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企出海

桂企出海

桂企出海
桂企出海

文 · 記者 饒恆

《國資報告》雜誌2019年第1期

桂企出海

沿邊、沿江、沿海,這是廣西的區位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西要立足獨特區位,釋放“海”的潛力,激發‘江’的活力,做足“邊”的文章。

2014年以來,廣西以問題導向為突破口,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走上了讓企業迴歸市場的大海,培養企業搏擊大海的實力,“走出去”向海圖強的新路。

2017年,廣西國資委成立以來首次,區直企業全部實現盈利。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之際,2018年前三季度,高位增長的勢頭繼續保持,區直企業淨利潤同比增幅全國第一。

國營理髮店、國營包子鋪……200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廣西國資委”)成立之初,很多國有資產散落在能夠想象的各行各業,且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事不分,總資產不到3000億元。

和國內很多欠發達、後發展省份一樣,廣西國企原本基礎薄弱、集中度低、規模小、競爭力不強,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不高。

借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的東風,2014年開始,廣西花大力氣,以問題導向為突破口,尊重市場規律,強化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促進國資國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度融合,走上了讓企業迴歸市場的大海,培養企業搏擊大海的實力,“走出去”向海圖強的新路。

2017年,廣西國資委成立以來首次,區直企業全部實現盈利。2018年前三季度,高位增長勢頭繼續保持,區直企業淨利潤同比增幅全國第一。

桂企出海

2017年11月9日上午,由阿聯酋航運運營的“北部灣港-印度中東”遠洋航線暨“北部灣港-新加坡”天天班公共航線在欽州港區首航。

監管全覆蓋,迴歸市場的大海

推進政企分開、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是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

2018年5月,中央深改委提出推進中央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試點。事實上,包括上海等地的統一監管步伐都走在央企前面,廣西也是其中之一。

2015年,廣西國資委與23個廳局簽訂企業委託監管協議,國有資產監管初步實現全覆蓋。2016年,隨著多家區直屬文化企業移交國資委管理,廣西實現了一般經營性國有資產、地方國有金融類資產和國有文化類國有資產監管的全覆蓋。

2017年,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印發通知,明確了黨政機關180戶企業移交宏桂集團、新發展集團等集團,涉及資產總額95.27億元,標誌委託監管的企業與原主管黨政機關徹底脫鉤進入實質性階段。

“政出多門,各管一攤,不利於樹立“大國資、一盤棋”的理念,不利於集中資源打造優勢企業。”廣西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管躍慶表示。

作為一個欠發達、後發展地區,廣西地方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地方國企盤子也不大,這種盤活現有資源,實現做強做優做大的需求更為強烈。

和中央的步調一致,自2004年廣西國資委成立以來,政企分開、統一監管持續推進。成立當年,全自治區國有資產不到3000億元,國有資產散落在能夠想象的各行各業,包括理髮店、包子鋪等等。經過一番整理,全自治區國有資產規模超3萬億元,數千家法人機構整合到了規模以上一級法人僅有236個。

納入集中統一監管以後,廣西率先在省一級制定了對金融類企業的業績考核辦法,在功能界定與分類相關文件出臺前,在全國率先制定金融類企業業績考核辦法,實現從單一模式的“一把尺子”考核到對競爭類、綜合投資類、金融類企業進行分類考核的“三把尺子”的轉變。

廣西文化企業雖有一定特色和優勢,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現象普遍存在,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機制尚未健全到位,內生動力不足,市場競爭能力不強。2017年區直國有文化企業沒有一家百億資產的企業,“小”而“弱”是這些文化企業的基本面。

國有文化企業兼具市場性和意識形態屬性,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要求國有文化企業要把社會效益擺到首位,不同於一般性企業的國資管理。納入監管以後,廣西國資委將文化類企業劃到公益類,明確了文化企業功能定位,實施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和分類考核。

管躍慶表示,政企分開,集中統一監管,這是天下第一難事,其中人員安置最難處理。好在前期政策協調有序,從中央到地方,對於處置殭屍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都有政策支持。

2017年前述移交的180戶企業,涉及將近2萬人員安置,但過程平穩有序,主要就是因為前期政策協調等各方面做到位了。

監管實現全覆蓋以後,面臨的下一個問題是如何盤活這些資產,讓企業生長出搏擊大海的本領,實現做強做優做大。

作為廣西目前唯一一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宏桂集團是助力政企分開、統一監管的主要力量。

面對這些大多經營困難、人員眾多、負債率高、歷史包袱重的企業,宏桂集團以市場化運營機制增強企業活力,加大託管企業重組處置力度,逐步搭建起“形成資本、管控資本、運作資本”的國有資本運營體系,使不可交易、不易交易的資產變成可交易、易交易的資本,並在交易中發現價值、體現價值。

對於接收來的企業,宏桂集團還實施內部戰略重組,將所屬企業中相同或相關聯的業務向主業企業聚焦歸集,推動國有資本向重點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打造龍頭企業。

桂企出海

2018年11月19日,廣西宏桂集團發起設立300億元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基金。

管躍慶說,該社會養的交給社會,該企業運營的交給企業,該專業管理的要交給專業的國資監管部門,名正言順歸位於各自的主體,這才是按市場規律辦事。

儘管不間斷接收企業,但十多年來,廣西國資系統勞動就業人數始終保持在30多萬人,但人均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不止十倍。

大幅重組,培養搏擊大海的本領

廣西是地方國資系統重組整合力度最大的區域之一。

廣西鐵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整體併入廣西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廣西新發展交通集團有限公司整體併入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廣西西江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西江集團)整體併入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北港集團)。2018年9月,廣西又一次開啟了6戶區直國企重組,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略性重組。

目前,廣西國資委正在指導其中3戶企業加緊開展有關業務板塊的劃轉整合工作,另3戶企業則抓緊梳理調整重組後的業務板塊,加快調整集團治理結構和規範各項決策制度,做好合並企業的指導銜接和生產經營管理、風險化解等工作。

五年來,廣西累計將自治區本級企業從60多戶整合到了23戶,每個企業平均資產量提升到了大於500億元。

廣西國企重組主要分為三種模式。一是通過橫向重組做大區直企業,在基礎設施、社會民生、公共服務等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打造一批實施重大戰略的排頭兵企業。二是通過縱向重組做優區直企業,對集團公司三級以下企業進行重組整合,將投資決策權向二級以上企業集中,提高產品和產業集中度。三是通過專業化整合做強區直企業,對行業相關、產業相近、業務相同的企業和資源,通過多種形式整合,向競爭優勢明顯、運營高效靈活、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強的企業聚焦。

重組並非簡單的“搭積木”。管躍慶認為廣西實施的是開放性市場化重組。

廣西重組整合的思路早在2007年就出現了走在全國前列的案例。

十多年前,地處廣西北部灣區域的欽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分別擁有各自的港口,港口之間礙於行政區劃分割,惡性競爭。2007年,廣西國資委抓住時機,利用上市公司北海港殼資源,將三港打包整合,在自治區層面成立了廣西北部灣港務集團。

通過理順管理體制,融入市場,形成資源共享合力,十來年,北部灣港貨物吞吐量從2000萬噸猛增到2億噸。近兩年,國內港口呈現整合大潮,廣西三港整合的故事一直是國內很多地方學習的參考。

通過專業化整合,廣西國企還形成了良好的化學反應。

魚峰水泥是廣西柳州一家1958年建廠的老牌國企,80年代曾經最早引入丹麥百萬噸生產線,曾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大型水泥企業,但由於債務關係等多種原因,企業陷入困境,近十多年來一直處於不好不壞的狀況,成長乏力。

就在2017年,廣西國資委將魚峰水泥整體併入西江集團,同時通過市場的手段將廣西投資集團在貴州近600萬噸水泥產能讓渡給魚峰水泥,從而形成了1300萬噸的產能。

西江集團主要從事西江流域基礎設施開發,而魚峰水泥的市場很大一塊要經由西江運送到廣東市場,二者結合優勢明顯。

以往很多年,即使行情好的時候,魚峰水泥一年盈利僅有兩三千萬元,2017年其水泥板塊盈利近3億元。如今,魚峰水泥已經是廣西第三大水泥供應商,形成了1500萬噸產能,在一些特殊用途水泥上,魚峰水泥還形成了優勢,比如海工水泥,包括南海島礁建設、防城港核電站所用水泥,超過50%用的都是魚峰水泥。

重組整合就是要利用好整個市場的各種要素,把優勢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管躍慶認為,“正是由於很多企業重組後迸發出了過去沒有的新動能,這些年這麼大規模的重組才能夠順利進行。”

據悉,廣西國資委2018年還對各企業房地產、金融板塊進行了調研,近期還將通過監事會年度審計再次進行摸底調查,為下一步相關整合做好前期準備。

“廣西國企重組的目標是20戶左右,只有具備了一定規模,企業才有調節能力,否則在市場上影響力不夠,也難以生存。”管躍慶說。

通過持續多年的結構調整,近五年,廣西國企營業收入、利潤增幅年均高於全國省級國有企業平均增幅和廣西GDP增幅。

逐步做強的廣西國企在北部灣開放開發、西江—珠江經濟帶建設和振興左右江革命老區,以及高速公路、鐵路、機場、航道、港口、物流園區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著國企的重要支撐作用。

數據是最好的驗證。近五年來,廣西全區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670多億元,參與投資建設了3500多公里高速公路,建成動車裡程突破1700公里,建成港口碼頭近100個,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從千萬噸提高到兩億多噸,為廣西加快融入“一帶一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大定位”作出了重大貢獻。

“走出去”培育單打冠軍,向海圖強

廣西合浦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端的起點,2100多年前就成為中外通商往來的重要門戶。

回首60年的建區歷史,廣西曾經一窮二白,在中央的支持下建設了柳鋼等工業企業。

近幾十年來,廣西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背海發展的境地。由於邊境不穩,導致廣西1000多公里的邊境線長期關閉。直到1991年,中越陸地勘界才完成,到今天中越海域勘界還沒有完成。改革開放以後,受戰事餘波影響,廣西在激烈的省域經濟競爭中逐漸掉隊。

經濟基礎薄弱,所以廣西不可能形成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有重大引領力量的企業。但廣西國企有自己的戰略構想。在管躍慶眼中,廣西國企雖然拿不了“團體冠軍”,但一直在利用廣西得天獨厚的優勢,培育“單打冠軍”。

這種優勢廣西獨有,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有過清晰闡釋。2017年,習近平視察時首次明確提出廣西要“打造好向海經濟”,並賦予廣西“三大定位”:對外開放的門戶,一帶一路走出去的支點,撬動中南西南聯通的重要窗口。

沿邊、沿江、沿海,這是廣西的區位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西要立足獨特區位,釋放“海”的潛力,激發“江”的活力,做足“邊”的文章。廣西發展的潛力在開放,後勁也在開放,有條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為此,廣西提出要立足“一灣相挽十一國、良性互動東中西”的獨特區位,著力構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的開放發展總體佈局,加快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

百川終到海,向海經濟實則是開放型經濟,意味著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游泳。只有全方位的開放才能帶動全方位的發展。

早在本世紀初,像柳工這樣的廣西國企已經在世界範圍內望海求生,向海圖強。近年來逐漸壯大的廣西國企更是成為廣西打造向海經濟的排頭兵和重要支撐。

“要想富先修路,在沿海地區要想富也要先建港。”在打造向海經濟的征途上,港口是重要的戰略支點。

北部灣港是我國大陸距馬六甲海峽最近的港口,也是西南地區最近的出海口。以北部灣港為節點,南向通道搭建起了中國西南、西北鐵路和海運無縫銜接的最佳路徑。通過搭建各方向的出海大通道網絡,發展多式聯運,北港集團正在打造一條高效、便捷、成本最低、服務最優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前面提到,剛剛整合了魚峰水泥的西江集團在2018年9月整體併入了北港集團。兩者整合意在推動廣西沿海與內河水運協調發展,實現內河、海港、南向大通道融合發展。

由此,北港集團將逐步形成內河港與海港一體化運作,通過“江-鐵-海”多式聯運,引導腹地範圍內貨源更便捷更經濟地從北部灣港出海。

北港集團還積極投身國際產能合作,探索“港-產-園”發展模式,參與中馬“兩國雙園”投資建設,入股馬來西亞關丹港,接管運營文萊摩拉港集裝箱碼頭,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升港口管理和運營水平,在當地贏得良好口碑。

目前,重慶、成都、昆明至北部灣港班列均實現常態化運營,新增“北部灣港-貴州改貌”“北部灣港-四川宜賓”“北部灣港-四川自貢”測試班列,以北部灣港為節點的南向通道市場認可度正在不斷提升。

桂企出海

“廣西北部灣港—四川宜賓”南向通道海鐵聯運班列首發。

通過積極穩妥“走出去”,廣西造就了不少不可比擬的行業“單打冠軍”。

國內60%以上的蔗糖在廣西生產,廣西糖廠中的80%由廣西建工建造。在國內糖市萎縮的情形下,廣西建工追隨央企邁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通過打通食糖生產線各關鍵環節,廣西建工已經成為國內外同行業產業鏈最完整的企業,在糖廠生產線的十個領域中有五個處於行業絕對領先地位。

最早“走出去”的柳工集團已經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形成品牌優勢。近年來公司持續推進國際化經營,目前已在140多個國家擁有380家經銷商,海外客戶數量已超過1.8萬家,關鍵核心客戶數量超過500家,柳工海外收入比重已達到集團總收入的35%左右。截止2018年8月,柳工集團海外收入同比增長超30%。

各種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動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一環。

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2017年以來,廣投集團按照“產融投”協同發展戰略,與國開金融合作,推進500億元廣西東盟“一帶一路”基金落地,加大東盟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國際產能合作水平。

在2018年9月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北部灣產權交易所集團與柬埔寨內政部NICE廣播電視臺共建柬埔寨資產交易服務中心正式簽約,標誌著廣西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要素市場平臺正在加快推進,促進中國—東盟經濟發展。

管躍慶介紹,截至2017年,自治區本級國有企業累計對外投資額43億元,其中2017年實現境外投資20.76億元,同比增長176.8%,創歷史新高,對外工程承包額94億元,出口產品銷售收入229億元。

“廣西國企沒有大規模走出去的實力,但在自身擅長的幾個行業,通過做專做精,同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管躍慶說。

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國企做強做優做大的途徑。

桂企出海

龍灘水電站,廣投集團佔股30%。

閉環監督,築牢海浪拼搏的“防護網”

市場如大海,暗流險灘無處不在。企業越做越大,監管的難題就越發突顯。

既要保障企業發展的活力,又要有效防範各類風險問題,築牢監管的“防護網”,在這方面,廣西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監管方式,得到了國務院國資委的高度認可。

廣西做法的核心是“兩個融入”,即監事會融入國資監管體系,監事會主席參與重大事項決策,涉及國資監管的重大問題,國資委充分聽取監事會的意見和建議;融入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企業重大事項及決策會議必須邀請監事會列席,同時要求監事會向國資委報告會議情況,加大公司治理中直接制衡的力度。同時,完善集團子企業監事會建設,構建子企業監事會,子企業監事會主席由上級母公司委派,增強監事會的獨立性和權威性。

以最早試行這一做法的廣西建工集團為例,該集團成立了4個派駐監事會,由集團監事會工作部歸口管理,每個派駐監事會設1名監事會主席(副主席)、2-3名專職監事,集團本部委派專職監事14人,進駐集團23家二級企業。同時,集團實行財務總監委派制,總法律顧問進入決策層班子。

廣西建工相關負責人認為,監事會監督的“兩個融入”以財務監督為核心、以“三重一大”決策監督為重點、以防範重大經營風險和促進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為目標、以企業領導人的履職情況監督為要務,畫圓了全面監管的最後一筆,構築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協同配合、制約有力的監管全閉環,從源頭和過程上加強了國有資產的監督。

橫向上,廣西建工監事會工作部及集團總部各職能部室破除“各管一塊”的侷限性,加強與集團財務資產、審計、法務、紀檢、監察、辦公室等職能部室之間的協同合作,以部門聯席會、反饋表等各種形式不定期溝通。

縱向上,以內設監事會為紐帶,向上與自治區國有企業監事會,向下與各二級、三級企業的紀檢、監察、審計等職能部門加強業務聯絡和上下聯動,積極延伸監督鏈條,下沉監督重心、前移監督關口。

此外,廣西建工還創新設計監事會主席年薪制度,將派駐企業負責人年薪的平均值乘上相應係數來確定監事會主席年薪,專職監事額外增加派駐補貼,激勵監事會主席做好監督的同時服務好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2016年至今,廣西建工子監事會完成各類報告704份,促進企業完善34項管理制度,停止或暫緩決策項目5個,涉及金額6854萬元。

目前,廣西建工已經連續三年穩居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建工集團第二位、西部行業企業第一位、廣西企業第二位。

從廣西建工開始,自治區本級國企柳鋼集團、交投集團等企業在探索母子企業監事會建設均取得較好效果。

廣西國資委一方面要求自治區本級國有企業集團突出抓好二、三級子企業監事會制度體系建設,完善母子公司監事會上下聯動機制;另一方面指導區、市兩級政府向所管理的國有企業集團派駐監事會。近五年來,廣西國企違法違規經營導致的存量風險逐步消化減少,增量風險得到了有效遏制。

在強監管的同時,廣西國資委還注重調整優化監管職能,將監管權力歸位於企業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等主體。為此,廣西出臺了《自治區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以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的邊界,精簡監管事項31項,對法律法規及自治區政府沒有規定的監管事項全部取消,國資委不再直接監管企業經營行為。

據統計,2017年,廣西近3萬億國有資產,利潤增長近50%,自治區本級23家企業利潤增長超70%。2018年前三季度,高位增長的勢頭繼續保持,自治區本級國有企業實現利潤超200億元,同比增長超90%,淨利同比增幅全國第一,其中柳鋼集團、廣投集團、廣西建工等6家企業單戶利潤超10億元。

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1至9月,廣西國企為全區GDP增長貢獻1.31個百分點,佔比18.7%,部分指標提前超額完成全年目標。

截至2018年6月末,廣西國有資產在西南六省市資產總額排名第4位,利潤總額排名第4位;在中南六省(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資產總額排名第2位,營業收入排名第2位,利潤總額排名第2位。

“2017年我們非常自豪地向全社會報告,區直23家企業全部實現盈利,這在廣西國資委成立以來還是首次。”管躍慶說,這些數據能夠直接反映出,我們這幾年來轉變監管方式,提高監管效能,按照市場規律辦事,引導企業在市場的大海中拼搏壯大,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桂企出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