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祭侄文稿》成為《寄爸文稿》


當《祭侄文稿》成為《寄爸文稿》


大家知道我喜歡漢字,喜歡書法,平時喜歡把傳統的東西和現代的東西結合,寫點文章,玩點創意,養家餬口。我算是吃老祖宗飯的。

吃老祖宗的飯,就要認祖宗,我是認的,而且這麼燦爛的文化面前,我是很願意認的。

但最近我卻看到一小撮人,一邊吃著老祖宗的飯,一邊卻不認祖歸宗。


當《祭侄文稿》成為《寄爸文稿》


臺灣一小撮人,偷偷把臺北故宮裡的《祭侄文稿》送到日本去展出。

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個《祭侄文稿》。我從小是練顏體長大的,多少知道一點。《祭侄文稿》是顏真卿最知名的行書,也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第一行書是大家都知道的王羲之的《蘭亭序》。

但《蘭亭序》留存下來的都不是王羲之的真跡,《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的真跡,說它是天下第一行書也沒有問題。

天下第一行書,國寶級文物,並且書法這種文物跟其他一般文物很不一樣,脆弱得不得了。這樣的文物,說借就借?誰給你的勇氣?梁靜茹嗎?

ok,那實在要借,也不是不可以。文化交流嘛。我們不也把《清明上河圖》拿到日本展出過嘛。

但好歹是個國寶,還是個這麼脆弱的國寶,借的時候能不能上點心?《清明上河圖》出國展出,保費一億,《祭侄文稿》保費據說不到十分之一;以前國寶出國展出,故宮二字隆重露出,這次海報上躲在角落。

好了,你看起來心不在焉,別人也就視同兒戲。

《祭侄文稿》是什麼內容?是顏真卿對著自己侄子的頭骨寫出來的泣血之文。風雨飄搖,黑雲壓城,一座岌岌可危的孤城,一個五十多歲的書生,如何痛罵,如何剛烈不屈,如何家破人亡。

這樣一個沉重的書法作品,日本人衍生品可勁兒做,又是醬油碟,又是仙貝包裝,像在墳頭上蹦迪。

看起來,對這一小撮人來說,好像這東西借出去,損壞了不重要,丟失了也不可惜,你隨便拿來做幾個衍生品那就更小意西啦。

我從來不習慣用最壞的惡意來揣摩對方。但這次,對這一小搓臺灣人,我卻忍不住要拿出我祖傳的打狗棒了。


當《祭侄文稿》成為《寄爸文稿》


以前我覺得這一小撮臺灣人只是不認同我們的一些制度,所以整天搞么蛾子。現在我覺得我高估了他們。

前前後後,我看不到這一小撮人對中國文化的尊重。

我不是一個民族主義者,但我作為一箇中國人是自豪的。我自豪的不是這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自豪的不是經濟、制度這些,自豪的是我們老祖宗的文化。我為自己能有這樣的歸屬而慶幸。

而這一小撮臺灣人,現在看起來,他們骨子裡就不想當中國人。

如果骨子裡是中國人,尊敬中國文化,他們不會這麼對待老祖宗的東西。

事實也證明了。他們還要把臺北故宮去中國化。“你北京有故宮,我臺北也有故宮,顯得我們多親密似的。”聽說他們要把其他國家的各種文物和原來故宮的文物放到一起,做成一個更大的博物館,和北京故宮切割。所以也難怪這次展出不把故宮兩個字放顯眼了。

那麼事情就很明顯了。這件事情本質上就是,一幫心底裡不想當中國人的人,借中國人的花獻日本人的佛。

吃著老祖宗的飯,卻不想認祖歸宗。

對於這些人,我今天有些肺腑之言,有些中肯的建議。


當《祭侄文稿》成為《寄爸文稿》


強扭的瓜不甜,強迫你們當中國人是不人道的。我知道你們被日本殖民過後,對日本有著強烈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就像被強姦後愛上了被草的感覺一樣。

在你們眼裡,日本人才是你們的爸爸,日本是你們的精神故鄉。

所謂鄉愁,就是你們在臺灣,而你們的爹在日本。

所以我在想,可不可以這麼辦。

你們對《祭侄文稿》也沒什麼情感,看不懂裡面的家仇國恨,打心底裡應該也不覺得它有什麼了不起吧?那要不這樣,你們還給我們這群炎黃子孫。替我們收藏了這麼多年,真的感謝你,不介意多付你一些保護費。我們也是講道理的人,這些年經濟也還行,出得起錢。可以直接給你日元。

那麼除了《祭侄文稿》,臺北故宮裡面,那些當年運過去的諸多文物,我想你們自然也沒什麼感情,也請一件不少地交給我們。期間來回運費,我們也可承擔。

哦,除了文物之外,漢字也得還。

橫平豎直的方塊字是中國的,漢字本神物,字裡有乾坤,一撇一捺都是傳統文化,這個你估計也不是很喜歡。

詩經唐詩宋詞元曲這些就別用了。什麼銀河落九天,什麼長河落日圓,什麼青梅竹馬,什麼今宵有酒今宵醉,什麼天生我材必有用,也統統不要用了。

日後你們大可以跟歐巴桑學習阿里嘎多,還有那麼多雅蠛蝶等著你們,我個人也願意補助你們一百個T的日語資源。

當然,還有上千年沉澱的思想文化。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樂天知命的智慧,與人處事的哲學,等等等等,也請忘得一乾二淨,可以從今天起好好學習剖腹技巧。

當然走的時候,我們也會大方地送你們兩個字,“廉恥”。務必收下做個紀念,畢竟做個日本人也是要懂廉恥的。


當《祭侄文稿》成為《寄爸文稿》


最後是一件重要的東西,土地。

公元230年,三國孫權的士兵到達“夷洲”開始,臺灣的沙土就開始烙上中國的印記。隨後,隋朝的軍隊抵達臺灣後,帶去中國古代先進的生產技術。元宋時期,漢人跟原住民就都生活在一起。

到清朝,臺灣有了科舉考試。後來,臺灣社會習俗思想全都是中國風,讀書的風氣,飲食娛樂、歌謠諺語、民間信仰、儒家思想、拜關公全都是中國風。中國文化滲透在臺灣的每一寸土地,每個人的一口呼吸、每一次思考裡。

總之這塊土地上,也充滿了中國的味道,想必你們也不喜歡聞。那不如也給我們。

這麼一算下來,好像不該是你們不讓我們過來,而是你們自己走呀。畢竟所愛之處才該是你們的歸宿。

既然你們要當個日本人,那就滾回你們的故鄉唄。與其整天隔海相望兩眼彎彎,不如早日相認父子相聚。

既然要du立,那就do吧。從du到do,只要有個o就行了。

你可能迷茫,那怎麼才能有這個o呢?

很簡單:滾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