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重臣张之洞居然写了一首怀念阆中锦屏山的诗!

锦屏山(歌)

嘉陵一江胜处在阆州,阆州城南号称五城十二楼。明镜三面抱城郭,锦屏九叠临汀州。江深石润树葱蒨,帝子飞盖时来游。峭壁下瞰鼋鼍动,危磴上见猿猱休。山颠地势转夷(逸)旷,翘足卧看澄江流。当年丹梯碧瓦照山谷,今日石棱磊磊成荒丘。时见樵牧(渔樵、牧樵)语烟霭,无复士(仕)女嬉春秋。杜歌清壮犹可诵,冯记(夷)荒渺谁能搜?唐代亲藩多典郡,曹皋最著他无俦。好治宫室恣游宴,犹胜虐下藏奸谋。吾闻洪州高阁亦是滕王建,飞云卷雨今仍留。我劝蜀人惜名胜,荒岁勿使山灵(林)羞。

(出自《张之洞诗文集》卷三《忆蜀游》十一首之三。由于1982年版的《阆中县志》所收录的与张之洞自定的这首古体诗有着几处明显的差异,为能准确地领悟和把握这首名篇大作,有必要对照抄录之,凡与原诗差错之处,均标写在括号之中。)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之洞可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著名人物。毛泽东说:“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孙中山说张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家”。(大家很熟悉的从清末、北洋军阀乃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使用的挺著名的步枪“汉阳造”,便是湖广总督张之洞在1890年创建的汉阳兵工厂所生产的中国式武器——民俗君注

的确,张之洞这位清末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的“四大名臣”之一,不仅是洋务的领军者、新学的倡导者、实业的开拓者,而且是近代文学的诗文大家,“宋意唐格”诗风的开创者。


清代重臣张之洞居然写了一首怀念阆中锦屏山的诗!

张之洞

就张之洞这样一位大名鼎鼎的历史名人,是何时来到川北重镇保宁阆中,又是何时为阆中写下了这首格调高雅、雄奇精妍的《锦屏山》一诗?从胡钧编撰的《张文襄公年谱》等史料中研考得知: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工,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州贵阳市)。7岁随父到兴义府城读书;13岁回原籍应试,中秀才;15岁应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为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从此步入仕途的他,一生历官无数,后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72岁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在张之洞为官的一生中,只有一次官于四川,那就是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36岁的他奉旨充任四川乡试副考官,经剑阁至成都,乡试毕后又奉旨简任四川学政;光绪二年(1876年)十一月,39岁的他任满返京,仍经剑阁至汉中。

清代重臣张之洞居然写了一首怀念阆中锦屏山的诗!

湖广总督张之洞,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那么,张之洞何时来到保宁阆中的呢?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上,由忠州依次按试石柱厅、夔州、绥定、顺庆、保宁、潼州、龙安各属,七月回成都举行乡试录遗。

张之洞是在光绪元年(1875年)的五月左右按试川北保宁府城阆中,在此接到部文,并从容试办了随棚录遗数棚,取得了“士类欢欣”、“舆论称便”的良好效果。

那么,张之洞是否是在阆中接到部文试办数棚从容考试期间写下了这首古体游览诗《锦屏山》的呢?答案却是否定的。

据《张文襄公年谱》载:张之洞是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奉旨总督湖广,在其督鄂的17年间曾多次署理两江总督。可知其“直至乙未自两江还鄂”,当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从两江总督还任于湖广总督。又据浭阳端方《张文襄公诗集·序》:“是集四卷,殆文襄曳杖易篑手自编定者也。”可知其诗集为张之洞亲自编定成集的。查《张之洞诗文集》可知:《忆蜀游》十一首是编定在卷三,而《锦屏山》诗是编定在《忆蜀游》十一首之第三首。

清代重臣张之洞居然写了一首怀念阆中锦屏山的诗!

1903年,张之洞下火车时地方官员迎接场面。

由此可知,《锦屏山》一诗当创作于张之洞按试川北保宁阆中至少20年后的湖广总督的任上,而不是创作于张之洞唯一一次来阆中按试的光绪元年。这也是张之洞将歌咏四川省的十一首诗总名为《忆蜀游》的缘由所在。

张之洞唯一一首歌咏阆中锦屏山的古体游览诗,虽然是他离阆20多年后的回忆感怀之作,然而却是他年届60“始壹意为诗”的“才力雄富”之大作。该诗不仅充分展示了他那最引人注目的“平生诗才犹殊绝,能将宋意入唐格”的诗学成就,而且充分展现了他那深得“太白之超逸、少陵之沉郁、香山之铺陈、东坡之豪放”的艺术功力。该诗以阆中的历史名片——锦屏山为切入点,由古及今,由远及近,上下捭阖,左右纵横,全方位、全景式地讴歌了阆中独具特色、独具魅力的山水人文风光。言之有物,情景交融,气韵生动又极富哲理。

清代重臣张之洞居然写了一首怀念阆中锦屏山的诗!

该诗作的名句和典出不少,但多能从中得以感悟和受益,多者不说,仅以结尾之“我劝蜀人惜名胜,荒岁勿使山灵羞”为例,就足令世人振聋发聩。今天,无论是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还是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上,如何做到以“惜名胜”之心智,达到“勿使山灵羞”之境界,的确是一个很值得重视和深思的现实课题。(文/李家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