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背后有着一个”十年之约“的爱情故事

我们都知道,杜牧是唐代著名诗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500多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明时节雨纷纷”等等,都入选了中小学教材中。其实,少有人知道的,杜牧也是一位书法大家,师从书法名家,吏部侍郎沈传师。但是,杜牧的书法作品保留至今的只有一部书法长卷《张好好诗》,现存于故宫博物院中是国家一级文物。这部作品是杜牧对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的全情投入,朋友们可以找来拜读一下。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背后有着一个”十年之约“的爱情故事

张好好是沈传师的家妓,两个好字,一是不施粉黛自然好,二是能歌善舞才艺好,虽然年纪小,但是在当时的湖州非常有名。唐文宗大和三年,也就是公元829年,杜牧在沈传师的家中第一次见到了张好好。当时杜牧27岁,张好好只有13岁。当时的杜牧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张好好十分喜欢杜牧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她的想象中,但凡有学问有才识的人都应该是上了年纪的人,可杜牧是如此白衣翩翩的少年,初次见面,令她十分仰慕。而杜牧觉得,张好好的笑容是那么纯真无邪,让他的心有被春风拂过的感觉。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背后有着一个”十年之约“的爱情故事

接下来的日子,他教她学习诗词,告诉她诗与词的区别,给她讲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手法,并鼓励她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学习之余,她就为他弹曲,唱歌,跳舞。她跳的是当时最流行的胡舞,活泼冶艳,充满了异域风情,如一只欢快的小鸟般。一个月的时间就在他们两情缱绻中飞快的过去了。杜牧接到父亲的书函,督促他进京赴试,他虽然不舍,却还是为了功名,忍痛与张好好惜别。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背后有着一个”十年之约“的爱情故事

临别前,他将彻夜为她写下的诗篇塞到张好好的手心里。《赠别》:“娉娉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并且告诉她,十年之内必定乞官到湖州任职,那个时候张好好已经长大了,一定娶她为妻。船开了,他在船尾大声呼喊,那喊声即使在多年以后仍然清晰如昨的在她耳畔回响。其实当时张好好还是个懵懂未知的少女,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可是她知道自己很喜欢和这个叫杜牧的哥哥呆在一起的感觉,那么开心,那么踏实。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背后有着一个”十年之约“的爱情故事

杜牧的仕途一帆风顺,一年后官至监察御史,奉旨到江西道察看民情。吏部侍郎沈传师大人设宴为他接风,宴会上终于遇见了朝思梦想的张好好,两人对坐案前,共叙别后相思种种,互道情愫。但是毕竟公务在身,两天后杜牧便离开了湖州。白驹过隙,转眼又是三年。杜牧奉旨到宣城赴任,当时沈传师任皖南节度使,也驻在节宣城,老友又是师生,两人重逢,少不了又是歌舞升平一番,宴席上,杜牧和张好好时隔三年再次重逢。这一年,张好好已经17岁,到了可以婚嫁的年纪,但是杜牧告诉她“未有政绩就先行纳妾,毕竟有碍官声,还望你能谅解。但是请你一定要相信,我会尽早履行我们的十年之约娶你为妻”。张好好回应道“我会耐心的等着你,等着做你永远的娘子”。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背后有着一个”十年之约“的爱情故事

但是,天未遂人愿,又过了两年,张好好被沈传师的弟弟著作郎沈述师,纳为姬妾。张好好作为家妓,并不能左右,而远在外地的杜牧也并不知情,“孤灯残月伴闲愁,几度凄然几度秋。哪得衷情酬旧约,从今而后谢风流。”这是张好好在嫁人前夕写的,托人带给杜牧,却不知为何没有带到,或许这就是天意弄人。又过了两年,杜牧在洛阳任职,而此时的张好好,已经被沈述师无情的抛弃,嫁为卖酒女。两人相见,杜牧得知张好好已嫁作人妾,感旧伤怀,挥笔写下了这首《张好好诗》。

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背后有着一个”十年之约“的爱情故事

唐宣宗大中四年,也就是公元850年,杜牧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他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朝廷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此时距当年的十年之约已过了整整21年。公元852年,50岁的杜牧病逝与长安。相传,得知此消息的张好好,瞒着家人,一路奔波至长安,自尽于杜牧墓前。这或许就是应了那句“红尘未能与你做伴,黄泉路上永远相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