贪财,而且十分自私,甚至还有些人觉得他是"魔鬼""虐待狂"因此在法国居住的那段时期,毕加索的朋友并不多。

在法国时,毕加索经常到一个理发店理发,店里的理发师们都非常讨厌他,因为他牌气古怪,而且十分挑别,只要头发没剪好,就会引起他的咆哮。店里的许多理发师都拒为毕加索剪头发,而理发师阿里亚斯却不这样。

对不喜欢的人光讨厌有用吗?

尽管阿里亚斯也很不喜欢毕加索,每次为他剪头发的时候都要忍受其尖酸刻薄的话语,但是阿里亚斯会自我开解,想着艺术家的牌气都很古怪,于是总能耐心地为毕加索剪头发。他每次都是尽最大努力,剪得也十分精致,完全不介意毕加索苛刻的言语。

阿里亚斯有时候会为毕加索准备好几种发型,两人商量后才动手剪发。剪发时,他还特意跟毕加索攀谈,聊一些他所知道的绘画内容。一开始毕加索根本不搭理他,但是时间长了两人竟然无话不说。阿里亚斯还为毕加索提供了很多创作题材,总是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很友善,也很尊重他。

后来毕加索竟然邀请阿里亚斯共进晚餐,两人从此确立了朋友的关系,而这份友谊也日渐深厚。以后的日子里,毕加索不但邀请阿里亚斯一起去看斗牛,还经常送他自己的作品,两人相处得非常愉快。

毕加索去世后,阿里亚斯十分悲伤,他常常会回忆起跟毕加索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当他得知有人在毕加索故后写传记和回忆录大诋毁毕加索后,他立即站了出来,为华加索正名,澄清了所有的污蔑传闻。

对不喜欢的人光讨厌有用吗?

后来,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毕加索,阿里亚斯还无私地将自己的私人资料捐献给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用以展示,因为在他看来,维护友人的形象、维护两人长达二三十的真挚友谊,比维护个人隐私更为重要。、

阿里亚斯正是学会了跟不喜欢的毕加索相处,才得到了伟大的友谊,可见即使是一开始不喜欢的人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朋友。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跟不喜欢的人相处,让自己的人生少一些芥蒂和不舒服,何乐而不为呢?

对不喜欢的人光讨厌有用吗?

人生在世,不喜欢的人会有很多,有可能永远地讨厌下去,也有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人的伟大不在于你战胜了多少敌人,而在于你赢得了多少朋友。所以要懂得与不喜欢的人相处,化解两人之间的尴尬和介意,用心交流,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个朋友。

——————选自《所有失去的终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黎芫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