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一个一辈子不结婚的女人,为什么人们都在羡慕她?

吕碧城:一个一辈子不结婚的女人,为什么人们都在羡慕她?

1883年的晚清风雨飘摇,在这年的某一天,一个女婴哇哇坠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没人在乎出生的这个女孩是谁,更不在乎她将长成为什么样子。

这个女婴的父亲是省级高官,家中藏书万卷,因此她也得书香的熏陶中长大,精通诗词音律。在本应无忧成长的她却少年失怙,家产被夺,寄人篱下,母妹服毒,9岁时便议婚于同邑汪氏。13岁那年,父光绪进士吕凤歧去世,族人勾结匪徒把她母亲监禁起来,上演了争夺财产的戏码。小小年纪的吕碧城四处拜访政坛商界的名人求援,写信给著名才子、两江总督樊增祥求助。樊增祥读罢求助信后感慨,这小姑娘竟有如此胆识和才情,岂能见她陷于危难而不救?在樊增祥等人的干涉下,母亲获救,事态平息。

然而小小年纪的吕碧城在政界似乎呼风唤雨的事情引起了与吕有婚约的汪家人的不满,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最终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对其今后对婚姻的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件事让她下定决心,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

后来,落魄的吕碧城只能随母亲寄宿舅家

20岁那年,学业有成的吕碧城不愿再过寄人篱下的生活,只身闯荡天津。

吕碧城:一个一辈子不结婚的女人,为什么人们都在羡慕她?

在天津时吕碧城的手书无意被《大公报》的社长英敛之看到《大公报》的社长英敛之看到,其对吕碧城颇为赞赏,后邀请她去往其住处,彻夜长谈。当晚,吕碧城一首一首《浪淘沙》一蹴而就: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听深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莲咫尺是西洲,来日送秋兼送别,花替人愁。

英敛之对吕碧城的才华和胆识赞赏不已,当即聘她为《大公报》的编辑,她也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

在《大公报》,吕碧城发表了大量诗词和政论文章,或针砭时弊,或宣扬女性思想觉醒,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热议。秋瑾读了吕碧城的文章叹服不已,慕名登门拜访,成就了一段“双侠传奇”。

23岁那年秋瑾东渡日本,筹划革命;吕碧城则在天津,从事教育,以启迪民智,济世救民。

1904年9月,“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出任总教习、监督,成为近代中国最早投身女子教育、职位最高的女性。两年后,学校改名北洋女子师范学堂。那一年,23岁的吕碧城担任校长,可谓女子教育第一人,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1907年,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在革命中从容就义,年仅32岁。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皆失声”,最终吕碧城设法与人将其遗体偷出掩埋,又在灵前祭奠,并写了一篇《革命女侠秋瑾传》,刊发在美国的各大报刊上,震惊政坛。吕碧城也因此被捕入狱,幸得仰慕她已久的袁克文(袁世凯儿子)相助才得以脱身。

后来晚清政府瓦解,吕碧城出任袁世凯总统府机要秘书,活跃于上流社会交际圈,她不仅貌美,才情同样出类拔萃,甚至排在张爱玲、萧红之前,被称为“民国第一才女”。25岁还未婚配的她成了“民国第一剩女”遇到提媒她都以:梁启超才智超群,可早有妻室;汪精卫俊美,可年纪又太小……来开脱。

她不遇倾心之人,便不愿将就。

她孤傲的把自己保护起来,不愿再被婚姻伤害。

吕碧城33岁时袁世凯蓄谋称帝,使得她心灰意冷,辞去职务移居上海。在后来的短短几年她利用积累的人脉做起了外贸,成为了上海滩有名的富商,自建洋房别墅,母女二人过上了外人艳羡的优越生活。

在鼎盛时期,她毅然决定前往美国哥伦比亚读大学,攻读文学与美术。并将十万巨金,捐赠给了中国红十字会。

当一个女人拥有足够的能力,便不会再被爱情束缚,也会有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那时的她,笑看红尘,也最终未婚。

47岁的吕碧城游历西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编制了一本《欧美漫游录》供旅游欧美的国人参考。

1926年,时局混乱,吕碧城出走美国,并因炒股再次成为富豪。

此时,她还会带着一只皮箱,在异域到处走走停停,把生活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吕碧城:一个一辈子不结婚的女人,为什么人们都在羡慕她?

二战爆发后,她再次慷慨解囊向国内赈灾机构捐出巨额款项,帮助抗战中流离失所的难民。

1930年,看淡红尘的吕碧城皈依佛门,法名“曼智”。13年后,她带着女性本应该有的端庄,宁静,淡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并将自己全部遗产捐出,灰烬和面粉活成丸子,撒入海中,供鱼儿实用,从此也以另一种形态长存于世。

试问,哪个女人不渴望与心灵契合的爱情,哪个女人,又甘愿因世俗眼光向婚姻妥协。吕碧城就在这样的寻觅与期盼中,带着她那固守的灵魂,渐渐带出人们的视野。

可人们,并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也会带着诸多爱意去缅怀,去纪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