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扶摔倒老人被訛監控還其清白 老人仍然堅持要求賠付1千元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遇到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這種本來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近些年來卻彷彿摻進了很多“複雜”的因素。10月7 日上午,蕪湖市三山區也上演了一起“扶不扶”事件——一名小夥子開車發現一騎電動車老人摔倒,遂停車將老人扶起,但老人一口咬定是小夥子將他撞倒的。幸好路口有監控,最終還了小夥子一個清白。

男子扶摔倒老人被訛監控還其清白 老人仍然堅持要求賠付1千元

小夥:做好事扶老人不料被糾纏

當天上午9 點半左右,正在S321 省道上巡邏管控的三山交警大隊民警發現,在奎湖路口停著一輛黑色SUV,一個小夥子看見警車立即招手。見狀,民警立即靠邊停車,瞭解情況。

小夥子見到民警後滿臉委屈地說,剛剛他途經路口時,發現一名騎電動車的老人摔倒在地,於是便停下車來,將老人扶起,不想老人反倒說是他開車撞倒了自己,還講現在已多處受傷,要求他送到醫院治療。小夥子說,老人已被他扶上了自己的車,覺得自己很冤枉,本來工作就忙,做一件好事不料被“纏”上了,希望能得到交警的幫助。

瞭解情況後,民警立即上前詢問老人傷情,老人稱自己的腰和腿都很疼,並非常憤怒地稱,是小夥子撞了自己,現在他必須要去醫院治療。民警在現場發現老人傷情並無大礙,便先將兩人帶至交警隊指揮中心,對該路口視頻監控進行調閱。

老人:看了監控視頻仍不依不饒

監控顯示,老人途經該路口時,因路面打滑,電動車一時失去控制而側摔,這時小夥子所開的黑色SUV 正好途經事發點,兩輛車並未接觸,很快小夥子將車輛靠邊停下,將老人扶起來。

民警將監控放給老人看,並告訴他不是小夥子撞他的,是他自己摔倒的。可老人不依不饒,稱自己都79 歲了,無兒無女,要求小夥子賠付他1000 元錢,並且要將他送回家才行。民警一再勸說無果,只好將老人移交至三山派出所,通過派出所民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教,老人才答應不再糾纏小夥子。最後,派出所用警車將老人送回了家中。

經瞭解,小夥子今年26歲,繁昌縣繁陽鎮人。他表示,以後遇到類似事情,他還是會幫忙的,社會上還是好人多,居心不良的人是少數的,不能因為有顧慮而對一條生命視而不見。

張海英 新安晚報?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見習記者 孫芮

短評:扶人行善,本不該有太多顧慮

扶起摔倒老人,本是再普通不過的善舉甚至常識,如今卻彷彿成了某種“稀缺品”而極易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尤其是扶人還可能“攤上事”,不由讓一些人“談扶色變”。

扶起老人,收穫一聲“謝謝”,自然是皆大歡喜;但在現實中,確實有少數老人,因為或主觀和或客觀的原因,被扶起後卻稱助人者是肇事者,這也難怪會引起人們的擔憂和恐懼。不過冷靜想想,一味指責所有老人,可能有過度宣洩情緒之嫌,也無助於彌合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裂縫。畢竟,很多時候事情發生在一瞬間,周圍的情況也可能很複雜,在全部的真相查清前,你很難說老人這麼說是存心想訛錢,還是僅僅因為上了年紀反應遲鈍,甚至是可能有精神問題。而因此就都說“不扶了”,也有些因噎廢食,結果導致人心“扶不起”,受損失的將是整個社會。

當然,無論是主觀惡意還是客觀無意,類似“是他撞了我”的指認重複出現,總能說明一些問題。比如,“亂指認”的成本是否太低?我們可以從過往的案例中看到,不少次真相大白之後,老人受到的處罰只是“罰酒三杯”甚至是零。如此,即便產生“先指認了再說,就算不是也沒啥損失”這樣的念頭,也就不足為奇了。

怎麼辦?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懲罰力度和可操作性,讓惡意訛人者受到應有的懲罰;出臺辦法減少扶人者的自證責任,為見義勇為者撐腰,消弭“扶不起”的擔憂。須知,扶人行善,本不該有太多顧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