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可爱365


说到朱元璋与地主刘德的故事,这完全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屌丝逆袭,今天咱们就来谈谈关于历史上这次最强逆袭的事儿。

儿时的朱元璋由于家中贫困,从祖辈开始就给村中的地主放牛。估计谈到地主,大家都没有什么好印象,没错,朱元璋的这位地主东家更不是什么好东西,不但雇用朱元璋这位童工,而且还经常克扣口粮,心情不好就会揍朱元璋一顿,反正他老爹朱五四也得靠自己发工资,揍他儿子一顿也是白揍,刘德的小日子过得可是美滋滋。


在贫病交加的日子中,朱元璋的老爹终于算是熬到了头,一蹬腿儿上了西天,让朱元璋悲痛的大哭流涕。他把老爹的尸体运到了刘德的面前,要求刘德给自己发一点救济金,让自己把老爹埋了。

可刘德充分发挥了自己地主的本能,不但一个大子儿钱没掏出来,还把朱元璋臭骂了一顿,刘德,留德,刘德算是一点德都没留下。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实在看不下去,便拿出了一点钱让朱元璋买副薄皮棺材,让其好生安葬父亲。

这么明显的反差,让朱元璋幼小的心灵里记下了刘德的恶与刘继祖的善,他要狠狠的报复下刘德。


朱元璋的奋斗史咱们就不说了,最终他还是当上了皇帝,按照朱元璋的尿性,可谓是有仇必报从不留情,贪官们贪污几两银子都要被剥皮实草,这刘德差点让自己的父亲曝尸荒野,他能让刘德继续逍遥自在吗?

在衣锦还乡的时候,众人都跪在这位大明天子面前,不用说,此时的刘德已经被吓得尿了裤裆,内疚与恐惧占据了他的内心,直到朱元璋点出他名字的时候,他才两腿打颤的爬了过去,估计他心里在盘算着着朱元璋到底是给他千刀万剐的套餐,还是来一次五马分尸的按摩服务?

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没有责备他,相反还问了他不少家乡的事儿,这让刘德大吃一惊,诚惶诚恐的回答着每一个问题,生怕哪个字惹怒了朱元璋。

不过此时的朱元璋已年过四十,对于时过境迁的往事虽历历在目,心态却发生了变化。他作为一国之君,对于这么一个屁民,他完全掌握着对刘德的生杀大权,可他却不想再计较此事。毕竟此一时彼一时,若是跟一个草芥之民计较,那可就太有损自己的身份了!

他不但没有痛下杀手,反而是对刘德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并告知刘德,他当年对自己的态度并没有错,只是心肠太硬了些,实在不行就换个名字,不叫刘德,就叫缺德。



朱元璋又问起了刘继祖怎么没来?刘德说出刘继祖已经死去,朱元璋听后怅然若失,感到非常的可惜,于是便亲自下令封刘继祖为侯爵,赏地三十顷,为了彰显自己的君王大度,他还减免了刘德十年的赋税。

万恶的大地主刘德,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借着老哥刘继祖的光,非但没有惹来杀身大祸,居然还躺赚了一笔。惊喜之余,刘德连连给朱元璋叩头,大呼皇上圣明。

后来的刘德活到了80岁,临死的时候他还告诫自己的子孙,一定要多行善事,不能为富不仁,特别是遇到无钱葬父的孩子,必须要多给钱,说罢便咽了气,这,就是刘德的一生。


篱上青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家庭属于贫困中的极品——赤贫,家中的老鼠都被饿的含着热泪离开了。

父母没文化给他起个像样的名字,只好用数字代替称呼,朱元璋最初叫朱重八,他家祖辈传流都是以数字为名,比如他父亲叫朱五四,他叔叔叫朱五六,他哥哥叫朱三四……

朱元璋8岁时,为了活命去了地主刘德家放牛,当时他的小伙伴徐达和汤和也在刘德家放牛。

地主刘德为富不仁,每次放牛回去都要看看牛的肚子鼓不鼓,不鼓说明没吃饱,哥仨免不了一顿毒打,最后还不让吃饭。



▲地主刘德

哥仨气得没办法,有一天,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制裁刘德的办法。在放牛时他对徐达和汤和说:“刘德太可恶了,这回咱们把他的小牛犊烤着吃了”。

徐达和汤和听了急忙摇摇头说,“刘德每天回去清点,少了牛还不打死咱们?”

朱元璋附在二人耳边一阵嘀咕,徐达和汤和听了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就你小子坏,亏你想的出来,哈哈……

第二天,三人早早赶着牛上山了,随后把小牛杀了烤着吃了,最后把现场清理干净,唯独剩下一条牛尾巴。

原来朱元璋想出的妙计是把牛尾巴放在山石缝里,露出一点点,让徐达和汤和装作用力往外拉,然后他急忙跑回刘德家,装作火急火燎的让刘德赶紧上山。



▲小时候朱元璋

“小牛犊掉山涧了,幸亏被拉住了尾巴,我们力气小快拉不住了,德叔快点去吧”朱元璋此时嘴上像抹了蜜,一口一个“德叔”叫着。

随后刘德随朱元璋跑到了出事地点。刘德赶到后,徐达和汤和拉出那条牛尾巴,泄气的说,你们来晚了一步,拉断了牛尾巴了,小牛犊掉到了万丈深渊了。刘德望着黑咕隆咚的山涧,心疼的直落泪……

朱元璋哥仨完美的骗过了刘德,这件事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于35年后,因此事改变了地主刘德的命运。


▲放牛娃朱元璋

刘德35年后被朱元璋厚赏!

(话接前言)转眼间,朱元璋为刘德家放牛7年多了,公元1343年,安徽凤阳发生了一场瘟疫,朱元璋的父母染病去世。

朱元璋和哥哥身无分文,于是跪求刘德看在父母一辈子为他打工的面上,给块墓地好把父母安葬。但是刘德无情拒绝了,并骂骂咧咧把兄弟二人赶了出去。

就在朱元璋兄弟万般无奈下,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给了朱元璋一块墓地,朱元璋的父母得以入土为安,这一年朱元璋16岁。

父母都死了,朱元璋身无牵挂,他发誓不再为刘德家放牛,于是踏上了四处漂泊之旅。



▲乞丐朱元璋

朱元璋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苦难的经历造就了朱元璋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内心强大心怀天下,朱元璋要砸烂旧时代,开创新未来。

经过25年的血雨腥风拼杀,朱元璋在40岁时终于推翻了暴元,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实现了他的帝王梦,荣华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公元1370年5月,朱元璋御驾回老家凤阳祭祖,顺便看看自己的恩人刘继祖。

等回乡后才知道刘继祖已经作古,追封恩人名号,赏赐他儿子100顷田地,并授其子孙后代世世为官。

当时朱元璋回乡吓坏了地主刘德,刘德屁滚尿流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罪,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痛哭流涕。



▲朱元璋的恩人刘继祖

朱元璋走上前很大度的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最后朱元璋没有为难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刘德最后的结果。

结语: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朱元璋不报复刘德就不错了。为何还要以德报怨赏赐无数呢?讲真他赏赐恩人刘继祖无可厚非,对刘德这样做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从头想想就明白了,当初不是刘德给他碗饭吃兴许他早饿死了。别说刘德剥削朱元璋,朱元璋放牛是有报酬的,况且他还偷吃了刘德家的一头小牛犊。



▲明太祖朱元璋

到后来朱元璋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眼界宽了。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当了皇帝就与以往不同了。比如到后来朱元璋禁止吃牛肉,明朝是禁止吃牛肉的,因为当时牛是生产工具,牛皮是用来制作铠甲的原料。

朱元璋不会对之前的事斤斤计较。讲真他杀刘德举手之劳。朱元璋心想,刘德不欠我家的墓地,刘德给墓地是情分,不给墓地是本分,谁家土地是大风刮来的,都是用血汗换来的。马云钱再多凭什么给你钱呢?想想这些你就能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做了。


秉烛读春秋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

其出身贫苦人家,家无立锥之地,亲人在大饥荒中接二连三地死去,他当过和尚,做过叫花子,风霜江湖,历经战阵,终于完成了神奇的人生逆袭,华丽转身,成为了华夏大一统皇帝,创大明三百年基业,壮哉!

想想看,从叫花子蜕变为皇帝,这中间又饱含了多少悲欢与唏嘘。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朱元璋钦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陵,朱元璋考虑到自古以来皇陵碑都是腐儒代笔的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于是亲自捉刀,作《御制皇陵碑》,备述创业之艰辛、江山来之之不易。

碑文从悲惨的童年写起:父亲务农,起早贪黑,却朝夕徬徨,食不果腹。俄尔天灾流行,亲人罹殃。父亲六十有四而终,母亲五十有九而亡,长兄又死,合家守丧……

接着便是对地主刘德的血泪控诉:“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字里行间,看得出朱元璋对刘德是非常怨恨的——地主刘德理都不理我们,呼喝斥骂,嚣张凶恶。我的父母大哥给他种了一辈子地,死了,他也不肯施舍一块荒地给我们来埋葬,邻居们都为我们忧伤惆怅。

不过,紧接着,朱元璋又提到:“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即刘德虽然狠毒无人性,但他的兄长却非常慷慨,义赠薄地,让死人入土为安。

刘德的兄弟叫刘继祖。

刘继祖的儿子年龄和朱元璋差不多,是朱元璋非常要好的小伙伴。

这位小伙伴看到了朱家的窘境,回跟父亲诉说,于是就有了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善举。

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新造的皇陵,就是在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原址上造成。

不用说,朱元璋对刘继祖一家是非常感恩的。

而早在龙凤十二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平定淮东,便有过一次返乡省墓之举。

该年四月初九日,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夺回了濠州。

说来也巧,当天,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忌日,而距他父亲的忌日刚过三天,且距他母亲的忌日尚有十三天。

于是,朱元璋便有了返乡省墓之念,并于四月十三日动身。

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回到了阔别了十二载的家乡。

这时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见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儿时玩伴。

朱元璋感慨良多,一面让人增大加固父母的坟墓,一面让刘继祖的儿子“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赐朱户,免其赋役。

朱元璋还赐刘继祖儿子名“英”,许诺他日必“报夙昔相念之德”。

朱元璋宴请家乡父亲,流泪说:“吾与诸父老不相见久矣。今还故乡,念父老乡人罹兵难以来,未遂生息,吾甚悯焉。”

和父老话别时,朱元璋信誓旦旦地说:“乡县租赋,当令有司勿征。二三年间,当复来见。”

在这种背景下,他当然没有报复、或问罪当年狠毒的刘德。

而当两年后,大明开国,朱元璋已经贵为天子,就更加不会为过去这一小过节问罪刘德了。

重回家乡,他对已经吓得面如死灰的刘德意味深长地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对于大恩人刘继祖,朱元璋敕授他的儿子刘英为从仕郎,署令卫护皇陵,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追赠刘继祖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并亲笔题写诰书。

《追赠刘继祖诰》有提到“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之句,《追赠义惠侯夫人娄氏诰》则说:“非独夫之仁惠外施,实由内助之功。”

朱元璋还亲自祭拜了刘继祖夫妻,写《祭义惠侯刘继祖及妻夫人娄氏文》念念不忘刘氏夫妇“惠朕葬地,遂得安于阴宅”之德。


覃仕勇说史


朱元璋是中国人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一位皇帝,后世根据他的人生经历,编出了许多趣味性很强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很曲折精彩,情节引人入胜,当然有许多都是捕风捉影,也有一些是故意贬损朱元璋杜撰而来。

朱元璋放牛是他幼时的一段生活,因为家穷,他又做不了苦力,只要去放牛,多少还能贴补一些家用。元末统治腐朽黑暗,又赶上年年闹天灾,老百姓只能四处逃荒。因此赶上了时代大背景,朱元璋的家穷、不是一般的穷,甚至生了孩子连个像样的名字都没心思去起,而是按顺序往下排,所以朱元璋就排到了朱重八。


朱元璋是一个做事很有心的人,投军以后就给自己起了一个“朱兴宗”的名字。大概是由于祖上太穷了吧,所以名字的寓意带有明显光宗耀祖的意思。后来义父郭子兴去世,朱元璋就挑起了大梁,成为了红巾军的领导者。再后来另一股反元力量的领导人刘福通也战死了,于是朱元璋又把这股力量收编,自己的实力不断的壮大。此时,朱兴宗有了很明显的目标,那就是夺取天下,所以他又将自己的命字改为了朱元璋、字国瑞。璋是一玉器,琢而成大器,继而朱元朝。最终,朱元璋灭张士诚、陈友谅,将残元赶往漠北,建立大明王朝。

那么,朱元璋幼时给地主放牛,当上皇帝怎么对待当年的地主刘德呢?

刘德就是个大恶人,为富不仁、尖酸刻薄,朱元璋没少挨他的打骂。一次朱元璋与几个小伙伴一边放牛,还一起玩耍,午后饥饿难耐,朱元璋就把地主刘德的小牛给烤着吃了。结果可想而知,朱元璋差点被地主打死,好在骨头硬才从鬼门关爬了回来。

穷人的日子过得戚荒,常常还祸不单行。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瘟疫,父亲、母亲、哥哥相继病死。当时的土地都被地主占着,朱元璋家里穷的叮当响,一无钱买棺材、二无地埋葬,但总不能将家人的遗体丢弃不管吧。于是朱元璋找到了他的东家地主刘德,求刘德赐地一块,安葬家人,并许诺为长大做地主家的长工,尝还债务。


地主刘德丝毫没有怜悯之心,不但对朱元璋破口大骂,还叫人一顿棍棒将朱元璋赶了出来。这时朱元璋正好遇到了邻居刘继祖,刘继祖是个大善人,见朱元璋实在可怜,就给了他一些银两和旧衣服。这样一来,朱元璋才将家人尸体用旧衣服包裹起来,买了一块地草草下葬。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回乡祭祖,顺便答谢邻居刘继祖的恩情,但大善人早以去世多年。于是朱元璋又想起了当年的地主刘德,也想召来见一见。刘德虽健在,但早就不见了踪迹,原来他知道朱元璋回来就吓得躲了起来,如同当年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恶露一样,恨不得钻了耗子洞。


朱元璋下令,如果刘德不出来就灭其全族,没办法刘德才一步一磕头,两条腿跪着爬到了朱元璋的面前,面如死灰,头也不敢抬。朱元璋见了刘德的狼狈不堪的样子,哈哈大笑,刘德被笑蒙了,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于是哆哆嗦嗦,拼命跪地求饶。朱元璋本想杀了刘德,但转念一想自己贵为天子,不能有那么狭隘的心胸,刘德虽死不足惜,但是有太辱自己的名声。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当年地主刘德真的借给他钱买地,自己很可能就成了他的奴仆,还去哪里打天下,当皇帝。帝王嘛!表面文章必需做足了,毕竟天下百姓都两眼盯着呢。于是朱元璋对刘德说了一番大义凛然的话,不但没有杀他,还赐了一些田产,免了税赋,让刘德下辈都要对自己感恩戴德。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还乡,并没有处死当时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小时候是个给地主放牛的放牛娃,当时他在的那家地主叫刘德,刘德和平时大家所想的地主一样,富的流油,还抠抠嗖嗖的,平时舍不得给朱元璋还有下人们吃饭,所以朱元璋经常饥肠辘辘。

朱元璋小时候其实就很有大无畏精神,因为太饿了,做梦都想吃牛肉,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放牛的时候联合其他小伙伴把地主家牛给吃了,后来地主知道后,把他痛打一顿,还报官捉拿他,朱元璋走投无路,去寺庙当了和尚,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成为了明朝开国之君,不得不说,朱元璋草根出身,成为九五之尊,让人不得不钦佩。


估计在当上皇帝以后的朱元璋心里,童年的阴影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可能特别对虐待殴打他的地主刘德最难以忘怀,当了皇帝后的朱元璋来了次衣锦还乡,却没有杀了刘德。

刘德是万万没想到以前的放牛娃竟然当了皇帝的,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带了一些官员来到了安徽凤阳的村子里,乡亲们看到朱元璋回来都感动涕零,夹道欢迎。

可是刘德就彻底怂了,当时他已经是个老人了,他怕啊,自己把自己锁在自家屋子里,生怕朱元璋会对他清算,朱元璋让手下把刘德带了出来,当时刘德想的是这下死定了,到了朱元璋面前一个劲的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自己错了以及求皇帝饶他一次小命之类的话。

朱元璋并没有杀刘德,还给了他三十亩良田,刘德感情涕零,朱元璋不杀他是因为刚登基要恩泽天下,作为皇帝应该大度宽宏、以德报怨,没必要和一个小百姓过不去,这样还能图个好名声。

可见朱元璋还是有广阔胸襟的,毕竟刘德当时苛待小时候的朱元璋也是正常的,谁能想到当时连饭都吃不上的放牛娃,日后能成为九五之尊的大明开国皇帝呢?


小聪历史客栈


朱元璋小时候给地主刘德放牛,受尽剥削之苦,连亲人死后没钱埋葬,地主也是不管不顾,逼得朱元璋走投无路,出家当了和尚。

后来朱元璋跟着起义军反抗元朝成功,他衣锦还乡的时候遇到了孩时的东家地主刘德,但此时的他对刘德完全没有了小时候的仇恨,反而赏了刘德30顷的良田,并免了刘德10年的赋税。

朱元璋这一举动让人难以理解,他是穷苦孩子出身,对于地主土豪的压榨应该深恶痛绝,为何不打击,反而要奖励呢?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就是阶级问题。

封建时代的阶级矛盾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

我们所熟知的地主有半夜鸡叫的周扒皮,为富不仁的黄世仁。这两位虽然是戏剧小说中的人物,但一提到这两人,老百姓都是深恶痛绝。

在解放初期,《白毛女》的戏剧很流行,有一次剧团去部队演出,由于当时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非常专业,把地主的丑恶嘴脸都展现在舞台上。结果台下的战士们看得咬牙切齿,有一名战士举起枪就准备要向台上的“黄世仁”射击,幸好被班长及时制止。从那以后,部队看《白毛女》的戏一律不准带枪。

老百姓对地主只有恨,年幼的朱元璋也如此,只是后来这种恨消失了。

当朱元璋功成名就后,他回到了故乡,看到了地主刘德,但他的恨已经不在。因为他知道地主和农民的矛盾并不在于他和刘德之间,而是整个社会的原因。作为封建社会的帝王,朱元璋还是要继续维持这样的制度,因此他没有处罚刘德,反而给他奖赏。

刘德非常幸运地得到了30顷良田,虽然古代的计量单位不一样,但换算过来也有2万多平方米了。如此荒唐的赏赐可以看出,地主的坏主要还是来源于万恶的封建制度。


水煮汗青


历史上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两个王朝的创立者都是“草根”,都来自社会的最底层,都没有贵族一呼百应和散尽家财招兵买马的能力。

但相比于刘邦,朱元璋的身份就更显得寒酸。人家刘邦好歹是一个泗水亭长(比镇长大点,比县长小点),也算是一个基层科级公务员。

而再看朱元璋,从小连个正常的名字都没有,取名朱重八,当过放牛娃,要过饭,还出过家当了和尚,从社会的最最最底层走到金字塔的顶端,中国历史上,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当年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因没钱治病加上长期的营养不良而去世,由于家里太穷,连给父亲找一个安葬的地方都没有。于是朱元璋和二哥硬着头皮来到了大地主刘德家中,希望他能够发发善心给父亲一块地让父亲入土为安。

因为朱元璋从小给刘德放牛,所以他认为刘德会恩准他的请求。谁知刘德是一个出了名的抠门财主,不但对朱元璋恶语相向,还拿棍子把他们给赶出了家门。

面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兄弟俩,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动了恻隐之心。看到可怜的兄弟俩,他决定拿出一块地来给朱元璋的父亲做坟头。


朱元璋很是感激,给大善人刘继祖连连磕头,草草安葬了父亲之后,朱元璋刘离开了家乡,出去混一口饭吃,而刘德和刘继祖的鲜明对比也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象。

其实当时的人们都没有在意,谁又会想到一个穷的都快饿死的小孩儿日后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奠基人。朱元璋从军之后,势力不断壮大,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等地方军阀,又挥师北上把元朝赶回了蒙古老家,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天下初定后,朱元璋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回家去看看。正当所有的老乡都在为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感到自豪的时候,有一个人默默的躲了起来,他就是当年的大财主刘德。

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朱皇帝想见的人还没有见不到的。刘德见到朱元璋后,跪在地上一直磕头,并大骂自己狗眼看人低,有眼不识泰山。

一般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是十分记仇的,谁要是得罪了他,后果可想而知。可这一次朱元璋一反常态,见到跪在地上的刘德,朱元璋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说到: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知今日为天子耶?

意思是你的做法也合乎常理,我当年那么穷,你哪能知道我今天会成为皇帝?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是赏给了他30顷良田,并且免掉了他十年的赋税,这让刘德大感意外,赶紧磕头,谢皇上隆恩。

朱元璋又询问了恩人刘继祖的情况,得知已经不再人世,他大为伤感,感叹好人不长命,于是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以此来报答恩人当年赏地之恩。

看来平时严酷的朱皇帝也有他柔情的一面,以德报怨,彰显了一个统治者宽广的胸怀!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这要说明一个重要信息,刘德还有个兄长叫刘继祖。他们兄弟两个人给明太祖的人生做出了极大的影响。

据说,明太祖少年时代曾经在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生活,一家人靠着给本村地主刘继祖、刘德兄弟的庄子上当佃户为生。到了大元至正末,有一年,天灾相踵,继而瘟疫流行,明太祖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和大哥朱兴隆不幸先后病逝,可怜见日后的大明太祖高皇帝此时连给父母兄长下葬的地儿都没有。因为没有钱买棺材,只能用草席包裹父母和兄长的遗体。之后还是少年的明太祖就跑去找东家刘德,希望对方能施舍一块坟地用来安葬三位亲人,但遭到了刘德的拒绝。幸亏刘德的大哥刘继祖在一旁看不过去,就拿出一块地,让明太祖安葬了家人。

后来明太祖起兵反元,以吴王的身份衣锦还乡。富贵还乡后的明太祖已经不是当年的放牛娃,而是即将执掌天下的开国之君。过于复杂的人生经验使明太祖在回忆自己的前半生时肯定会比寻常人看的更深刻。自己的亲人,父亲、母亲、兄长;自己的恩人刘继祖、自己曾经厌恶甚至是仇恨的刘德……这一切似乎只属于放牛娃朱重八,而不属于吴王朱元璋……一切都过去了。于是,明太祖封刘继祖的子孙为侯,和大明朝与国同休。而对于昔日的“恶人”刘德,明太祖则很平淡的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时的所做所为,不过是人之常情。我贫困之时,你怎么会想到我将成为皇帝?”

明太祖一生在很多地方都刻意的向汉高祖致敬,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总觉得同样“白手起家”的彼此十分相似。但是,有一点明太祖对汉高祖对十分的不以为然,那就是汉高祖记恨嫂子对自己当初的刻薄, 封自己的侄子刘信为“羹颉侯”。“羹颉”之意就是“断粮了”。 对此明太祖公开说过:“论高祖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恨寡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则度量亦未弘矣。”也就是说,汉高祖这样做,显得太睚眦必报。 所以人生经验更加丰富坎坷的明太祖决定以大度和恩惠给自己的前半生做个了结。

在离开家乡前,明太祖请自己的乡亲父老吃了一顿宴席。在酒席上,明太祖向父老乡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大家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并嘱咐大家平日种田、做生意时不要离家太远,因为淮河两岸仍旧有不是战乱。乱世之人,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未来,大家一定要活下去,亲眼看一看我的时代。

顺便说一句:明太祖早年身世成谜,他的家族究竟是来自来自于何方也是诸说纷纭。在《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记》中,明太祖说:“但朱氏世次自朱仲八以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为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在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爰自金陵太平,驻节开府,为基本之地,实乡郡也”。并且继续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也就是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而这里也是大元句容郡王玉里伯牙吾世家的聚居地。 这种看似坦率的态度其就更让人难以琢磨这他的真正身世。之后,明太祖又自述其祖父是因为不堪重赋才离开句容并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到淮西谋生。也就是说,明太祖家族是在后来才辗转漂泊到安徽凤阳。

但是,这这一切,都只是传说。真相依然沉默在历史的深处。

明太祖的祖籍镇江句容市城西北九公里石狮沟村。


放牛娃

安徽凤阳明祖陵神道。


陳大舍


朱元璋一家几代人都是穷苦无依的佃户,就是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连贫民都算不上的最普通的百姓。

朱元璋一家与地主刘德。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元璋的父亲叫做朱五四,一家人在朱五四的带领下颠沛流离四处流浪,终于在安徽凤阳安定下来,给地主刘德卖命。

朱重八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因为养不起,先后被朱五四送人了,就连年纪最小的朱重八都要给地主放牛养家。

可以说,地主刘德操控着朱元璋一家的命脉,当然,这个地主刘德虽然比较“抠门儿”,但是并不是一个非常恶毒的人,这也为他留下了一条生路。

朱元璋一家与地主刘继祖。

在朱重八17岁那年,安徽凤阳发生了极为罕见的蝗灾和瘟疫,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朱重八的父母亲、大哥,先后去世,家里的壮劳力只剩下朱重六、朱重八。

但是家里面不要说棺材,就连埋葬父母亲的坟地都没有,“抠门儿”的地主刘德一言不发,最终还是看不下去的地主刘继祖看不下去了,或许是与朱五四有一些交情。

刘继祖说“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就这样,朱重八才得以草草的安葬父母、兄长,但是家里面已经一贫如洗,于是一家人各奔东西,四处逃荒去了。

而刘继祖家这一块普普通通的“坟地”,经过明朝历代皇帝的不断修缮,最终成为了明皇陵。

皇帝朱元璋与地主刘德、刘继祖。

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名声真的是臭透了,当然这都是因为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残酷手段。但是说实话,朱元璋对自己的恩人还是非常的关照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当然是衣锦还乡,但是当年对他有恩的地主刘继祖却早已逝世。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在朱元璋身边效命,因“不忍让恩人之子身处险境”,得到了刘朱元璋的特别关照,始终在朱元璋身边。

刘继祖追赐为义惠侯,刘继祖一家成为了安徽凤阳第一家族,“与明朝同寿”。

至于那个“抠门儿”的地主刘德,幸亏他只是“抠门儿”,并没有盘剥、欺辱朱元璋一家,虽然得罪了朱元璋,但是却得到了朱元璋的宽恕“赐地30顷,并免除10年的赋税、徭役”。

朱元璋的家乡父老自此成为了明皇陵的“陵户”,各赐田地,免征赋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诚不欺我。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估计刘德可着劲儿喝6亿核桃乳也想不到朱元璋会当上皇帝。

朱元璋当皇帝后,自然要荣归故里。刘德这个地主早吓得慌了神,战战兢兢跪拜在朱元璋脚下,“罪该万死”“请赐罪”之类的说个不停,祈求朱元璋能饶自己一条命。

刘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朱元璋小时候给他放牛,刘德为人刻薄,一日三餐不让吃饱,还常常借故殴打朱元璋,不让朱元璋吃饭。

朱元璋的父亲也是刘德家的长工,按理说朱元璋父亲死后,作为东家,刘德应该给点丧葬费,但刘德为人铿吝,一分钱都不给,当朱元璋去要钱的时候还将朱元璋打了一顿。

现在朱元璋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了,刘德焉能不怕?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计较什么,只是告诉他“你当年的所作所为是人之常情,而且我那时候身份低微,谁能想到我会有今天这样的地位,事情过去就算了。”

刘德感激涕零,却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又赏赐了他1500亩地,还免除了他10年的赋税。

为什么朱元璋要“以德报怨”呢?

因为当年朱元璋父亲死后,刘德不管不顾还躯干朱元璋,但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是个厚道人,悄悄的给了朱元璋一点钱,又给了他一块地让他将父亲安葬,入土为安。

朱元璋回乡并不是寻仇的,以朱元璋的身份何至于跟一个小地主过不去呢?原来他回家是要报恩,想寻访刘继祖的下落,然而没想到刘继祖此时已经驾鹤西去,朱元璋无以为报,于是就给了恩人刘继祖弟弟刘德良田1500亩,并免除他十年的赋税。

刘继祖已经死了,被追封为义惠侯。而刘继祖的后代刘英及其家人,也一直收到大明的关照,在家乡广置田产,终生免除赋税徭役,和朱氏皇子皇孙的待遇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