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孟云飞/文

我与王改民先生结缘于2008年8月,当时去陕西参加一位朋友的书法展览,这也是我第一次踏入西安这个书法圣地。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我真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肥沃与厚重。陕西乃周礼之邦,三秦大地,汉唐坐标,撇开其他辉煌不讲,单就书法而言,这片厚土及其勤劳、智慧的人们做出了巨大贡献,掀起了一座又一座书法文化的高峰。这里留下青铜时代钟鼎铭文的气势恢宏,留下了《石鼓文》秦时期的石刻文字记录,留下了方笔为主的秦隶之方便实用,留下了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摩崖之苍莽与雄浑,也留下了大唐楷书的群星璀璨和法度森严。跨越千年,二十世纪的书坛巨擘于右任再掀波澜,其魏碑和标准草书重新刷新世人的视听。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此次活动期间,我在一家画廊中看到了王改民的作品。对他的书法我可谓一见倾心,印象极其深刻。我几次漫步古都西安的书画繁盛之所,希望能与王改民能有一次心灵的邂逅,也许若干年后能留下一段书坛佳话,但当时无缘与他相识。直到2011年,才在朋友的引荐下,有缘结识王改民先生。因为早闻其名,所以一见如故。他威仪庄严,博学文雅。

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与王改民先生结缘已有八年之久。这几年,他的书艺是更上层楼。窃以为,他不但是陕西当代书法的重量级人物,就是放眼全国也依然是实力名家。何出此言?“言有君,事有宗”,现纪言数行,以飧诸君。

王改民先生从咸阳古城走出,不断进取,在古都西安供职多年。繁忙的案牍之余,依然是翰墨情缘不减,临池不辍,写出了自己的一腔热情以及北方书风的博大雄浑、厚重苍莽。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学书历程寻绎

王改民先生的书法之路可以说是从自发走向自觉,然后走向自如。他在中学时期就开始了书法的临习。“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同学的赵孟頫字帖,发起了书法之梦的第一步追寻。随后又练起了毛体,曾在文革期间抄写大字报,大量的书写极大地锻炼了运笔的灵活程度,“手熟”得以实现。旋即在地上以水临习柳体,上世纪70年代末,又拿起了清人编写的《草字汇》,以唐诗集字的办法加以学习,但仍然感到不过瘾,于是对“删繁就简”的于右任“标准草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写就是四年,惟妙惟肖,人称“王右任”。也曾听从董青野的建议,上溯魏晋,追随《伯远帖》的神韵,既而接受钟明善的意见,再次对赵孟頫的行书进行了三年之久的摹写。为了克服软媚,魏隶杂糅的《爨宝子》等碑刻成了上好的选择,一临又是四年。在此之后,他对“力能扛鼎”的王铎书法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购字帖,品真迹,把王字剪切下来,逐一学习,不知不觉,又是三个年头。后因钟情舒同前辈书法的缘故,继而向上追溯,有幸找到了何绍基的《落花诗十五首》,又是一个三年的持之以恒。

王改民先生的学书历程中,他对《爨宝子碑》和于右任书法用功至深,在此我略作一延伸。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宝子碑》,记述当地望族爨宝子的生平事迹,“大亨四年”(实为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立, 1778年于云南曲靖县出土,正文字径寸许,楷隶杂糅的典型代表。阮元称其为“滇中第一石”,康有为认为“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朴厚古茂,奇态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与临习尺牍刻帖的点画精到不同,王改民深知碑刻因风雨剥蚀、刻工误差等因素,临碑不能斤斤计较于点画,需要注重整体,诸如结构、神韵,要有“透过刀锋看笔锋”的一双慧眼。于是,他活学活用,留金石味,去刀刻痕迹,深得此碑三昧。如果说他选《爨宝子》是跨度之大,那么,选于右任就是其用功至勤无疑。于右任(1879-1964年),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精于魏碑行书,创立了标准草书,把魏碑和小草进行了巧妙的融合,用笔中锋居多,删繁就简,迹显心通,乃二十世纪碑派书法大师。标准草书是于右任的创新,他以“易认、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以《千字文》为底本,精选历代草书法帖而成,并无背离传统“趋急促”,同时服务时代所需,“广草书于天下,以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扬民族传统之利器,岂非当今急务欤!”(于右任语),其人品也为世人推崇,柳亚子言:“落落乾坤大布衣”。和于右任同为陕西人的王改民,对于右任书法的深深浸淫自然在情理之中,观其书法作品,得知其为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长可谓实至名归。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其实,总的说来,王改民的书学之路就是不离传统,碑帖兼修。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称赞王改民的书法“来有所自,去有所仪”,其言真可谓切中肯綮。

王改民,这位扎根于三秦大地的赤子,在书法方面获得过诸多荣誉,成绩非凡。在真草隶篆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擅长魏碑、隶书和行草,形成了苍茫雄浑,生动健硕的书法风尚,显示了西北汉子的豪迈劲健,展现了书家自己的志趣追求。王改民在对传统名家长期深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从2007年起,又吹响了向创作高峰进军的号角。他心无旁骛,创作作品两万余件,然后精挑细选出百余件,包括著名的丈二匹十条屏《岳阳楼记》(部分)。2009年3月,这些以自作诗词为主的精品力作,在中国美术馆进行展出,盛况空前,好评如潮。

在喧哗过去,王改民依然冷静。2013年,他又回到了楷书的研习上来。真应了唐代书论家孙过庭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过程。于是,笔者秉思凝神,对其书法特点进行挖掘,对其书学成因进行探究。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书法特点挖掘

线条是东方书画艺术最重要的语言。从技法层面来讲,线条质量的优劣,几乎决定了一幅作品的好坏。书法又是中国视觉艺术的“哲学”,她以线条毫无矫饰地裸露出惊人魅力。王改民的书法线条刚劲有力,以线立质,以势贯气。点画的藏头护尾、中锋运笔还是八面出锋,都是高质量线条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而书法里,线条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启示,是大自然物象的精美提取和笔墨再现。(传)晋代卫夫人论书法时说: “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 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王改民书法的线条是经过锤炼的产物。尤其是行草书,线条多骨微肉,入木三分,惜墨如金,与自然相映带。再看其作品,即使是草书,字与字之间也没有多少笔画的连带,几乎依势而行,依靠势来贯气,实现章法的协调。东汉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又云:“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王改民对“标准草书”用功甚多,这种笔断意连,浑然一体的效果当是一大特点。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王改民的书法文质结合,相得益彰。《说文解字》云:“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此处指文采,与“质”相对。《论语•雍也》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质地,引申为里。王改民书法注重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统一。所书写的内容除了传统的诗词歌赋、经典名言之外,很多是他本人的自作诗词,气格高古、神采奕然。书文并茂,书写内容与书写风格可谓珠联璧合。书法创作和人物心情以及创作环境也有莫大的关系。唐代孙过庭《书谱》云:“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缓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王改民把对百姓的情,对书法的爱以及自己的审美情感完好地统一,写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知大众冷暖与自己情怀的好作品。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书法成因探究

一、志趣高,路子正

王改民先生胸怀坦荡,博闻广识,他博观约取,取法乎上,成绩为世人瞩目。他取法“二王”,认真践行冯班《钝吟书要》“不学二王,下笔便错”之论,牢牢把握书法的千年主流。又从“二王”书风的有力继承者赵孟頫那里汲取营养,对于赵的“尚古意识”,多次揣摩其深意。不仅如此,对于一代书坛巨擘王铎大气磅礴的书风和酣畅淋漓的笔墨长期研习,“王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他向着书坛高峰进发。沿途驻足时,他抚摸着东晋《爨宝子》诸碑的古拙,感受着清代何绍基书斋里“天女散花”般的曼妙,并且经常掏出怀里于右任的魏碑行书和标准草书,手不释卷,心摹手追。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二、植根沃土,耳濡目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陕西,这块热土,王改民生于斯,长于斯,成就于斯。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腹地,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和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她从遥远的蓝田人起步,至半坡村开创华夏文明,以后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名胜遍地,人才辈出。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丝绸之路、汉唐盛世;炎帝、仓颉……俯仰皆是文化,呼吸万年通畅。欧文说:“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始终是他们出生以前和降生以后的周围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如此环境,一个人想置身于外,倒是需要万般决心,当然,传承也就自然而然。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三、修养深厚,人情练达

王改民先生有着丰富的阅历,深厚的文化修养。他曾说,书法艺术追求“美、韵、趣、气”,但书法创作要体现出上述四字,一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二是要有较为丰厚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书法之技有大小之分,“小技”是工匠之巧,相对容易。“大技”是文化底蕴,难度极高。所以,艺术成就的获得无一不从从勤奋中来。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礼记有言:“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他意诚,心正,人情练达。传统文化修养颇深,尤其偏爱古典诗词,并且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诸如“引颈登高第一声,红花惊见满春城”(《题旭日东升图》),“鸟迹成图是书祖,由此翰墨妙无穷” (《仓颉庙感怀》等,自然流露出奕奕神采,表达了他高洁的志趣。

王改民先生在书法上的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普遍的赞誉。周志高说:“气势宏大,雄厚,是当代写于右任的第一人。”李铎评价道:“王改民先生有文人情怀,书法不俗。”杨丙延说:“气势不凡,韵律和谐,扎根传统,入古出新。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结语

“半窗幽梦六十秋,一寸丹心志未酬。但有闲时笔墨趣,情思泄尽也风流。”王改民年已近古稀,但老骥伏枥,仍志在千里。岁月的流逝丝毫没有消磨掉他追求书艺的激情,反而更增加了他艺术素养的厚重。笔墨在他心中呈现,岁月在他手里书写,他书写着浩然正气。不过,他说艺无止境,追求永不停息。

形神兼备  依势而行 ——王改民先生的翰墨情怀

王改民:1947年生,陕西咸阳人。曾任中国书协第四届艺术发展委员会委员及西安书法创作室主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会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咸阳师范学院于右任书法院名誉院长等。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王改民书展,出版有《王改民书法作品集》等。

此文转自《书画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