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画事君说

浅 显 有 趣 的 深 度 艺 术 美 学 干 货


前几天吐槽大会,瑜老板王佩瑜来上节目,为的是推广京剧。但是遭到了李诞的吐槽。

“王佩瑜瑜老板推广了这么久的京剧,大家提起京剧还是只能想起一个梅兰芳,并且在想起梅兰芳时,浮现的都是张国荣的脸,想着想着,悲从中来,然后就忘了自己最开始在想什么。”

真是笑死我了,可是说的真的都是实情。如果说没有梅兰芳,那今天想起京剧,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跟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赵珩先生吃过一次饭,他的曾祖父赵尔丰是清末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曾伯祖是民国时的清史馆馆长,领修过《清史稿》,赵家和梅家是世交,赵先生小时候,常见梅兰芳先生来家里。那次吃饭,我问赵先生,对梅先生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

他说是梅先生有一次在他家里,并腿稍微歪一点儿坐在椅子上,对父辈祖辈的朋友们说,咱们这些老朋友啊,现在就别去戏园子里看我了,留点好念想吧。言下之意,梅先生觉得自己现在年纪大了,扮相和唱功都不如年轻时候了。

赵先生说,印象最深的,是梅先生的谦虚和教养。而那些好念想,不仅留在了朋友的脑海中,也留在了镜头里,让我们今天的人能够看到。

恰好,11月就要预展的银座拍卖,推出了一个“声闻振雅——梅兰芳曁师友故物”专场,我们从这些老照片、故物中,可以看到,那个芳华年代,梅兰芳的给大家留下的好念想。


中正平和,梅派艺术的范本之美

1990年,为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燕山出版社要出一个很大的图册。出版社收到的是很散的稿子。当时对谁应该占多大比重,大家争执不下,凭着自己对戏曲的熟悉和了解,赵珩拍板决定,梅兰芳占8页,程砚秋占6页,荀慧生和尚小云各占5页。后来,大家对此心服口服,没有人对此有异议。

四大名旦,梅先生毫无疑问,居于首位。

京剧大师王瑶卿先生曾这样评价四大名旦:梅兰芳的样儿,程砚秋的唱儿,尚小云的棒,荀慧生的浪。

梅先生在京剧舞台上的“样儿”,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

唱腔上的醇厚甜润之美,身段上的优雅曼妙之美,感情上的细腻含蓄之美,气度上的平静从容之美,而这些美的根本精髓,就是梅兰芳先生的性格所致,儒家所讲的“中正平和”。

梅先生做事从不走极端,很少大声说话,也从不乱发脾气。

有一次演《贵妃醉酒》,管道具的师傅把画了牡丹花的金扇子给落下了,当时急得直冒汗。梅先生说别着急,一看旁边有人用一把带金字的黑扇子,他就拿过来用了。结果那天到场的观众纷纷在台下议论,说梅兰芳换扇子了,这场可来值了!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Lot 021梅兰芳 《贵妃醉酒》戏装照银盐纸基 三张尺寸不一RMB: 无底价


还有一次演《游园惊梦》,原本应该饰演小春香的梅葆玖先生一着急把杜丽娘的身段做了出来,当时也是吓得汗都出来了!梅兰芳先生一看,赶快把小春香的身段做了下去,急中生智救了场。当晚回家也只是语气平静地提醒梅葆玖先生下次注意,并没有发脾气责怪。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Lot 019梅兰芳《游园惊梦》戏装照银盐纸基 一张出版:《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述许姬传记,平民出版社,1952年。插图出版“转过这芍药栏前”—惊梦。说明:《 游 园 惊 梦 》 梅 兰 芳 饰 杜 丽 娘 , 俞 振 飞 饰 柳梦梅。10×13 cm 4 7/8×5 1/8 inRMB: 无底价


因此,梅兰芳在京剧表演上,不做过多夸张处理,也不走偏门窄巷,自然优美,以少概多,就像谦谦君子之为人,筋骨在内,外圆内方。

有人说梅派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为梅先生不主张强调突出某一部分的特点。他的美不是特征美,是一种范本之美。

然而这就像写书法,越是没有特点的字体,越难写好,越难写出自己的味道,需要极其深厚的功力和悟性才可以,这一点上,梅兰芳的京剧,和赵孟頫的书法,异曲同工。

移步不换形,改革京剧,旦角戏从此变得非一般的好看

高山流水遇知音


在梅兰芳大师改良之前,京剧是这种赶脚: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Lot 041《琴挑》 陈德霖与王楞仙合影照蛋白照片 一张出版:《陈德霖评传》扉页插图,陈志明编著内部资料,1993年。说明:《琴挑》陈德霖(左)饰陈妙常,王楞仙(右)饰潘必正。26.5×21 cm 10 3/8×8 1/4 inRMB: 无底价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Lot 042晚清 戏曲《翠屏山》等剧中人物合影照蛋白照片 一张10.5×15 cm 4 1/8×5 7/8 inRMB: 无底价


那时候的青衣演员过于强调女性角色的庄重内敛,在台上没有多少动作,有人管这种表演方式叫“抱着肚子傻唱”,而那时候的观众大多也是来“听”戏的,戏迷们会摇头晃脑地闭着眼睛听,听到好处就睁开眼睛叫好儿。

传统戏曲中存在的问题,被一位独具慧眼的人发现了,他叫齐如山。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照片中这个人,是电影《梅兰芳》中,孙红雷扮演的邱如白,这个人物原型就是齐如山。

就像提到齐白石不得不提陈师曾一样,提到梅兰芳就不得不提齐如山。梅兰芳得遇齐如山,恰如高山流水遇知音。齐如山凭借他渊博的学识、欧洲留学的眼界和当代戏剧家的独特视角,为梅兰芳编创了许多新戏,包括时装戏、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可以说没有齐如山的鼎力相助,就不会有梅兰芳的京剧改革和梅兰芳美学体系的形成。

载歌载舞,旦角戏从此好听更好看


梅兰芳先生京剧改革的宗旨是移步而不换形

移步说的是不同流派、不同行当、不同剧种的融会贯通,是外在形式的改革创新。

不换形说的是唱念做打的严格规范不能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文化精神不能丢。换句话说,无论怎么改,京剧还得是京剧。

比如《霸王别姬》中,虞姬身披斗篷,腰佩宝剑的半戎装打扮,与霸王扎靠的威武扮相相得益彰。梅先生特地加入了虞姬舞剑。

为充分表现剑舞,梅先生专门从师学习太极剑,将太极剑的形化入戏舞之中,双手舞剑,载歌载舞,把这出戏改编得观赏性很强。虞姬对霸王的柔情似水与拔剑自刎的忠贞刚烈,透过青衣的沉静端庄与刀马旦的武打工架,完美地融于一身。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Lot 004梅兰芳《霸王别姬》戏装照银盐纸基 八张尺寸不一说明:梅兰芳饰虞姬的如意冠是参考绘画《列女传》虞姬的小冕旒。RMB: 无底价


梅先生创造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正工青衣的行当,叫做花衫。

再比如在《天女散花》中,为表现天女凌空飞舞的飘逸效果,梅先生认为传统的水袖已经不能满足表演需求了,因此在“云路”和“散花”中取消水袖,改用风带,直接用手来舞动两条长绸,像体操运动员那样。

但是梅先生的风带,为了美观,又不像体操运动员那样有个小棍子,所以要舞的漂亮,必须苦练手腕功夫。为此,梅先生特意加入了“三倒手”、“鹞子翻身”、“跨虎”等武戏中的身段,使风带随着身体上下旋转,翻花齐舞。

梅先生曾说:“我在演这出戏使用的技巧与劲头,和演一出武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Lot 020梅兰芳各式戏装扮相照一组银盐纸基 八张说明:_x0007_该组照片曲目有:《天女散花》、《金雀记》、《游龙戏凤》、《春香闹学》。7×4 cm×8 2 3/4×1 5/8 in×8RMB: 无底价


人物造型突破传统,摇身一变唯美小清新


梅先生还对服装和发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革。

还请看上面这组《天女散花》剧照,天女身穿仙女衣,舞动着两条长长的五彩带,是不是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呢?

再来看下面这组《洛神》: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洛神》中神女身着白色绣裙,肩披蝉翼五彩薄纱,在左肩打一个彩球结,里面另有一袭白色轻纱横覆胸前,系绕腰间,飘曳于地。

这种飘飘欲仙的装扮是不是很符合《洛神赋》中对神女的描绘:“披罗衣之璀璨兮,珥瑶碧衣花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难怪泰戈尔在看了梅先生的《洛神》之后,写下一首如此优美的诗赠送给他: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 语言的面纱 遮盖着你的容颜, 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 缥缈的云霞 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梅兰芳还改革了京剧的发式。

传统的旦角发式,除老旦、丑旦以外,基本上只有两种,一是青衣梳的“大头”,二是花旦梳的“抓髻”。比如这个就是传统青衣梳的“大头”: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Lot 020 局部图3.《金雀记》梅兰芳饰觅花·庵会中的井文鸾。图4.《游龙戏凤》梅兰芳饰演李凤姐。


造型单一、厚重古板的发式,显然无法表现各类女性角色的千姿百态,于是梅先生以古代仕女画为灵感,又结合了人物所处的时代和身份,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式——“古装头”,包括“吕字髻”、“品字髻”、“海棠髻”等各种造型。

还是以《天女散花》为例,天女的发式为“海棠髻”,在平滑的珠翠头面中间,装饰着一个粉红色绒球,表现出了天女的妩媚。是不是新颖又时尚,唯美又清新?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Lot 020 局部图5.《天女散花》梅兰芳饰天女。图6.《天女散花》梅兰芳饰天女。


发式革新后,头饰也随之有了变化。传统的的女性头饰,饰品多而浓艳,有时甚至看不到头发。而“古装头”的头饰数量大大减少,使用头饰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突出髻形的美观。

说到头饰,本次专场有一套点翠头面,非常吸引眼球!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Lot 028点翠头面材质 K金款识:丙、庆和、兴、泰、足赤。说明:1.藏家1983年得自许姬传先生本人。2.一套六件。点翠镶嵌有:碧玺、珍珠、玛瑙、红蓝宝石等。3.许姬传(1900-1990)为“梅党”主要骨干,梅兰芳剧团秘书,戏曲评论家。尺寸不一RMB: 无底价


这套造型精美的点翠,由真正翠鸟羽毛制成,鲜活灵动,永不褪色。翠鸟的羽毛随光线强弱和观看角度不同,层次分明,富于变化,尤其在烛光下,能折射和晕散出一种朦胧的珠宝光。旁边配以朵朵梅花,其间镶嵌有:碧玺、珍珠、玛瑙、红蓝宝石等。

因此,点翠在古代是非常贵重的饰品。看过《甄嬛传》和《延禧攻略》的亲,对点翠首饰一定不会陌生。娘娘们头上bling bling的蓝色饰品正是点翠!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放下张国荣,记住梅兰芳|画事


点翠虽美,但是必须活生生从翠鸟身上拔下羽毛,实在残忍!据说一头点翠头面,需要几十只到几百只翠鸟翅膀下面的那一点点羽毛,光是想一想,心就在滴血……

所以,为了保护可爱的小动物,这门技艺现在已经基本失传了,戏曲舞台的点翠头面都用“点绸”替代了。而最精美的点翠发饰,恐怕也只能去博物馆里观赏了。

或者,您可以来银座拍卖的预展现场。这套点翠头面是藏家于1983年得自许姬传先生本人,许姬传先生作为梅兰芳先生的秘书,一生都与梅家亲如一家。

梅花,暗合了梅兰芳的梅字,不由使人联想到这套头面极有可能是当年梅兰芳先生演出时佩戴过的!

每一支点翠簪背后都铸有“庆和”款识,据说铸有“杨庆和”印记的金银器物无不足金实两!

未完待续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评论区留言,和画事君聊天儿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