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在中國的教育版圖上

大家常唸叨的是“北清復交”

但有一個學校的名字

很多人其實都知道

而且有不少人聽到後會肅然起敬

這個名字

叫“南開”


【今日由頭】

1904年10月17日

南開中學建立

1

1904年的時候,44歲的嚴修先生想辦一所學校。

嚴修,字範孫,早年入過翰林,後來當了貴州學政,是個著名的書法家,但其實他更是一個教育家。嚴修一直提倡新式教育理念,要學以致用,光緒年間科舉增設的著名的“經濟特科”考試,就是皇上按他的奏請批准的。

1904年這年,嚴修去了次日本,專門考察了日本的教育制度,回國以後感慨萬千,覺得一定要在中國也辦一所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學校。

10月17日,一所中學就在天津嚴氏的私宅成立了,最初名叫“私立中學堂”,後來叫“敬業中學堂”,最後因為搬到一個天津鄉紳捐出的十畝“南開窪”的地方建校,所以正式更名為“南開中學”。

辦學校,就一定要物色個好校長。

嚴修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和自己一起去日本考察的同伴,認為他是不二之選。

那一年,嚴修的這個同伴才28歲。

他叫張伯苓。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嚴修和張伯苓(右)

2

張伯苓,1876年4月5日出生於天津的一個秀才家庭。

在張伯苓15歲那年,因為家道中落,沒有錢再繼續讀書,就去報考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這個學堂的學生學費全免,還能一個月領四兩白銀。

張伯苓在學堂裡一直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並且接觸了大量西方的知識和技術。但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學堂的總教習教給他們的各種以前聞所未聞的理念和知識,包括那句話:“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這位總教習的名字,叫做嚴復。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嚴復。關於他的故事,可參看 延伸閱讀【一】

張伯苓的專業是輪船駕駛,在畢業那年,他的成績是全班第一。按理,北洋水師學堂的畢業生應該到北洋艦隊的船上再去實習一年,但張伯苓發現在那一年,整個北洋學堂的學生居然找不到一艘船可以供他們實習——那一年是1895年,北洋艦隊在之前的“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

最終,張伯苓等到了一艘“通濟輪”。這是一艘在甲午海戰中倖存下來的練習船。在以下級軍官的身份上船實習後,張伯苓發現整個清朝海軍中都瀰漫著一股沮喪的氣息。在聽老兵們講述黃海大戰的屈辱時,張伯苓覺得自己胸中悲憤難平,幾欲痛哭失聲。

但真正讓張伯苓做出自己人生第一次抉擇的,還是在三年之後。

1898年7月,英國從日本手裡拿到了威海衛,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訂租威海衛專約》。那一天,張伯苓所在的“通濟號”負責運送清廷官員去威海衛完成交接儀式。在交接儀式上,張伯苓目睹了日本太陽旗被降下,升起清朝黃龍旗,但隨即黃龍旗又被降下,換上了英國人的米字旗。

讓張伯苓深受刺激的還不是這個場景。

前往參加儀式的清朝兵丁,每人穿一件破舊坎肩,前胸一個“兵”字,後背一個“勇”字。而服裝的尺寸五花八門,有的上裝長過腰際,有的長褲露出腳踝。清兵們個個面黃肌瘦,垂頭喪氣,有的人甚至後腰還彆著一杆煙槍。而反觀英國士兵,個個身材魁梧,穿戴整齊,步伐整齊,神采飛揚,在中國的國土上,驕傲地升起自己國家的國旗。

在那一刻,張伯苓做出了和當時很多人相反的決定:

脫下軍裝,去做教育。

他覺得自己想通了:

“要在現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須有強健地國民。欲培養健全地國民,必須創辦新式學校,造就一代新人,我乃決定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身穿清軍軍服的張伯苓

3

退役不久的張伯笠,很快就遇見了剛剛開始在家開私塾的嚴修。

這兩個人的相遇,堪稱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會面。

當時嚴修的私塾只有五名弟子,雖是“私塾”,但只有半天教四書五經,還有半天教的是西學。嚴修最早只是想請張伯苓當英語老師,但後來發現,張伯苓擅長的遠遠不止英語,後來就聘他做整個西學的老師。

雖然只有五個學生,但張伯苓教得非常認真,讓這些孩子第一次知道這世界上還有英文、數學、自然科學這樣的科目。由於孩子的反響非常好,張伯苓很快出名,天津一位叫王奎章的紳士,專門來請他兼職做王氏家館的老師。

手下學生多起來後,張伯苓就給他們加了一門當時舊私塾根本不可能有的課:體育課。

在體育課上,張伯苓把兩把太師椅椅背中間加一根長雞毛撣,讓學生們把辮子盤起,長袍撩起,一個個練起了跳高;讓一個同學從另一個同學彎下腰的身體上跳過去練跳馬;請木匠打造出啞鈴,讓同學們練肌肉;課餘還帶孩子們到戶外去打球,跳高,跳遠,騎自行車……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在張伯苓最早教的五個孩子中,有一個叫陶孟和。他後來成為了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人。在1949年後,陶孟和擔任中科院副院長。


1904年10月17日,嚴家和王家各出1000兩白銀,建立了本文開頭提到的“私立中學堂”,聘張伯苓作為校長。第一年就有70多個學生來報名。而這一屆學生中,湧現了很多人才,除了之前說過的陶孟和之外,還有梅貽琦(後來庚子賠款的第一批留美兒童,之後任清華大學校長)、喻傳鑑(後獲得哥倫比亞師範學院教育學碩士,協助張伯苓開創重慶南開中學)、金邦正(後來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林學碩士,擔任了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校的校長)等等。

到了1917年,在張伯苓的悉心運作下,“南開中學”已經成了全中國都有名的中學,學生超過了1000人,各類學科和各種基礎設施都堪稱國內一流。

但張伯苓想要做的,還不止這些。

4

張伯苓的夢想,是辦一所一流的大學。

當時偌大的一個天津,只有一所北洋大學,而且只有工科和法科,並沒有一所綜合性大學存在。

而張伯苓想辦大學,不是說辦就辦,他是認真想做好這件事的。所以在1917年,他就去美國哥倫比亞師範學院留學——要辦好學,自己要先學好。

那一年,張伯苓已經41歲了。

哥倫比亞師範學院是一所著名的學府,院長是“心理起源論”的創始人、著名的教育學家孟祿(Paul Monroe),而教授裡更是有杜威(John Dewey)、基爾伯特里克(W·H·Kilpatrick)、蓋利斯(Galis )這些教育名家。儘管張伯苓已經41歲了,但卻非常受歡迎,學院甚至免除了他學費,並且給了他榮譽獎學金。

在一年多的學習時間裡,張伯苓刻苦認真,並且不斷比較美國和日本的教育制度,再結合自己實踐和想法,逐漸建立一套適合中國的教育理論。1918年年中,張伯苓覺得自己學得差不多了,而哥倫比亞師範學院提出願意再給他追加獎學金,希望他再留下來,被張伯苓婉言謝絕。

他要學以致用,回去開辦中國人自己的大學。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嚴修、張伯苓等在美國考察教育時合影(前排:居中為嚴修,右為張伯苓)

回國之後,張伯苓和嚴修等人開始四處募捐,因為辦私立大學最缺的就是一個“錢”字。為了錢,張伯苓四處低頭求人,甚至會去求一些軍閥頭子,但他認為這不丟人,“我不是乞丐,乃為興學而作,並不覺難堪。”

在張伯苓等人的奔走下,連黎元洪等人都紛紛解囊資助,共得募捐款近9萬元。1919年,在南開中學的南面空地上建起了兩幢教學樓,9月初進行新生入學考試,共招得96名學生。

1919年9月25日,南開大學宣告正式成立。

大學成立之後,張伯苓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師資力量。在張伯苓等人的努力下,南開大學任教的老師名單是讓當時所有其他大學羨慕的:

梅光迪(文學)、竺可楨(氣象)、邱宗嶽(化學)、應尚德(生物)、姜立夫(數學)、饒毓泰(物理學)、司徒月蘭(英文)、蔣廷黻(歷史)、薛桂輪(礦物 學)、李濟(人類學)、吳大猷(物理學)、楊石先(化學)、徐謨(政治學)、蕭公權(政治學)、黃鈺生(心理學)、何廉(經濟學)……

這些人中,很多人原先都是從美國哈佛大學、克拉克大學等知名學府畢業的博士,乃至原先就已經在美國大學擔任副教授乃至教授。當時南開大學因為是私立大學,缺乏資金,開出的教師薪金其實低於其他大學教師薪金的,但很多著名的學者和教授還是願意到南開大學來任教,因為一是南開大學從不拖欠工資,二是南開大學的學術氛圍很好,大家都專心教學和學習。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張伯苓的人格魅力。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張伯苓和南開大學老師的合影。張伯笠擔任校長期間,南開大學財務狀況全部公開,放在校圖書館供隨便查閱。他本人長期只領120元月薪,只相當於當時其他大學校長的1/3,而學校的教授月薪不少都達到了300元。他的公車是一輛人力車,自己不用,全校老師均可使用。出差隨身帶殺臭蟲藥,因為他住的都是最便宜的旅館,衛生狀況極差。

5

在這樣的情況下,南開大學的實力和聲望迅速崛起。

當時,美國羅氏基金團派員前來參觀,聽了一節邱宗嶽先生講的化學課,對中國大學的化學教課水平大為驚歎,立即決定為南開大學的科學館捐款12.5萬元——當時科學館還沒開造。而南開大學的理科實力在當時全國聞名,也獲得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支持。

1922年,黃炎培曾與胡適有一個談話。黃炎培說:“怎麼才能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那就是你我願意把自己的子女送進去讀書。”胡適回答:“我的子弟,我都叫他們去上南開了。”

當時的社會各界名流,從梁啟超到黃興,從黎元洪到馮玉祥,從張學良到陳寅恪,從葉聖陶到陶行知,他們都把自己的子女或親戚送到“南開系”去讀書。因為他們信任南開的師資,更信任張伯苓的理念。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1937年張伯苓與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第一屆研究生畢業生合影

張伯苓的教育理念,概括起來,就是他立下的南開大學校訓:

“允公允能,日新月異。”

張伯苓要求南開的學生“允公”,指的是“大公”,而不是“小公”,“小公只不過是本位主義而已,算不得什麼公了。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教人,發揚集體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說到底,就是要將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和才能,學以致用,報效祖國,奉獻社會。

而“日新月異”,是要求南開的學生能夠打破保守,積極進取,不斷適應時代潮流的變化。

1948年,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一屆院士選舉,共選出81名院士,其中有9人都是南開出身。在上世紀30至40年代的南開畢業生中,後來成為新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的有57人。

那些我們熟悉的名字:周恩來,曹禺,朱光亞,吳大猷,陳省身,都是南開大學培養的學生。

6

必須還要提一下的,是張伯苓對體育的態度。

事實上,張伯苓非常注重“寓教於樂”,最反感的就是“死讀書”。在南開,戲劇和音樂等科目都是非常受校方重視的,而其中最受重視的,是體育。

在上世紀20年代中期,南開中學在校學生不過千餘名,但整個學校有15個籃球場、5個足球場、6個排球場、17個網球場、3處器械場和兩個帶有400米跑道的標準運動場。各種體育輕重器械一應俱全,甚至還專程從美國購進最新式全套背力器、手球、護膝等各種體育用品。

無論是南開中學還是南開大學,張伯苓規定學校必須保證每週3小時的體育課。無論男女同學,體育課課數沒上滿,或者測驗不及格者,都不能畢業。體育課考試分筆試與術科兩種。筆試是考試各種運動規則,術科是考核實際運動成績,其中男子100米的達標成績要14秒,籃球要求1分鐘投中7個球,其他跳高、跳遠、標槍、俯臥撐等項目也都有具體標準。

當時在全國範圍內,南開大學的籃球隊是最強的,足球隊也非常有名。

張伯苓認為,如果沒有強健的體魄和競賽的精神,讀書再好也是有欠缺的。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1920年代的南開大學校園。

1932年,天津的河北體育場舉行了華北運動會。當時離“九一八事變”週年不遠、看臺上,南開中學學生900人,每個人手裡拿著一把小旗,哨子一響,900人頓時打出“勿忘國恥”4個大字。成千上萬的觀眾先是愣住了,緊接著響起狂風驟雨般的掌聲。掌聲未斷,哨子又響,“收復失土”4個大字隨即出現。這時候體育場的中國觀眾很多都哭著跟著吶喊。被邀參加華北運動會的日軍駐津總領事怒不可遏,憤怒退席,隨即向天津政府提出抗議。

張伯苓當時是裁判長,他事後把學生領袖找來,說了三句話,第一句是:“你們討厭!”,第二句是“你們討厭得好!”,第三句是:“下回還那麼討厭!”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日軍在天津的重點轟炸目標就是南開中學和大學,全部炸燬。

張伯苓的體育情結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動力支撐:奧運會。

1904年美國的聖路易斯奧運會給了張伯苓第一次觸動:各國平等,公平競爭。1907年,張伯苓在天津第五屆聯合運動會閉幕典禮上發表了《雅典奧運會》的演說。他第一次提出:“雖然許多歐洲國家奧運選手獲獎希望甚微,但他們仍然派出選手參加奧運會。”他還建議:“中國人應該加緊準備,在不久的將來也出現在奧運賽場上。”

這是有記載的中國人第一次提出中國要參加奧運會。

1908年,張伯苓有幸觀看了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第四屆奧運會,深受觸動,回國後就在校園裡向學生們介紹了奧運會的情況和理念。

也就是這一年,幾個南開的學生在《天津青年》上撰文提出:

“中國何時能派一名運動員參加奧運會?”

“中國何時能派一支運動隊參加奧運會?”

“中國何時能自己舉辦一屆奧運會?”

這就是著名的“奧運三問”。

前兩問,張伯苓都努力給出了答案。

1932年,在張學良和張伯苓等人的支持下,短跑運動員劉長春遠赴洛杉磯參加了第十屆奧運會,成為了“中國奧運第一人”,而劉長春的報名,就是張伯苓親自操辦的。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劉長春。他的故事可參看【延伸閱讀二】

四年後,在張伯苓等人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積極支持下,中國派出由141人組成的體育代表團,前往德國柏林參加第11屆奧運會。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伯苓在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的會議上提出:“中國可以提出申辦1952年的第十五屆奧運會。”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人提出申辦奧運會。

7

1949年,張伯苓74歲了。

現在不少關於張伯苓的故事,會或多或少地略去他的晚年生活。

但是,出於對歷史的尊重,這個結尾,是必須要交代的。

1949年11月,陷入大敗局的蔣介石專門去了一次張伯苓家,希望他能一起去臺灣。但是,出於各方面原因,張伯苓拒絕了。張伯苓的孫女張媛和後來回憶,這裡面有張伯苓覺得自己年事已高,想葉落歸根的原因,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有人給張伯苓帶來一個口信:“老同學飛飛不讓老校長動。”

“飛飛”,是周恩來的筆名。周恩來是南開大學的第一屆文科學生,和張伯苓的師生情誼長達數十年。

張伯苓留了下來。

1950年4月,張伯苓由重慶飛回南京,受到了周恩來的熱烈歡迎,當時的天津市市長黃敬,還受命要關照好老先生。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1946年,張伯苓獲美國哥倫比亞師範學院名譽博士

但很快,風向就變了。

因為張伯苓之前擔任過國民政府中央監察委員,還出任過南京國民政府的考試院院長,雖然他擔任職務後沒多久就深居簡出。此外,南開大學也在1946年被國民政府改為國立大學。

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那段時間裡,他作為“教育家”的身份被忽視了,而作為“國民黨高官”的身份卻被放大了。

1950年10月16日,也就是南開中學46週年校慶的前一晚,南開中學的一位老師專門來到了張伯苓家,找到了他的三子張錫祚,婉轉地表達了一個意思:“請老校長第二天不要去參加校慶了,可能會不方便。”

解放後,南開中學和南開大學都被收為國有。

第二天早上,天空下起了細雨。張伯苓起床後,穿起雨衣後就要去南開中學——這所他一手創立的學校。張錫祚這時候說:“爸,外面下雨了,您還是別去了。”

聰明如張伯苓者,立刻體會到了兒子話中的含義。

他很快就脫下了雨衣:“好,既然下雨了,就暫時不去了吧。”

神色如常。

沒幾天,張伯苓的媳婦瞿安貴看到自己的公公站在房間內的窗前,長長嘆氣。

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因為第二次中風,在家中溘然長逝,享年75歲。去世時,口袋中僅有7元4角錢和兩張舊戲票——錢,還是坐電車找剩的零錢。

張伯苓去世之後,只有天津的報紙刊登了他家人的“哀啟”,其他媒體都沒有做報道。

周恩來在第二天就趕來弔唁,但也沒有公開報道。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張伯苓去世的追悼會也開得很低調,當時很多人在觀察風向,連花圈也不敢送。送來花圈的,基本都是他的學生。

張伯苓的學生黃喻生念悼詞,當他念到“他悲傷他一生心血所在的南開中學已經不認識他了。在校慶的那一天到禮堂去坐一坐都得不到許可,他傷心極了”這句話時,自己也痛哭失聲。

趕來的重慶南開中學的校長俞傳鑑哭著發言:“張伯苓一切都是為了南開,他當考試院長也是因為他想把南開搞好,希望蔣介石幫助。如果張校長要做官,早就做了,南開就沒有今日了!”

當時已經是中科院副院長的陶孟和不顧顧忌專程趕來,他哭著發言:“我們今天追悼的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張伯苓先生,他不僅是中國的教育家,而且是全人類的教育家!他為新中國準備了各種人才,並且他有許多學生是共產黨員,甚至還有共產黨的領導者。……我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讀書時張校長沒要我一分錢,張校長培養了我,是我一生都無以報答的!”

張伯苓的遺願,是希望將自己埋葬在南開大學校園內,但在當時被拒絕了,理由是“南開大學是人民的,不是張伯苓的”。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南開大學後來重新立起了張伯苓雕像,並遵照他的遺願,將他和夫人的骨灰合葬在雕像之下,讓他長眠在自己最愛的這片土地裡。(圖片來源:新浪博客“陳導的博客”)

但是,沒有人會忘記張伯苓。

正如那一年,曾在南開中學教過語文的老舍,和南開的學生曹禺在美國合寫的那首詩:

“知道有中國的,便知道有個南開。

這不是吹,也不是嗙,

真的,天下誰人不知,

南開有個張校長?!”

【饅頭說】

1900年,有一個人寫下了一篇《少年中國說》。

其中有一句,大家如今口口相傳:“少年強則國強。”

寫下這句話的,是梁啟超。

但真正去實踐這句話,乃至奉獻自己一生的熱血和生命的,是張伯苓。

張伯苓先生的一生,歷盡艱辛,先後創辦過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子中學、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堪稱中國現代教育歷史上的先鋒楷模。

他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代表,難免會有歷史侷限性,但正如他的追悼會上的悼詞所言,無論如何,“他是一個真誠的愛國者”。

張伯苓的一生,可以說是問心無愧。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而他追求的目的,不是個人的升官、發財或者揚名,而是真真切切希望能讓這個國家更富裕,更強大,是在用實際行動讓“少年強則國強。”

如今,我們談起教育和理念,都會說張伯苓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談起體育和奧運,都會說張伯苓先生是中國的“奧運第一人”。

但是,我們也不應忘記我們自己曾走過的一些彎路,對張伯苓先生曾經有過的不公。

時代當然是在曲折中發展和前進的,人的觀念也是。所幸我們現在已經不是生活在過去,但即便如此,依舊還是不能忘記一些值得銘記的人和事。

昔日少年今已強,勿忘張伯苓。

(完)

1、《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梁吉生,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1日)

2、《嚴修與張伯苓共同教育事業的開創》(陳鑫,《南開大學報》第1313期,第3版, 2016年10月14日)

3、《我在南開大學的前十年》(1926—1936)(何廉,英文《何廉回憶錄》中的一章,收入南開大學校長辦公室編:《張伯苓紀念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82頁)

4、《教育家張伯苓》(胡適,1947年)

5、《說不完的張伯苓先生》(晉 紳,新浪博客,2013年2月4日)

6、《中國奧運先驅 張伯苓》(雨飛,《人民日報》2008年1月25日)

7、《鮮為人知的張伯苓追悼會》(南開大學校史網,2013年11月2日)

8、《“南開先生”張伯苓晚景淒涼》(百家號”挖歷史“,摘自《故人何寂寞Ⅱ》葉克飛著,京華出版社)

9、《民國往事之張伯苓不愛風花雪月,只為事業灑熱血》(曾雅嫻)

10、維基百科,百度百科“張伯苓”詞條

注:溫家寶同志也畢業於南開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