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朱元璋?

小林创可贴


元末大乱,群雄逐鹿。各路起义军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三部最具灭元潜力!

朱元璋占领应天(今南京)后,周围陈友谅、张士诚、元政府等强敌环伺。但直接灭元肯定不靠谱,首先面对的还是张士诚和陈友谅(此时天完国名义上的最高领导者虽然是徐寿辉,但实权已经掌握在陈友谅手里)!



先打谁,怎么打,朱元璋为此专门召集麾下谋臣将领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先打张士诚,待实力壮大后再与陈友谅决战。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朱元璋通过分析和对比张士诚和陈友谅二人的性格特点,定下了战略方向:张士诚器小,器小无远见,若先打陈友谅,张士诚势必会袖手旁观;陈友谅志骄,志骄好生事,若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则会趁火打劫!

于是乎,从至正十九年开始,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大战!刚开始,双方互有胜负:

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麾下猛将常遇春率部攻克池州,并在九华山设伏击败了前来增援的陈友谅军队。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率领水军夺取了应天的重要屏障:采石、太平,却于龙湾一役再次败北,此战朱元璋军斩获颇丰。 此后两年,陈友谅充分发挥水军优势,在对朱元璋的战争中胜多败少,但因为陈友谅为人太过毒辣,他手下镇守军事重镇洪都(今南昌)的将领献城投降了朱元璋。

决战序幕就此拉开,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亲率60万大军,压向孤城洪都。此时,为朱元璋镇守洪都的,是他的亲侄子朱文正。朱文正以卓绝得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毅力,奇迹般地守住了洪都。同年七月,正在围攻庐州的朱元璋回师与陈友谅展开决战: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之战正式打响。大战伊始,双方各有胜负。后来,朱元璋军趁着东北风起,火烧铁索连江的陈友谅舰队,陈军舰队损失大半,余部败逃!八月,欲突围撤军的陈友谅部再遭惨败,陈友谅本人也于乱军之中被朱军弓弩手射杀!



陈友谅以绝对优势兵力压境,却败于朱元璋之手,不是没原因的:

其一:朱元璋因为个人魅力和军事才能,很受部下的拥护和爱戴。而陈友谅,则是个为了上位弑君杀旧的人,毫无底线,令部下寒心。所以朱元璋一方更团结!

其二:陈友谅军虽兵多,却不如朱元璋军谋臣良将多——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其三:陈友谅太过孤注一掷,如果他先攻占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客观地说,陈友谅是个眼睛里揉不进半点沙子的人,他个人的性格缺陷,注定了他会在这场角逐中大败亏输!


布书公子


在元朝末年群雄逐鹿的战场上,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南方较强的两支反元力量。在最初,陈友谅的势力远强过朱元璋,其水师数量足足是朱元璋的10倍之多,但他最终却惨败在朱元璋之手(《明史》)。而朱元璋方面在战胜了陈友谅后,进一步席卷江南各方,终于奠定了明朝开国的根基。

那么,陈友谅为什么会输给朱元璋呢?其一就是陈友谅集团内部不团结。陈友谅集团表面强大,但内部的号令不统一,这是因为陈友谅的位置来源不正。众所周知,陈友谅是通过篡位杀徐寿辉而自立的,因此招来了很多人的不满。他没有及时整顿内部,就忙于进攻朱元璋,这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二是战略失利,也就是陈友谅未能突破朱文正镇守的洪都防线,导致朱元璋的援军陆续到来,丧失了战争主动权。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侄子,他用4万兵马挡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的猛攻,不仅挫败了陈友谅集团的锐气,也让其陷入被动。陈友谅在洪都之战失利后,被迫将决战转移到鄱阳湖,原先预备的进攻朱元璋腹地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

其三就是双方统帅的自身原因,急功近利陈友谅是完全输在了智谋上,小看了朱元璋。在双方决战的鄱阳湖水战中,朱元璋能够及时调整作战策略,成功以小船战大船,以弱胜强,重创了陈友谅的势力,而且将陈友谅本人击杀。

在陈友谅死后,他的势力再也不成气候。朱元璋则趁热打铁,向他的儿子陈理发起了进攻,最终完全吞并了陈友谅的残部。至此,朱元璋在南方的强敌只剩下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人,但他们都不如陈友谅强大。而经过此战,朱元璋的势力进一步坐大,统一江南已成定局。



历史的荒野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那是必然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陈友谅战略方针与朱元璋不一样。陈是老早就称王了,这样就很容易吸引朝廷的注意力。而老朱则是听了谋臣的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样实力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

其二,内部集团没有统一战线。陈友谅由于为了能够往上爬先是杀了投靠他的倪文俊,后又杀了赵普胜,最后把老大徐寿辉也干死了,导致其政权内部矛盾分化,不能齐心合力为他卖命。

第三战术布局不当,先前是朱元璋主力去救韩林儿内部兵力空虚的时候,陈友谅没有趁机直驱南京一举拿下南京城,却率领大军去打南昌,南昌打了好多天却碰上朱文正这块硬骨头,怎么都啃不下来,让朱元璋有时间把军队调过来支援。后又轻信好友康茂才的话,冒进采石矶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败而归。

最后在鄱阳湖之战中与朱元璋决战被朱分而围之各个击破,落得个身死人散。其实论实力而言,陈友谅最初实力要远远高过朱元璋,由于陈友谅生性猜忌多疑,再加上上述一些原因最终导致陈友谅在和朱元璋竞争中落败。


山中茅店


中国历史中,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胜利,如刘邦;为什么有的人一场失败后就一蹶不振,无回天之力,如李密、陈友谅!

是因为陈友谅忘恩负义,不择手段,毫无底线!

倪文俊是徐寿辉建立的天完政权的开国大将军,当年陈友谅造反后就是投奔在他的帐下。倪文俊十分信任和欣赏陈友谅,不断提携他,开始让他做行政文吏,后来让陈友谅单独领军,驻守黄州。倪文俊与徐寿辉斗争失败后逃出武昌,想当然的去投靠曾经的老部下陈友谅,可是陈友谅表面上笑意盈盈,实际上已经准备好了刀斧手,杀了倪文俊,并也因此得到了倪文俊的一切,一跃成为天完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徐寿辉,是天完政权的创立者,被陈友谅篡权后,仍然被杀。

赵普胜,为天完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陈友谅忌讳他战功赫赫,又中了离间计的谣言说赵普胜欲归顺朱元璋,于是以图谋不轨的名义杀了赵普胜。

这样,老领导,大老板、同僚,都让他杀了个遍,直接导致了他的信任危机,为后来陈友谅的战败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对比一下,陈友谅的大敌朱元璋是怎么做的?

朱元璋起义后加入郭子兴的义军,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但由于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后来遭到郭子兴的猜疑,朱元璋于是离开郭子兴的队伍,把数年的积累全部留给了郭子兴,只带了数十亲兵出去创业。后来朱元璋队伍不断壮大,而郭子兴越混越差,最后不得已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是怎么做的?他把自己的三万队伍全部交给了郭子兴,郭子兴十分感动。

后来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返回应天府,结果韩林儿沉入江中被淹死,但此事是否为朱元璋所策划,至今仍未有确切的定论。韩林儿仅仅是朱元璋名义上的领导,朱元璋起兵以来从来没有从韩林儿的红巾军得到过任何实质性好处,天下都是朱元璋一拳一脚打下来的,即便是朱元璋所为,也是情理之中。

面对当时的陈友谅和朱元璋,如果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头兵,你希望你的老板是陈友谅还是朱元璋呢?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明史》是怎么评价陈友谅的:“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陈友谅和朱元璋作为元末三大主要起义军首领之二,这两人曾经多次交手,最终在鄱阳湖水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以火攻击败。这两人虽然都是起义军首领,但是军事政治头脑就很有差别。

1.政治头脑

陈友谅城府比不上朱元璋,经常犯政治性错误,一是杀了自己的老上司倪文俊,不过倪文俊企图分裂起义军,杀他还情有可;二是他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立称王,就杀了自己的主子“天完皇帝”徐寿辉,导致很多其他的起义军将领脱离陈友谅,自立门户。



朱元璋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小明王”韩林儿虽然只是一个傀儡,但是朱元璋还是把表面工作做的很到位,在韩林儿被困安丰的时候,朱元璋还冒着很大的风险前去救援,收获了很大的军心和民心。虽然后来韩林儿因为翻船而溺死湖里(很大可能是朱元璋授意干的),但是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基本已经没有了对手。



2.军事才能

陈友谅做事冲动,很少有谋而后动的行为,常常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在跟朱元璋交战中,很多次都是前期占优势,后期因为冲动而失败。朱元璋就比他稳重多了,手底下还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等大将和谋士,做事有条有理。

在最后一战中,陈友谅率领号称60万的大军进攻朱元璋,陈友谅的船比朱元璋的船高大很多,居高临下攻击明军战船,一开始明军损失不少。但是陈友谅想了个自以为妙计的方法,将战船用铁索连起来,增加稳定性,但是他不知道赤壁之战吗?没几天刮起了东北风,明军一把火给陈友谅烧了个一干二净。



所以,陈友谅才会输给朱元璋。


历史伶俜者


自古娇兵必败,陈友谅拥六十万大军,数百楼船顺流而下,中国历史上军力之大非常罕见,陈友谅没有把弱小的朱元璋放在眼里,洪都之战犯了致命错误,战略失策决定失败命运。陈友谅渔败子出身比朱元璋的日子还要惨,陈友谅粗通文墨,在元末乱世中参加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他从基层做起在战火飞扬的战争中成为军中主帅,后来杀死老上级徐寿辉成为红巾军老大。1360年陈友谅称帝建立大汉政权。陈友谅的军队近百万人纪律严明战斗力非常强是当时江南地区最强大的势力地域广阔,有席卷天下的优势。朱元璋地盘小兵力才20万人。朱元璋和陈友谅比简直是要饭花子和龙王比宝。但是朱元璋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他手下大将康茂才原是陈友谅部下,朱元璋让康茂才给陈友谅写信诈降,陈友谅率水陆精兵六十万人,楼船数百艘顺江而下。但是陈友谅集团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在洪都保卫战中让朱文正脱了八十五天为失败敲响了丧钟。这时朱元璋正在全力援助小明王韩林儿抗击东边的张士诚军队,长江沿岸各地兵力空虚,陈友谅哪怕分兵三分之一顺流而下朱元璋璋会府首就擒。打败朱元璋璋统一天下的便会是陈友谅。洪都保卫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朱元璋军队士气,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大战。朱元璋璋船只小灵活,占据上风火烧陈友谅战舰,陈友谅指挥作战时中箭身亡,朱元璋璋的军队一鼓作气打败陈友谅军队,上演了小孩子打败壮汉奇迹。



关东侠客


陈友谅为什么输给了朱元璋?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01 从二人的发家史来看

朱元璋三代贫农,全家人死于饥荒,他出家做了和尚,后来被迫外出化缘,他走遍了湖北安徽江苏各地,与其他乞丐不同的是他每到一处地方,就会研究该地的山川河流,人文风貌,这为他后来的出色军事指挥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他投奔郭子仪,从一个亲兵干起凭借自己的聪慧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一名统帅,还成为了郭子仪的女婿,在起义军中积累了许多威望。再后来他受到郭子仪猜忌便果断选择了离开,招来了儿时的玩伴汤和徐达等人,他们一起攻城陷地,不断的扩充实力。

陈友谅是渔民出身,投靠红巾军的倪文俊,也是靠实力坐到了统帅,本来也有一定威信,到后来他杀掉了对他有恩的倪文俊,并弑主篡位,窃取了天完政权,建立了大汉政权。他的杀戮与卑鄙激起了很多内部人的不满,新生的大汉政权实际上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

比起朱元璋,陈友谅的成功似乎是窃取了起义军胜利的果实。

02 从二人对局势的判断来看

很明显,朱元璋对局势的判断要比陈友谅准确的多。

朱元璋奉行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方针实际上被历史证明是绝对正确的,东汉末年的曹操不就是这么个方针吗?事实上在大乱之世,就是枪打出头鸟,谁先称王谁死的惨,秦末的陈胜吴广,汉末的袁术,隋唐之交的瓦岗李密,儿皇帝石敬唐等等,无不说明这个道理。

然而元末的割据势力却没几人能看的透,无论陈友谅还是张士诚,他们都不具备最后胜利者的格局,迫不及待的称王,招来了元军的讨伐,为了一个嚎头,得不偿失。

03 从二人的综合实力来看

单从军队人数来看的话,陈友谅的军队无疑要多过朱元璋。但朱元璋手下大将如云,譬如明朝第一大将徐达,汤和,常遇春,文臣譬如刘基,李文忠等人。

而对手陈友谅手下固然也不缺乏武将,赵普胜,张定边等人也了不得,可是却没有能与刘伯温实力相当的智团,而且前面已经提到,汉政权内部离心离德,赵普胜还被陈友谅设计杀掉。

双方的部下给人的感觉就是,朱元璋这边像是朋友一起创业,而陈友谅这边则像给老板打工,那个积极性可想而知了。

04 从个人运气来看

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运气很多时候就决定了最后的成败,不服不行。在陈友谅和朱元璋的生死大战中,即鄱阳湖水战,陈方大将张定边带领几只小船杀向朱元璋所在的大船,本来即将得手,但张定边却被人一箭射中,朱元璋也因此躲过一劫。而在几十万人中,偏偏有一只流箭射中陈友谅,这是不是运气太差了呢?主将死后,败局已定,大汉政权也就被朱元璋吞并了。

陈友谅死后,朱元璋的绊脚石又少了一个,他开始由南向北讨伐元政权,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成为一代伟帝,而陈友谅则被更多人遗忘在历史的角落,算是印证了那句成王败寇吧。


当然陈友谅失败的原因还有很多,笔者不可能一一列出,对此你还有哪些观点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观点君


很多人只听说过洪都之战以及鄱阳湖之战,应该没听说过。在这之前陈友谅和朱元璋还有一次交手。

那个时候呢,陈友谅刚刚杀了徐寿辉,成为了红巾军的老大,然后率领军队沿着长江而下,打算就是用这种气势把长江下游的朱元璋给吓一跳。

朱元璋自然也不含糊啊,好不容易拼死拼活拿着d盘,怎么能够让你拿了,这一次,朱元璋正在那里解决安徽地区的问题的时候,听说成流量过来了,立刻命令少量军队留在原地进行牵制。朱元璋率领主力军队直接向西,双方展开激战。但就在这个时候,陈友谅后房失火,无奈之下,陈友谅率军撤并,朱元璋步步紧逼,这一次交手占据优势的陈友谅由于后方失火的原因,只能够抛弃大量的土地。

这一次的惨败让陈友谅记住两件事情第一,朱元璋不好惹,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以后才能够去打朱元璋第二,不能够跳过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可能造成你后院失火的危险。

所以陈友谅惨败回去以后,一方面组织内部的清理,将不听话的,听话的统一声音,一方面加紧了整个战备工作,也就是疯狂的打造战船,打算就是沿着长江一路平推过去,直接打到。朱元璋的老家金陵。

是在进攻的那一刻,陈友谅觉得还是不放心,因此赶紧去叫了张士诚,大家一起前后加攻,我们必须要一起攻打朱元璋。

当然,张士诚一直在那里被朱元璋欺负,听到这个建议,他人高兴的不得了,答应了陈友谅的请求,派出军队配合陈友谅进行作战,所以为什么洪都之战手了那么长时间就是张士诚在当时朱元璋的背后搞鬼。朱元璋只能把主力部队放在更有威胁的张士诚身上。

但是,程有亮是怎么也想不明白,平常一个只会吃喝嫖赌抽的朱元璋的侄子怎么会这么有战斗力,有关于洪都之战的细节,我希望各位自行去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一场防御战,不是看谁气势足,谁信心大,谁不怕死就能够守得下来的,它其中包含着很多的细节,某些人不被逼到绝境,真的很难看的出这个人的能力。陈友谅最大的一个失误就是低估了朱元璋这个侄子的战斗力。

当然也要有人就会说了。陈友谅翻出一支军队去攻打南京,这不就是板上钉钉,手拿把攥的事情吗?为什么陈友谅不怎么做呢?大家想想,程友亮第一次惨败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自己后方失火。对于陈友谅来讲,这一次就是奔着消灭朱元璋这个念头过来的,每一寸土地,他都必须要保证他绝对安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也是他为什么一直否决掉派出一支舰队去袭击朱元璋的南京城,如果这支舰队不能成功,白白折损了兵力,那就跟上次一样。

就这样一直守到朱元璋过来,朱元璋一来陈友谅友面临着被洪都和朱元璋舰队夹击的危险,因此率领舰队退到广阔湖面,跟朱元璋的舰队拉开决战,双方在几个回合的互殴以后,各自都有自己的惊险时刻,当然,朱元璋这边更加是有惊有险,但是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城有量绝对不能够接受自己的军队,一直吃不下对面,所以陈友谅一直在命令自己的舰队不停地对朱元璋的舰队发动进攻,但是之前的洪都之战,再加上鄱阳湖屡战屡不是让陈友谅失去了信心,同时士气也越来越低落,(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当然,最后的绝杀还是来自于陈友谅的死亡,正是由于陈友谅死的比朱元璋早,所以陈友谅的舰队彻底的混乱。

在这种情况之下兵败如山倒,正是由于陈友谅的死,奠定了朱元璋彻底赢得这一场战争的基础。

所以说整个一场战争看起来陈友谅必须要为他集团的失败付主要责任,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看到,陈友谅手底下没有像朱元璋那样人才鼎力,朱元璋的徐达,常遇春等等之流,都是能够统兵在外,独挡一方的大将,如果程友亮手底下有一个乃至两个人这种能文能武的帅才,也不至于陈友谅死了以后军队溃败的这种情况。


漩涡鸣人yy


诚邀,陈友谅还是挺厉害的,要说友谅为什么输给朱元璋,我觉得是战略因素和运气,友谅杀了自己的主子徐寿辉后,自称帝,国号汉,陈友谅很有野心,称帝后立即派人游说张士诚,组成联军合力攻打朱元璋,朱元璋急忙召集文武大臣开紧急军事会议,各位将领们商议首先收复太平用以牵制陈友谅,朱元璋说,不行,陈友谅居长江上游,水军比我们多出十倍,一下子收复太平不太可能,


有人请朱元璋亲自率军迎击,朱元璋说“不行,陈友谅以非主力部队牵制我军,而自己率全军直攻金陵,顺流而下半日可达,我军骑兵步兵,难以紧急返回,百里催战乃兵法所忌,不是良策,于
是派人命胡大海直捣信州牵制陈友谅的后方,同时命人写信哄骗陈友谅,让其速来,友谅果然上当引兵而来,徐达布阵南门外,常遇春设伏兵于石灰山,朱元璋亲自坐镇卢龙山指挥,友谅到时,众军欲开战,朱元璋说“天快下雨了,

赶紧吃饭,下雨时攻击,不一会果然大雨倾盆,士卒奋勇争先,雨停后合力作战,水陆夹击大败友谅。收复太平、安庆、信州,起初朱元璋让人哄骗陈友谅,李善长对此不知何意,朱元璋说“陈张联合,我首尾受敌,只有令其速来,我先打败他,张士诚必将吓破胆,后来张士诚军终究不敢出来,陈友谅回去后,不服输,又调大军围攻洪都,朱元璋亲自统兵救洪都,


在泾江口,南湖嘴埋伏兵,阻断陈友谅归路,陈友谅撤兵洪都,在鄱阳湖准备与朱元璋决战,公元1363年7月朱元璋的二十万部队,与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在鄱阳湖江面相遇,双方共出动战舰两千余艘,展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大水战,朱元璋把他的军队分为十一队抗御陈友谅,徐达出击陈友谅的前锋,陈友谅的一员猛将,突然直接进攻朱元璋的战船,打的战船搁浅沙滩,处境十分危险,幸亏徐达张弓搭箭,

射中陈友谅的这员猛将,援兵又及时赶来,朱元璋才脱离险境,陈友谅出动所有大船,朱元璋的船小,将士们都有点怕,朱元璋亲自指挥,将士仍然畏缩不前,元璋大怒,当众斩十余人,这时才人人拼死,到了午后,突然刮起东北风,元璋命敢死队驾七艘战船装满火药,火攻陈友谅战船,风烈火猛,

陈军大败,两军相持了几天,陈友谅的将军有几个投降了朱元璋,友谅十分愤怒,下令把俘虏全部杀死,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善待俘虏,释放遣还,并祭奠他们阵亡的亲戚和将领,陈友谅粮尽,突围南湖嘴被阻,转入湖口,朱元璋进行阻击,顺流搏战,到达泾江,泾江守军再拦击,友谅乱箭身亡,鄱阳湖水战,朱元璋精神压力巨大,胜利后睡了两天两夜,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脑子里的弦崩久了,一旦放松真能睡几天,回到应天,朱元璋对刘基说“我不应该有安丰之行,假如陈友谅那时乘虚直捣应天,

当皇帝的应该是他了,但他却把自己的军队困在南昌,除了坐等灭亡还能等什么?陈友谅灭亡了,天下就不难平定了。在朱元璋眼里他认为能跟他争天下的只有陈友谅,张士诚他压根没放在眼里。


老张头讲故事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杀徐寿辉,匆忙称帝,不得人心。二是军事上指挥失当。

1356年3月,朱元璋率部占领南京,初步建立了政权。这时,他面临两大强敌,一是东面的张士诚,一是西面的陈友谅。陈友谅最强大。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决定先对付陈友谅。

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部下,待自己实力壮大以后,他便杀了徐寿辉,改国号为汉,自己做了皇帝。做皇帝以后,他生活腐朽,把成群的女子弄到宫中,供他享乐。他的倒行逆施引起很多人不满,纷纷投向朱元璋。

1363年3月,陈友谅乘朱元璋率领大军到安丰救小明王之机,亲自率领60万大军沿长江而下,企图一举攻占南京,消灭朱元璋政权。

陈友谅的大军首先包围了洪都(南昌)。洪都守将是朱文正。他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坚守不出。陈友谅围攻85天(85天啊!),未能攻克。

七月,朱元璋亲帅20万水军,来到鄱阳湖。陈友谅闻讯,撇下洪都,来战朱元璋。

当时两军差别很大。陈友谅有将士60万,战船数百艘,大多是几丈高的巨舰。朱元璋只有20万兵力,战船都很小。

开始交战,陈友谅的士兵居高临下,朱元璋士兵仰着头和对方交兵,甚不得力,损失很大。根据此情况,朱元璋采纳将士意见,决定火攻。由大将常遇春和俞通海找来一批渔船,装上芦苇火药,借着东北风,点起火来,冲向陈友谅的大战船。顿时浓烟滾滚,火光冲天。陈友谅的士兵不是被火烧死,就是跳水淹死,十分狼狈,损失惨重,全军大乱。

陈友谅见状,慌忙向湖口突围,却被朱元璋事先埋伏在那里的大军团团包围。陈友谅在混战中被流箭射死。

居于上游的六十万,竞败于居于下游的二十万。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嘲笑着陈友谅之流的昏庸无能之辈!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