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可爱365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王史论”

朱元璋,我觉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皇帝,比刘邦还要传奇,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人都说刘邦和朱元璋具有相同的起点,都是从社会底层逆袭上来的,但是,我认为刘邦当时要比朱元璋好太多,因为当时的刘邦好歹当着一个亭长,虽说是一个很小的微不足道的职业,但也属于国家编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属于公务员一类的。而且,当时吕老太爷也把自己的女儿吕雉嫁给了刘邦,生活还是挺好的,在当时也是属于小康一类的!反观朱元璋,一生穷困潦倒,他从小便开始给地主放牛的生活,在元朝的暴政下,老百姓苦不堪言,朱家也不例外,几个兄弟姐妹死的死,走的走。1343年,“屋漏偏逢连夜雨”,濠州发生旱灾,第二年,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许多老百姓在这场天灾中有的饿死,有的病死,朱元璋的父母亲也不例外,在灾难发生的半个月里,先是他的父亲和大哥被饿死,后来母亲也饿死了。


至此为止,与朱元璋相依为命的只有他二哥了,朱家当时穷到什么地步呢?就是他父母死后,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没有,甚至都没有安葬父母的地方,没办法,朱元璋只能去求当时放牛时的老东家——刘德,希望他能够给一点安葬父母的钱,但是,刘德非但没给钱,还对朱元璋恶语相加,并将他赶了出来。后来,幸好遇到另一个人,刘继祖,看见朱元璋可怜,动了恻隐之心,给了点钱,又给朱元璋一块地,让他安葬父母,就这样,朱元璋的父母才有了一块容身之地。后来,朱元璋为了活命,出家当了和尚,过了几年,又去参了军,经过15年的戎马生涯,与1368年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朝,后世称“洪武大帝”,那么,他当上皇帝之后,是怎样对待他当年的“老东家”刘德呢?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话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久,回乡祭祖,一方面是为了报答刘继祖当年的恩情;另一方面,就是地主刘德,身为皇帝的朱元璋怎么能咽的下这口气。于是,他回去之后,先是来当刘继祖家,但是,当时刘继祖已经去世,于是朱元璋就追封刘继祖为“义惠候”,并将他的后代全部封了官职,世袭罔替。报答完刘继祖的恩情,那么接下来就得处置刘德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的过程。

果然,当刘德看到当年给他放牛的朱元璋已经贵为一国之君时,吓的躲在人群中不敢出来。后来,当他爬到朱元璋跟前时,看着这位曾经的放牛娃,原以为自己死定了。可是,出乎他的意料的是,朱元璋慢慢将他扶了起来,并且意味深长对他说了一番话“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就是,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后来,朱元璋赠给刘德30顷良田,并免除了他十年的徭役和赋税,也幸亏刘德命好,遇到像朱元璋这样不计前嫌的君主,要是遇到别的皇帝,恐怕他有十条命也不够杀,就像当年秦始皇屠戮赵国那样。



毛主席在评价朱元璋时说“自古明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唯朱元璋耳”!可见朱元璋的伟大。

好了,亲爱的读者们,以上就是地主刘德最后的结局,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小王史论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家庭属于贫困中的极品——赤贫,家中的老鼠都被饿的含着热泪离开了。

父母没文化给他起个像样的名字,只好用数字代替称呼,朱元璋最初叫朱重八,他家祖辈传流都是以数字为名,比如他父亲叫朱五四,他叔叔叫朱五六,他哥哥叫朱三四……

朱元璋8岁时,为了活命去了地主刘德家放牛,当时他的小伙伴徐达和汤和也在刘德家放牛。

地主刘德为富不仁,每次放牛回去都要看看牛的肚子鼓不鼓,不鼓说明没吃饱,哥仨免不了一顿毒打,最后还不让吃饭。



▲地主刘德

哥仨气得没办法,有一天,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制裁刘德的办法。在放牛时他对徐达和汤和说:“刘德太可恶了,这回咱们把他的小牛犊烤着吃了”。

徐达和汤和听了急忙摇摇头说,“刘德每天回去清点,少了牛还不打死咱们?”

朱元璋附在二人耳边一阵嘀咕,徐达和汤和听了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就你小子坏,亏你想的出来,哈哈……

第二天,三人早早赶着牛上山了,随后把小牛杀了烤着吃了,最后把现场清理干净,唯独剩下一条牛尾巴。

原来朱元璋想出的妙计是把牛尾巴放在山石缝里,露出一点点,让徐达和汤和装作用力往外拉,然后他急忙跑回刘德家,装作火急火燎的让刘德赶紧上山。



▲小时候朱元璋

“小牛犊掉山涧了,幸亏被拉住了尾巴,我们力气小快拉不住了,德叔快点去吧”朱元璋此时嘴上像抹了蜜,一口一个“德叔”叫着。

随后刘德随朱元璋跑到了出事地点。刘德赶到后,徐达和汤和拉出那条牛尾巴,泄气的说,你们来晚了一步,拉断了牛尾巴了,小牛犊掉到了万丈深渊了。刘德望着黑咕隆咚的山涧,心疼的直落泪……

朱元璋哥仨完美的骗过了刘德,这件事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于35年后,因此事改变了地主刘德的命运。


▲放牛娃朱元璋

刘德35年后被朱元璋厚赏!

(话接前言)转眼间,朱元璋为刘德家放牛7年多了,公元1343年,安徽凤阳发生了一场瘟疫,朱元璋的父母染病去世。

朱元璋和哥哥身无分文,于是跪求刘德看在父母一辈子为他打工的面上,给块墓地好把父母安葬。但是刘德无情拒绝了,并骂骂咧咧把兄弟二人赶了出去。

就在朱元璋兄弟万般无奈下,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给了朱元璋一块墓地,朱元璋的父母得以入土为安,这一年朱元璋16岁。

父母都死了,朱元璋身无牵挂,他发誓不再为刘德家放牛,于是踏上了四处漂泊之旅。



▲乞丐朱元璋

朱元璋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苦难的经历造就了朱元璋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内心强大心怀天下,朱元璋要砸烂旧时代,开创新未来。

经过25年的血雨腥风拼杀,朱元璋在40岁时终于推翻了暴元,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实现了他的帝王梦,荣华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公元1370年5月,朱元璋御驾回老家凤阳祭祖,顺便看看自己的恩人刘继祖。

等回乡后才知道刘继祖已经作古,追封恩人名号,赏赐他儿子100顷田地,并授其子孙后代世世为官。

当时朱元璋回乡吓坏了地主刘德,刘德屁滚尿流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罪,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痛哭流涕。



▲朱元璋的恩人刘继祖

朱元璋走上前很大度的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最后朱元璋没有为难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刘德最后的结果。

结语: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朱元璋不报复刘德就不错了。为何还要以德报怨赏赐无数呢?讲真他赏赐恩人刘继祖无可厚非,对刘德这样做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从头想想就明白了,当初不是刘德给他碗饭吃兴许他早饿死了。别说刘德剥削朱元璋,朱元璋放牛是有报酬的,况且他还偷吃了刘德家的一头小牛犊。



▲明太祖朱元璋

到后来朱元璋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眼界宽了。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当了皇帝就与以往不同了。比如到后来朱元璋禁止吃牛肉,明朝是禁止吃牛肉的,因为当时牛是生产工具,牛皮是用来制作铠甲的原料。

朱元璋不会对之前的事斤斤计较。讲真他杀刘德举手之劳。朱元璋心想,刘德不欠我家的墓地,刘德给墓地是情分,不给墓地是本分,谁家土地是大风刮来的,都是用血汗换来的。马云钱再多凭什么给你钱呢?想想这些你就能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做了。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还乡,并没有处死当时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小时候是个给地主放牛的放牛娃,当时他在的那家地主叫刘德,刘德和平时大家所想的地主一样,富的流油,还抠抠嗖嗖的,平时舍不得给朱元璋还有下人们吃饭,所以朱元璋经常饥肠辘辘。

朱元璋小时候其实就很有大无畏精神,因为太饿了,做梦都想吃牛肉,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放牛的时候联合其他小伙伴把地主家牛给吃了,后来地主知道后,把他痛打一顿,还报官捉拿他,朱元璋走投无路,去寺庙当了和尚,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成为了明朝开国之君,不得不说,朱元璋草根出身,成为九五之尊,让人不得不钦佩。


估计在当上皇帝以后的朱元璋心里,童年的阴影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可能特别对虐待殴打他的地主刘德最难以忘怀,当了皇帝后的朱元璋来了次衣锦还乡,却没有杀了刘德。

刘德是万万没想到以前的放牛娃竟然当了皇帝的,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带了一些官员来到了安徽凤阳的村子里,乡亲们看到朱元璋回来都感动涕零,夹道欢迎。

可是刘德就彻底怂了,当时他已经是个老人了,他怕啊,自己把自己锁在自家屋子里,生怕朱元璋会对他清算,朱元璋让手下把刘德带了出来,当时刘德想的是这下死定了,到了朱元璋面前一个劲的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自己错了以及求皇帝饶他一次小命之类的话。

朱元璋并没有杀刘德,还给了他三十亩良田,刘德感情涕零,朱元璋不杀他是因为刚登基要恩泽天下,作为皇帝应该大度宽宏、以德报怨,没必要和一个小百姓过不去,这样还能图个好名声。

可见朱元璋还是有广阔胸襟的,毕竟刘德当时苛待小时候的朱元璋也是正常的,谁能想到当时连饭都吃不上的放牛娃,日后能成为九五之尊的大明开国皇帝呢?


小聪历史客栈


朱元璋是中国人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位皇帝,后世根据他的人生经历,编出了许多趣味性很强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很曲折精彩,情节引人入胜,当然有许多都是捕风捉影,也有一些是故意贬损朱元璋杜撰而来。

朱元璋放牛是他幼时的一段生活,因为家穷,他又做不了苦力,只要去放牛,多少还能贴补一些家用。元末统治腐朽黑暗,又赶上年年闹天灾,老百姓只能四处逃荒。因此赶上了时代大背景,朱元璋的家穷、不是一般的穷,甚至生了孩子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心思去起,而是按顺序往下排,所以朱元璋就排到了朱重八。


朱元璋是一个做事很有心的人,投军以后就给自己起了一个“朱兴宗”的名字。大概是由于祖上太穷了吧,所以名字的寓意带有明显光宗耀祖的意思。后来义父郭子兴去世,朱元璋就挑起了大梁,成为了红巾军的领导者。再后来另一股反元力量的领导人刘福通也战死了,于是朱元璋又把这股力量收编,自己的实力不断的壮大。此时,朱兴宗有了很明显的目标,那就是夺取天下,所以他又将自己的命字改为了朱元璋、字国瑞。璋是一玉器,琢而成大器,继而朱元朝。最终,朱元璋灭张士诚、陈友谅,将残元赶往漠北,建立大明王朝。

那么,朱元璋幼时给地主放牛,当上皇帝怎么对待当年的地主刘德呢?

刘德就是个大恶人,为富不仁、尖酸刻薄,朱元璋没少挨他的打骂。一次朱元璋与几个小伙伴一边放牛,还一起玩耍,午后饥饿难耐,朱元璋就把地主刘德的小牛给烤着吃了。结果可想而知,朱元璋差点被地主打死,好在骨头硬才从鬼门关爬了回来。


穷人的日子过得戚荒,常常还祸不单行。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瘟疫,父亲、母亲、哥哥相继病死。当时的土地都被地主占着,朱元璋家里穷的叮当响,一无钱买棺材、二无地埋葬,但总不能将家人的遗体丢弃不管吧。于是朱元璋找到了他的东家地主刘德,求刘德赐地一块,安葬家人,并许诺为长大做地主家的长工,尝还债务。

地主刘德丝毫没有怜悯之心,不但对朱元璋破口大骂,还叫人一顿棍棒将朱元璋赶了出来。这时朱元璋正好遇到了邻居刘继祖,刘继祖是个大善人,见朱元璋实在可怜,就给了他一些银两和旧衣服。这样一来,朱元璋才将家人尸体用旧衣服包裹起来,买了一块地草草下葬。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回乡祭祖,顺便答谢邻居刘继祖的恩情,但大善人早以去世多年。于是朱元璋又想起了当年的地主刘德,也想召来见一见。刘德虽健在,但早就不见了踪迹,原来他知道朱元璋回来就吓得躲了起来,如同当年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恶露一样,恨不得钻了耗子洞。


朱元璋下令,如果刘德不出来就灭其全族,没办法刘德才一步一磕头,两条腿跪着爬到了朱元璋的面前,面如死灰,头也不敢抬。朱元璋见了刘德的狼狈不堪的样子,哈哈大笑,刘德被笑蒙了,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是哆哆嗦嗦,拼命跪地求饶。朱元璋本想杀了刘德,但转念一想自己贵为天子,不能有那么狭隘的心胸,刘德虽死不足惜,但是有太辱自己的名声。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年地主刘德真的借给他钱买地,自己很可能就成了他的奴仆,还去哪里打天下,当皇帝。帝王嘛!表面文章必需做足了,毕竟天下百姓都两眼盯着呢。于是朱元璋对刘德说了一番大义凛然的话,不但没有杀他,还赐了一些田产,免了税赋,让刘德下辈都要对自己感恩戴德。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

其出身贫苦人家,家无立锥之地,亲人在大饥荒中接二连三地死去,他当过和尚,做过叫花子,风霜江湖,历经战阵,终于完成了神奇的人生逆袭,华丽转身,成为了华夏大一统皇帝,创大明三百年基业,壮哉!

想想看,从叫花子蜕变为皇帝,这中间又饱含了多少悲欢与唏嘘。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朱元璋钦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陵,朱元璋考虑到自古以来皇陵碑都是腐儒代笔的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于是亲自捉刀,作《御制皇陵碑》,备述创业之艰辛、江山来之之不易。

碑文从悲惨的童年写起:父亲务农,起早贪黑,却朝夕徬徨,食不果腹。俄尔天灾流行,亲人罹殃。父亲六十有四而终,母亲五十有九而亡,长兄又死,合家守丧……

接着便是对地主刘德的血泪控诉:“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字里行间,看得出朱元璋对刘德是非常怨恨的——地主刘德理都不理我们,呼喝斥骂,嚣张凶恶。我的父母大哥给他种了一辈子地,死了,他也不肯施舍一块荒地给我们来埋葬,邻居们都为我们忧伤惆怅。

不过,紧接着,朱元璋又提到:“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即刘德虽然狠毒无人性,但他的兄长却非常慷慨,义赠薄地,让死人入土为安。

刘德的兄弟叫刘继祖。

刘继祖的儿子年龄和朱元璋差不多,是朱元璋非常要好的小伙伴。

这位小伙伴看到了朱家的窘境,回跟父亲诉说,于是就有了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善举。

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新造的皇陵,就是在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原址上造成。

不用说,朱元璋对刘继祖一家是非常感恩的。

而早在龙凤十二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平定淮东,便有过一次返乡省墓之举。

该年四月初九日,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夺回了濠州。

说来也巧,当天,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忌日,而距他父亲的忌日刚过三天,且距他母亲的忌日尚有十三天。

于是,朱元璋便有了返乡省墓之念,并于四月十三日动身。

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回到了阔别了十二载的家乡。

这时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见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儿时玩伴。

朱元璋感慨良多,一面让人增大加固父母的坟墓,一面让刘继祖的儿子“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赐朱户,免其赋役。

朱元璋还赐刘继祖儿子名“英”,许诺他日必“报夙昔相念之德”。

朱元璋宴请家乡父亲,流泪说:“吾与诸父老不相见久矣。今还故乡,念父老乡人罹兵难以来,未遂生息,吾甚悯焉。”

和父老话别时,朱元璋信誓旦旦地说:“乡县租赋,当令有司勿征。二三年间,当复来见。”

在这种背景下,他当然没有报复、或问罪当年狠毒的刘德。

而当两年后,大明开国,朱元璋已经贵为天子,就更加不会为过去这一小过节问罪刘德了。

重回家乡,他对已经吓得面如死灰的刘德意味深长地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对于大恩人刘继祖,朱元璋敕授他的儿子刘英为从仕郎,署令卫护皇陵,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追赠刘继祖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并亲笔题写诰书。

《追赠刘继祖诰》有提到“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之句,《追赠义惠侯夫人娄氏诰》则说:“非独夫之仁惠外施,实由内助之功。”

朱元璋还亲自祭拜了刘继祖夫妻,写《祭义惠侯刘继祖及妻夫人娄氏文》念念不忘刘氏夫妇“惠朕葬地,遂得安于阴宅”之德。


覃仕勇说史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放牛,受尽剥削之苦,连亲人死后没钱埋葬,地主也是不管不顾,逼得朱元璋走投无路,出家当了和尚。

后来朱元璋跟着起义军反抗元朝成功,他衣锦还乡的时候遇到了孩时的东家地主刘德,但此时的他对刘德完全没有了小时候的仇恨,反而赏了刘德30顷的良田,并免了刘德10年的赋税。

朱元璋这一举动让人难以理解,他是穷苦孩子出身,对于地主土豪的压榨应该深恶痛绝,为何不打击,反而要奖励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就是阶级问题。

封建时代的阶级矛盾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

我们所熟知的地主有半夜鸡叫的周扒皮,为富不仁的黄世仁。这两位虽然是戏剧小说中的人物,但一提到这两人,老百姓都是深恶痛绝。

在解放初期,《白毛女》的戏剧很流行,有一次剧团去部队演出,由于当时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非常专业,把地主的丑恶嘴脸都展现在舞台上。结果台下的战士们看得咬牙切齿,有一名战士举起枪就准备要向台上的“黄世仁”射击,幸好被班长及时制止。从那以后,部队看《白毛女》的戏一律不准带枪。

老百姓对地主只有恨,年幼的朱元璋也如此,只是后来这种恨消失了。

当朱元璋功成名就后,他回到了故乡,看到了地主刘德,但他的恨已经不在。因为他知道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并不在于他和刘德之间,而是整个社会的原因。作为封建社会的帝王,朱元璋还是要继续维持这样的制度,因此他没有处罚刘德,反而给他奖赏。

刘德非常幸运地得到了30顷良田,虽然古代的计量单位不一样,但换算过来也有2万多平方米了。如此荒唐的赏赐可以看出,地主的坏主要还是来源于万恶的封建制度。


水煮汗青


这要说明一个重要信息,刘德还有个兄长叫刘继祖。他们兄弟两个人给明太祖的人生做出了极大的影响。

据说,明太祖少年时代曾经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生活,一家人靠着给本村地主刘继祖、刘德兄弟的庄子上当佃户为生。到了大元至正末,有一年,天灾相踵,继而瘟疫流行,明太祖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和大哥朱兴隆不幸先后病逝,可怜见日后的大明太祖高皇帝此时连给父母兄长下葬的地儿都没有。因为没有钱买棺材,只能用草席包裹父母和兄长的遗体。之后还是少年的明太祖就跑去找东家刘德,希望对方能施舍一块坟地用来安葬三位亲人,但遭到了刘德的拒绝。幸亏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在一旁看不过去,就拿出一块地,让明太祖安葬了家人。

后来明太祖起兵反元,以吴王的身份衣锦还乡。富贵还乡后的明太祖已经不是当年的放牛娃,而是即将执掌天下的开国之君。过于复杂的人生经验使明太祖在回忆自己的前半生时肯定会比寻常人看的更深刻。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兄长;自己的恩人刘继祖、自己曾经厌恶甚至是仇恨的刘德……这一切似乎只属于放牛娃朱重八,而不属于吴王朱元璋……一切都过去了。于是,明太祖封刘继祖的子孙为侯,和大明朝与国同休。而对于昔日的“恶人”刘德,明太祖则很平淡的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时的所做所为,不过是人之常情。我贫困之时,你怎么会想到我将成为皇帝?”

明太祖一生在很多地方都刻意的向汉高祖致敬,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总觉得同样“白手起家”的彼此十分相似。但是,有一点明太祖对汉高祖对十分的不以为然,那就是汉高祖记恨嫂子对自己当初的刻薄, 封自己的侄子刘信为“羹颉侯”。“羹颉”之意就是“断粮了”。 对此明太祖公开说过:“论高祖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恨寡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则度量亦未弘矣。”也就是说,汉高祖这样做,显得太睚眦必报。 所以人生经验更加丰富坎坷的明太祖决定以大度和恩惠给自己的前半生做个了结。

在离开家乡前,明太祖请自己的乡亲父老吃了一顿宴席。在酒席上,明太祖向父老乡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家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嘱咐大家平日种田、做生意时不要离家太远,因为淮河两岸仍旧有不是战乱。乱世之人,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未来,大家一定要活下去,亲眼看一看我的时代。

顺便说一句:明太祖早年身世成谜,他的家族究竟是来自来自于何方也是诸说纷纭。在《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明太祖说:“但朱氏世次自朱仲八以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在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爰自金陵太平,驻节开府,为基本之地,实乡郡也”。并且继续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也就是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而这里也是大元句容郡王玉里伯牙吾世家的聚居地。 这种看似坦率的态度其就更让人难以琢磨这他的真正身世。之后,明太祖又自述其祖父是因为不堪重赋才离开句容并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到淮西谋生。也就是说,明太祖家族是在后来才辗转漂泊到安徽凤阳。

但是,这这一切,都只是传说。真相依然沉默在历史的深处。

明太祖的祖籍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


放牛娃

安徽凤阳明祖陵神道。


陳大舍


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它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明。朱元璋出生于公元1328年,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八,所以父母给他取名为朱重八。

朱元璋小时候家境非常差,世世代代靠给地主种地为生,几乎每天都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生活异常贫苦。


而他的祖父、父亲每天都在淮河流域躲债。他是兄弟姐妹中命最大的孩子,其他的孩子不是被送走就是嫁人了。

自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朱元璋没有任何选择与挣扎的权利,他从小就被送去给地主刘德放牛。当时的放牛娃,能吃饱的根本没几个,而且经常被主人打骂。

于是有一天,朱元璋终于忍不住了,和他的好朋友徐达、周德兴等人一起商量好把一头小牛犊给烤着吃了,没过多久,他们就把小牛犊吃光了,只剩下一堆骨头和一个牛尾巴。

虽然肚子暂时不叫了,但接下来的事情不好办了,他们不知该如何向地主交代,于是只好把骨头都埋进土里,把牛尾巴插在山里的岩石缝里,谎称牛钻进山洞里出不来了。

他们的这些小把戏怎么可能骗得过地主,刘德看到自己的牛没了之后,气的跳脚,结果朱元璋被狠狠地毒打了一顿,地主还要他的父亲赔偿一头牛的钱,就这样他被赶回家。

但是因为朱元璋主动承认了所有的错误,因此他的其他伙伴都没受惩罚,都很感激他,后来没过多久发生了一场瘟疫,他的父母和很多家人都去世了,只剩下大嫂和年幼的孩子。



在当时有一个习俗,凡是地主家的农户去世,都会给他们一些费用去安葬,朱元璋抱着这样的想法,带着父亲的尸体,希望刘德可以给一些费用。

没想到刘德跑出来时身后还带着一群人想要赶他们走,他觉得朱元璋很晦气。朱元璋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心里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给父母安葬,最后还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不下去,勉强给他一些费用,朱元璋心里很是感激,就这样草草将父母安葬。


随后他也无处可去,就去寺庙当了行童,仅仅两个月,后来寺庙入不敷出,便将他们都赶出来。当时处于元朝末年,朝廷黑暗,整个社会都处于混乱时期,于是朱元璋决定先返回家乡招募兵马,他儿时的好友便前来投军,没过多久他的军队已经数千人。

公元1356年,他领军获得胜利后,他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且改名为应天府。从这以后,他便以这里为中心,采取稳中有进的策略,1366年,朱元璋统一了江南地区。随后一直进行北伐,最终占领了首都元大都,建立了明朝。



因为年少时的生活经历,他对元朝的统治深恶痛绝,他立即改革元朝的制度,着重减轻下层人民的生活负担,使得明朝的经济快速恢复起来。

成为皇帝后,他决定回乡巡访,乡民们都跪在道路的两旁迎接他,然而有一个颤颤抖抖的身体躲在人群中,这个人当然就是当时狠狠暴打他不给他钱安葬父母的刘德,按照朱元璋的处事方法,他一定会被严刑处死。


可他这次却一反常态,让刘德站起来,对他说:“你这样做是正常的,我当时那么穷怎么可能给你还的起钱,你更不可能知道我会成为皇帝,”更让人惊讶的是,朱元璋还赏赐他30亩田,并且把刘继祖封为义惠侯,给他的儿子封了100亩地,并且让他的后代都成为正式官员,来报答对他的感恩之情。

可见朱元璋虽然脾气比较暴躁,但胸襟还是很宽广的,也不会对那些小事情斤斤计较。


小小嬴政


估计刘德可着劲儿喝6亿核桃乳也想不到朱元璋会当上皇帝。

朱元璋当皇帝后,自然要荣归故里。刘德这个地主早吓得慌了神,战战兢兢跪拜在朱元璋脚下,“罪该万死”“请赐罪”之类的说个不停,祈求朱元璋能饶自己一条命。

刘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朱元璋小时候给他放牛,刘德为人刻薄,一日三餐不让吃饱,还常常借故殴打朱元璋,不让朱元璋吃饭。

朱元璋的父亲也是刘德家的长工,按理说朱元璋父亲死后,作为东家,刘德应该给点丧葬费,但刘德为人铿吝,一分钱都不给,当朱元璋去要钱的时候还将朱元璋打了一顿。

现在朱元璋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了,刘德焉能不怕?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计较什么,只是告诉他“你当年的所作所为是人之常情,而且我那时候身份低微,谁能想到我会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事情过去就算了。”

刘德感激涕零,却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又赏赐了他1500亩地,还免除了他10年的赋税。

为什么朱元璋要“以德报怨”呢?

因为当年朱元璋父亲死后,刘德不管不顾还躯干朱元璋,但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是个厚道人,悄悄的给了朱元璋一点钱,又给了他一块地让他将父亲安葬,入土为安。

朱元璋回乡并不是寻仇的,以朱元璋的身份何至于跟一个小地主过不去呢?原来他回家是要报恩,想寻访刘继祖的下落,然而没想到刘继祖此时已经驾鹤西去,朱元璋无以为报,于是就给了恩人刘继祖弟弟刘德良田1500亩,并免除他十年的赋税。

刘继祖已经死了,被追封为义惠侯。而刘继祖的后代刘英及其家人,也一直收到大明的关照,在家乡广置田产,终生免除赋税徭役,和朱氏皇子皇孙的待遇相同。


另类文史


在封建等级时代,一个穷了五代的农民摇身变成天子,这是千百年来人人都不敢想的事情。然而朱元璋却做到了,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同时,因为农民身份变成了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深知老百姓的疾苦,因此从他开始,更多的穷苦百姓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朱元璋有着迈进时代的意义。

小时候的朱元璋叫朱重八,也叫朱八八,老爹叫朱五四。取这样一个名字并不是朱元璋的老爹足够文盲,而是元朝政府为了方便户籍管理、省事而出的狗屁取名制度。那个时代的人今天要交这个税,明天要交那个税,真是可怜元代那些贪官污吏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税来,就连老百姓睡觉都要交“睡觉保护税”。穷人穷得叮当响,哪里有毛贼会来抢劫。但贪官却认为那是因为他们治理的好,才没有贼人出入,所以得交这份睡觉税。

朱元璋的家庭本来都是靠租赁地主得的田过日子,遇到好地主五五平分,遇到霸道地主二八份还算不错的了。得到了这么点谷子,又要开始交这种那种税,简直了锅盖都要翻个底朝天了。朱元璋母亲饿死的时候,家里桌子上就剩一碗粥了,里面只有五六粒米饭。几天后,就一个接一个地饿死了。最后就剩朱元璋和他的侄子了,因为他们吃了地主刘德家的牛。

朱元璋给地主刘德放了十多年的牛,跟朱五四一样兢兢业业,到他16岁时,贪官已是遍地生花。交不起税就抢农民家留给来年春天的谷种,断人活路。朱元璋已经饿了好多天了,于是他在给刘德放牛之际,拉上徐达、汤和、朱文正等人把刘德家的牛仔给杀了,饱餐了一顿。当然刘德是不知道牛仔被朱元璋吃了,朱元璋谎称牛犊丢了,但依然被刘德狠揍了一顿。

朱元璋老爹饿死的时候,他跑去求地主刘德赏口棺材和一块葬地。他觉得朱五四给刘德干了几十年,这点应该会可怜他。但刘德拒绝了他,其实朱元璋也料到了,因为刘德打他的时候简直是往死里打。刘德对朱八八说:“你爹给我打工,我没亏待他,没缺过他的工钱,他干活,我付钱,我又不欠他什么,凭什么死了还要我出钱。”按章程来讲,刘德确实说得没错,但按人情来说,道理说也说不完。

幸得另一位地主刘继祖好心,把朱五四给安葬了。刘继祖和刘德是什么关系,历史已无从考证了,但他们都姓刘,都是当地地主,相必祖上是有关联的。所以,这里要区分的是,刘德是按他的地主章程办事,而刘继祖是按人情来处理他的事情。就对与错而言,刘德只能说心狠,他并没有错;而刘继祖可以说是心地善良。

可刘德也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咸鱼翻身,而且还变成了皇帝。在朱元璋回到凤阳老家后,村民跪拜,刘德低着头在队伍中不敢吭声,但朱元璋是个记恨心很重的人,所以他第一件事就是在找刘德和刘继祖,刘德化成灰他都认识。朱元璋喊住刘德,刘德吓得直哆嗦,没想到朱元璋还走过去把他扶起来,并对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就是说你做的事都是人之常情,朱元璋不怪他。

朱元璋对人情分得非常清楚,要按人情算,他欠他手底下那批将军和臣子们,那是还都还不清,可那些人的结局,都是个惨字。所以,朱元璋也是个按章法办事的人,他也觉得刘德没有错。并且还赐给了刘德30顷良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刘德给租田地,他全家早就饿死了,并且还有刘德的那头牛仔,可以说是救了他的命,只不过朱元璋不好意思说罢了,打内心深处,朱元璋是个感恩的人。同样,朱元璋也封了刘继祖的儿子为义惠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