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縱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後就可能一錯再錯!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放縱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後就可能一錯再錯!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59集01

一個人要向善的話,就必須克服這些無始劫以來形成的習氣,但是我們知道,這個習氣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克服它也有一個過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放縱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後就可能一錯再錯!

【傳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十七《吳志上》。

『傳曰』,指的是《國語》。《國語》中講,為善如登山那樣艱難,為惡如山崩那樣迅速墜落。這句話是感嘆為惡容易為善難。『從善如登』,為善就像登山那樣艱難。為什麼如此艱難?因為他向上攀登,要不斷地克服地球的引力,這個引力,在我們的修行中比喻的就是各種誘惑、各種吸引,譬如說財色名利等等,這四大魔王時時刻刻地吸引著我們去墮落。

所以一個人要向善的話,就必須克服這些無始劫以來形成的習氣,但是我們知道,這個習氣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克服它也有一個過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為惡就像山崩那樣迅速,甚至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你看山崩塌的時候,迅速地墜落,也是因為有地球的引力。

放縱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後就可能一錯再錯!

所以朱子雲:“要做好人,則上面煞有等級。做不好人,則立地便至。只在把住放行之間耳。攀躋,分寸不得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學者可不畏哉?”朱子就提醒學人,說要做一個好人,上面有很多的等級,你看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而每一個君子、賢人、聖人,這當中還有很多的等級,所以做好人實在是不容易。所以古人也提醒我們,“德比於上則知恥”。

我們的德行跟誰比?要跟古聖先賢來比。他們早已經成佛作祖、成聖成賢了,但是我們還是博地凡夫,因為這個事就生起無比的慚愧心,怎麼可以因為一點小小的修行進步而沾沾自喜?還有什麼值得傲慢的?“做不好人,則立地便至”,如果想做一個惡人,那很容易。

善人和惡人“只在把住放行之間耳”,能夠把持住自己的德行操守,你就能夠向上攀登,成為君子、成為賢人、成為聖人;如果你放逸自己,懶散、放縱、任性,你就成為惡人。而要向上攀登,“分寸不得上”,要想進一步都非常難,都要克服很多的誘惑。“失勢,一落千丈強”,像我們爬山的時候,一旦腳沒有蹬實,蹬空了,那一失足成千古恨,那是非常迅速地墮落。所以想到這一點,修學的人怎麼不心懷恐懼?一定要以戰戰兢兢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言行。

在歷史上有一個張恭懿,他的名字叫瀚,張瀚張恭懿。他當官的時候到觀政都察院,觀政都察院就是到都察院去任職,當時的廷相王臺長,一看到他就非常地器重,覺得這個人是可塑之才,所以也對他特別地提點,就請他坐下來,對他這樣講:“昨天下過雨之後,我出門去觀看,結果看到了有一車的人,他們穿著新鞋下了車,因為雨後地很泥濘,他們剛一下車的時候,從灰廠經歷長安街,他們走了很遠的路,因為鞋是新的,他們都擇地而蹈,都選擇比較幹潤的、乾的地方,沒有到泥濘的地方去走,恐怕把自己的新鞋給染汙了,所以非常地小心謹慎;但是他們到了貰城的時候,土地愈來愈泥濘,泥濘的地方就很多了,結果第一次偶然把鞋給沾髒了,踏上了泥濘,踏上了泥土,染汙了,就不再像以前那樣顧惜自己的鞋子了。”

放縱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後就可能一錯再錯!

他後面說:“居身之道,亦猶是爾;倘一失足,無所不至矣!”為官、修身之道也是如此,就像前面踏上泥濘的鞋,如果它已經被染汙了,第一次染汙之後,就不再像以前那樣小心謹慎了,所以“倘一失足,無所不至矣!”如果第一次把持不好自己,譬如說第一次收了賄賂,第一次做了壞事,譬如說犯下了邪淫,以後惡事連連,就不再顧惜了。“公佩其言,終身弗忘”。張恭懿非常佩服王臺長給他講的這一番話,是一段非常好的提醒,所以他終身謹記,都不敢忘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初次作惡,沒有作惡之前,他嚴守自己的節操,把持得很好,但是第一次放縱了之後,以後就可能一錯再錯,很難再像以前那樣把持自己的操守了。

放縱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後就可能一錯再錯!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告訴我們,要克服一些惡習、慣性,一開始都是不容易的,但是一旦讓惡念相續之後,就必有大禍。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到這一點,他才不敢造惡,並且還了解到,子孫後代和我們都是一體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不僅僅自己的人生毀掉了,後代的人生,也因為自己不謹慎的行為而受影響。

所以真正慈愛後代的人,一定是克唸作聖,能夠克服自己的妄念,克服自己的習氣,給後代子孫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放縱自己有了第一次,以後就可能一錯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