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臺電商到社交電商的變與不變

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最近不少縣域領導與農村電商的從業者,都在問我同一個問題:社交電商的發展勢頭現在這麼猛,淘寶(天貓)京東是不是要“玩完”了?這顯然是一個“外行”話題,但事實上,“內行”們的內心也在嘀咕:以拼多多、雲集、環球捕手等為代表的社交化電商,當下的確風光無限,電商江湖正處於劇變前夜,但誰也不敢妄言“明天”會怎樣。

從平臺電商到社交電商的變與不變

其實,同迅猛發展的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與量子科技等相比,電商作為互聯網技術在商業領域的滲透與應用,的確算得上是“傳統”行業了。在互聯網+時代,任何一個傳統行業都不可避免存在著“轉型升級”的問題,對於電商來說,從平臺電商到社交電商的“熱點”轉換,我覺得就是一種“轉型升級”現象。在一批社交電商獨角獸崛起的同時,平臺電商其實也自覺自願地尋求轉型升級的方式與途徑,在技術的範疇看來,誰說“同登彼岸”就是不可能的呢?

我們當然看到了社交電商崛起前後電商行業發生的一系列變化——

商業推廣手段變了。平臺電商集聚了海量商品,那麼品牌與商家依靠的只能是“搜索”,而搜索本身也自然而然而為平臺最為重要的贏利手段,隨之而來的,是流量成本的越來越高。到了社交電商,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工具包括微博、微信、直播、短視頻等,成為引流的新方式,網紅、意見領袖和達人們都可以藉助自己寵大的粉絲群體實現商業領域的價值變現。

吸引和維護客戶的維度變了。

在平臺電商時代,“品牌+價格+服務”是決定網銷表現力的主要方面,但現在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拼多多以低價切入,輔以“砍價”、“搶寶”、“拼團”等靈活的營銷手段,三年時間超越了平臺電商十年的努力,在“五環外”擁有大量的基石消費者。顯然,社交電商的異軍突起,靠的是“口碑分享+社交裂變”的方式,其本質是內容的傳播與價值的認同。

盈利方式有了根本變化。商家在平臺電商上賣貨,本質上還是很傳統的商業盈利模式:產品上架+推廣展示+銷售達成+售後,銷售總額=進店人數*成交率*成交均價。但社交電商時代,以個人社交圈的人脈進行商品中交易和提供服務,平臺負責選品、品控、物流、倉儲和售後,個體自然人成為渠道載體,人人皆可開店,人人都是老闆,零售去中心化,實現了商業的最高效率。

可以看到,在電商世界裡,鉅變已經產生,劇變還在繼續。只是,我們要多問一句,哪還有什麼東西是沒有變化的?

從平臺電商到社交電商的變與不變

貝索斯說,“我非常頻繁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在未來10年裡將會發生什麼變化?’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我幾乎從來沒有被問過相反的問題:‘在未來十年中什麼不會發生變化?’第二個問題實際上是更加重要的,因為你可以圍繞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變化的東西建立經營戰略……在零售行業中,我們知道客戶希望低價,而且從現在開始十年裡都將如此。他們希望快速交貨;他們希望有更多選擇。”

對亞馬遜客戶來說,貝索斯預計將永遠不變的是,他們總是希望更低的價格和快捷的送貨服務。因此,亞馬遜在過去的11年中,花費了數十億美元,在美國和世界各地建設倉儲和物流中心,有時甚至為此放棄暫時利潤。為了實現更低的價格,Uber投入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以改善其應用程序的後端路由算法,並打造一個可以完成需求預測、擁塞預測、供給匹配、供應定位、智能分派和動態定價等任務的智能系統。

從平臺電商到社交電商的變與不變

唯有永遠不變的,才是我們真正要關注的。那麼,從平臺電商到社交電商,究竟哪些沒有變化?在互聯網技術與模式快速迭代的時代,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商品品質、用戶服務、供應鏈管理、消費體驗等其實沒有變化,而這些作為商業本質才是核心競爭力所在。三年河東,三年河西,誰是最後的王者?我們不知道,但只有把握了商業本質,才能笑到最後。從早期的淘寶到今天的拼多多,人們在享受互聯網便利與實惠的同時,無不對所謂的山寨、白牌和假冒偽劣現象嗤之以鼻。拼多多以低價崛起,但隨著消費者意識的覺醒,一味的低價或許有一天也會成為其“衰敗”的源由。即便如傳統的廉價航空,如果服務品質有問題,安全沒有保障,一定不會有市場的。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數據資源的充分開發,我們或許正越來越接近於“商業本質”的時代。我們不能滿足於追逐那些瞬息萬變,而是要深思那些亙久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