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阆中武庙街的武庙为什么又叫关岳庙?

揭秘:阆中武庙街的武庙为什么又叫关岳庙?

古城阆中有条武庙街,西起中天楼,向东延伸到徐家牌楼,也就是止于状元街和南街与内东街交汇处。其得名来自于街中段的武庙。

揭秘:阆中武庙街的武庙为什么又叫关岳庙?

这武庙的来历得分两方面说:一是清代时这里是祭祀关羽的武安王庙(又称关王庙、关帝庙,俗称武庙),由文昌祠迁建于此街。咸丰县志里已改名为武庙街(刘先澄《阆中纪考》197页)。二是“民国三年(1914年),(政府)颁令岳飞与关羽合祀武庙,关帝庙内增祀岳飞,改称关岳庙。从此,武庙街亦称关岳庙街”(刘先澄《阆中纪考》197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个庙宇已成为阆中县城厢镇中心小学所在地(一九五二年改称城西小学,文革时随武庙街改为红旗路而改名为红旗路小学,八十年代初改为城关初级中学,后再改为保宁中学——民俗君注)。关岳庙的建筑格局,历年来祭祀的规模和盛况,均不见任何书面资料记载。于是在这里上过小学(如今已是八十上下的耄耋老人)的几位儿时学友,便一起把记忆中的点滴记录下来。甚至想,阆中为关羽的结义兄弟张飞建有桓侯祠,而关羽一生忠勇征战,深得老百姓的敬仰;况且,岳飞精忠报国,其女婿张宪又是阆中人,如果古城有朝一日重建与文庙相应的武庙,这些记录或者还能有所补益。

记忆中的关岳庙,在武庙街的中段北面一侧,坐北朝南,深灰色的砖砌大门仍旧如当年一样矗立着。但这也绝不是关岳庙原来的庙门,应该是改为学校后的校门(安静、朴实无华)。因为它和民国以来,以至四十年代中小学校的校门别无二致,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

揭秘:阆中武庙街的武庙为什么又叫关岳庙?

据儿时同学建渊回忆,他很小时候听他奶奶(大约在光绪年间)讲,曾经去庙里烧香,庙门前还立有高大的石马,很是威武。我们上学时没见过石马,只记得大门内有三间房屋,离大门向北十米处有三间隔的双层牌坊还保留着,四根柱子上面加有三个华丽的顶子,四根柱子下面,又加了三角支撑,中间两根柱子的三角支撑处分别安放有石鼓须弥座,显得坚实稳定,古朴美观。这就是岳王牌坊了(

不是传说中的倒挂牌坊,因为所谓倒挂牌坊是牌坊下面有池塘,牌坊倒映在水中,才使它别具风采)。我们推测关岳庙既然是清代咸丰时由文昌祠左迁于此的,在原址应该有一座倒挂牌坊。想想过去的书院就座落在城东巴巴寺山下的水池中,可见古城东面的文昌祠也应在这样有山有水的美景之中,那里定有一座别具风采的倒挂牌坊。

揭秘:阆中武庙街的武庙为什么又叫关岳庙?

我们在这里上学时,从牌坊下两层台阶,便是一个大院坝,院坝的东西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厢房,各有六间,只是房里面已不见庙宇的任何设施。东面是两间大教室,西面厢房分别是学校办公室,教员休息室。院坝东西有两棵高大的黄桷树,两棵高大笔直的柏树,都根深叶茂,覆盖到房顶。树干粗壮,三四个小学生オ能合抱。有一棵黄桷树杆下面已蛀空了,小男生常钻到树洞中捉迷藏玩耍。左右厢房的台阶下还开挖有花坛。院坝北有五級台阶,台阶上雕有蛟龙戏海水吐珠浮雕的云纹边,呈三十五度倾斜。台阶上去就是大殿,大殿屋顶正脊两端各有一兽正吻中脊,垂脊上头有兽头。两头飞檐上脊有各自逆反方向的兽头。正脊中央有空心庙楼砖雕,用两条铁链拉向左右垂脊顶端。大殿正面有四根大柱,三对承檐衬角。柱础下方为正方形石础,上面托一鼓形承柱。四柱三门上方左右两边都有方形花牙装饰。前四柱和中四柱之间有拱形天花板,红底黑边,即似拱桥托住屋椽和瓦楞。

仰头向上望,正殿的中樑上有清代xx年的字样,但当时年龄小,没有记住具体年份。正殿后墙璧上有壁画,壁画长约四五米,画的下沿离地面约两米。画的上方天空上有条黑龙,右边关羽在看书,桌上红烛高照,关羽右手持书卷,左手叉腰。壁画题名:秉烛高照。画的左面是刘备甘、糜二位夫人相扶相待。正殿前面中间是关羽的坐姿塑像,塑像有三米高。关羽右手持《春秋》,凝神深思,形象威武。关羽右面站着义子关平,左面站着周仓,周仓手握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神情肃穆,形象彪悍。

揭秘:阆中武庙街的武庙为什么又叫关岳庙?

因这里改办为学校,大殿后部用木制围栏相隔。但学生仍能从所留的窗框空隙窥见塑像,甚至还能伸手去转动周仓手中的大刀。围栏外正中挂着孙中山先生遗像以及先生遗嘱。每周一的全校周会就在正殿下面院坝举行。学校的教室就建在庙宇西面的空地上。大殿的西面有小食品部、水房和厕所。东面则通向后院的大操场,那里有沙坑,篮球场等体育设施,童子军操练也在这里。操场北墙附近的苦楝树、梧桐树和洋槐树的虬枝也伸到学道街了!(文/马容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