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藝技術如何與水肥一體化相融合?

農藝技術如何與水肥一體化相融合

作物的生長髮育及產品器官的形成,一方面取決於植物本身的遺傳特性,另一方面取決於外界環境(也稱為作物的生長因素或者生活因子)。主要的生長因素包括:溫度(空氣溫度及土壤溫度)、光照(光的組成、光照度、光週期)、水分(空氣溼度和土壤溼度)、土壤(土壤肥力、化學組成、物理性質及土壤溶液等)、空氣(大氣及土壤中空氣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及有毒氣體含量等)。就農作物而言,環境因子對學物的生長髮育缺一不可的,它們對生物的作用是綜合的,而這種綜合作用的各種因子在不同的條件下所處的地位及所起作用的本質各不相同。水肥一體化條件下,水分和養分不再是作物生長髮育的限制瓶頸,因此通過農藝措施調整與水肥一體化技術發展相適應顯得尤為重要。

(1)品種選擇是關鍵。選對品種是關鍵,因為在農業生產要素中,品種是最為先決、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生產要素。品種的好壞(高、穩、抗)但關鍵看穩產性和抗逆性。水肥一體化技術是根據作物的水肥需求規律直接按時按量的將水分和養分施入作物根部,因此水肥不在成為作物生長髮育的限制瓶頸,根據作物的雜種優勢理論和群體優勢理論,只有較大的群體,才能有較大的光和葉面積,葉面積越大方能有更多的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形成生物產量。因此,水肥一體化條件下種植緊湊耐密型品種將發揮更大優勢。

農藝技術如何與水肥一體化相融合?

(2)株行距調整是手段。與常規灌溉和施肥方式相比,滴灌施肥作物根區表層(0~30 cm)土壤含水量較高,大量有效水集中在滴頭周圍。由於滴灌隨水施肥的特點,養分也集中分佈在滴水形成的溼潤體內,在土深50 cm以下養分含量顯著降低,由於根系生長的向水、向肥的特點,而使其集中分佈在土壤表層。根系是作物獲得養分和水分的重要營養器官,根系生長髮育的狀況直接影響著植株地上部的產量和品質。作物的株行配置方式影響其根系,進而影響到地上部生長髮育。目前滴灌作物的寬窄行栽培逐步取代了傳統的等行栽培,形成了玉米“不等行進行播種,寬行寬度為60~90cm,窄行寬度為20~40cm,窄行中間用於鋪設滴灌帶”和小麥“春小麥不等行的方式播種,1管4行(20+13.3+13.3+13.3 cm)或者5行(16.5+14.5+14.5+14.5 cm),兩行中間用於鋪設滴灌帶”的栽培模式。寬窄行栽培模式有效的減少了實際灌溉面積,縮短了水肥運移距離,便於作物根系吸收;另外,滴灌作物的株行距調整使得作物個根區~灌溉的水區-養分分佈區基本重合,有效解決了作物生長過程中的水肥根協調的問題,提高了水肥利用率與作物產量。

農藝技術如何與水肥一體化相融合?

(3)實時灌溉與施肥是保障。手工撒施或者撒施後灌水是我國傳統施肥的主要施肥方式,“一炮轟”和“秋施肥”也相對普遍。滴灌施肥是根據作物生長各個階段對養分的需要和土壤養分供給狀況,準確將肥料補加和均勻施在作物根系附近,並被根系直接吸收利用的一種施肥方法。滴灌施肥普遍採用“水分養分同時供應、少量多次、養分平衡”的原則。新疆主要糧食作物滴灌施肥一般是從出苗水以後的第一水開始,直至倒數第二水,也有部分農戶採用“一水一肥”制,不同時期的肥料施用量多數是根據作物需肥規律採取“中間多,兩頭少”的方法來進行分配和確定。實時灌溉和施肥可根據作物的需水、需肥規律適時、適量地持續供應作物生長所需的水分和養分,降低了田間蒸發、氮素氣態損失和養分的土壤固定,有效的提高了水肥的效率;同時水肥實時供應,解決了作物生長中後期的脫肥脫水造成的早衰問題,能保證幹物質積累及其分配的協調性,為高產打下物質基礎,提高了作物產量。

農藝技術如何與水肥一體化相融合?

(4)化學調控是依託。應用化學調控技術可調節作物生長髮育、改變冠層結構、增強光合作用等的有效措施。隨著國內外對生長素、脫落酸、乙烯、細胞分裂素、赤黴素、油菜素內脂等6大類植物激素及多胺、赤黴烯酮等生理活性物質的不斷應用,加上水肥一體化條件下作物生產條件改善、目標提高、品種更新與高新技術的應用及生產管理技術的變革等因素都對作物化控栽培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實現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協調、植株外形修飾與改善內部生理功能同步、塑造理想株型並優化器官建成,調動肥水、品種等一切栽培因素的最大潛力,以獲得優質高產。

農藝技術如何與水肥一體化相融合?

(5)技術培訓與服務是根本。技術培訓是提高農工科學施肥與灌溉意識,普及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理念與關鍵技術。農民是肥料的最終使用者,向他們傳授科學施肥與灌溉方法、不同肥料的用途,使他們學會合理搭配使用各種肥料,培訓農民鑑別肥料的知識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的技術培訓,使他們掌握好科學施用水肥技術,協助農工落實好各種所需水肥情況並將具體用量、時期、方法,幫助落實到條田,搞好技術服務。

農藝技術如何與水肥一體化相融合?

農藝技術如何與水肥一體化相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