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5G+AI”熱鬧之下,紀錄片的未來在哪?

“4K+5G+AI”熱鬧之下,紀錄片的未來在哪?

導讀:對技術的關注和使用,紀錄片或許不是最猛烈的,但往往都是“先行者”。

文 | 青山

近日,全國兩會在北京開幕。此次兩會首次提供5G網絡全覆蓋,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也藉助5G網絡將4K超高清節目連接到部分代表委員駐地和兩會新聞中心,並引進人工智能AI技術。

“4K+5G+AI”熱鬧之下,紀錄片的未來在哪?

4K/8K+5G+AI進一步被推向高潮,這些代表著清晰度、速度和智能程度的熱詞,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營造一個更具“體驗感”的傳播環境。在紀錄片創作領域,這些技術的身影從未慢半拍,只是熱鬧之外,這些作品真的如標籤描述般絢爛,還是空中樓閣?

那些冠上“新技術”標籤的作品

2015年,《第三極》出現,這部由五集電視紀錄片和一集花絮片組成的作品,每集46分鐘,成為國內第一部真正產生了不小影響力的4K紀錄片。全片近40個故事,以自然為背景,以人類活動為中心,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青藏高原上的生命之美和人們的祥和生活,反映藏族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傳統生活方式得到延續、以及自然環境得到保護等情況。

“4K+5G+AI”熱鬧之下,紀錄片的未來在哪?

而近四年後的今天,當紀錄片《極致中國》打出8K的標籤時,我們發現技術的進步比我們想象中快得多。但它對8K 製作流程的梳理,和對8K超高清產業發展的探索意義,要比內容本身更重要。

VR與紀錄片的一拍即合是因為二者都要求敘述的完整性、真實性。VR紀錄片擴展了視覺和聽覺的領域,更為重要的是,現實場景不再任人肢解,VR技術維護了物質世界的完整性,大大增強了真實感和臨場感,讓影像與物質世界無縫對接。

張堯的系列紀錄片《一個人的一天》中,如果僅在流浪歌手工作等部分段落中採用VR的表現手法,既不影響原來的鏡頭語言表達,也可以更好地還原現場,使觀眾可以自主選擇觀看歌手還是圍觀的群眾,使片中的故事講得更精彩,抒情寫意也會更加到位。

“4K+5G+AI”熱鬧之下,紀錄片的未來在哪?

語音識別技術作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國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創新中國》專門為此拍攝和製作了一個段落。更重要的是,創作組和科大訊飛聯手做了人工智能的解說配音。該片使用人工智能模擬的是已逝配音藝術家李易的聲音。科技或許冰冷,紀錄片追求真實,技術在此不再冷漠,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溫暖和情懷。

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影片《火車進站》在電影院放映的時候,觀眾們被影片中開來的火車嚇得四處逃竄;在放映《水澆園丁》時,前排的觀眾害怕水噴到自己,紛紛打起了雨傘。隨後,法國人喬治·梅里愛看到了電影的魔幻效果,創作了《快速畫家》《魔術表演》等魔術短劇,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把梅里愛看作電影導演,而是把他選為法國魔術師工會的主席。

影像技術的進步,似乎一直都在經歷考驗。

技術是怪物,還是能生蛋的雞?

當數字技術初現的時候,人們曾認為像素不夠,粗糙程度高等,但很快技術的發展給現實打了臉。雖然電視紀錄片存在著長達三十年的“非高清”歷史,但這段時間膠片巨頭也相繼倒閉。也許當下膠片中因化學反應產生的特質,數字沒有辦法實現,但是在未來會有所突破,在技術更新的路上,它永遠在換髮著更多的可能性,對於導演來說,勇於嘗試才是王道。

當年,正是由於新技術的發展,打破了膠片的壟斷,才讓一批新的攝影師,伴隨新的審美有機會進入到這個行業。而如今,4K/8K,VR和AI等又或許在構建著新的機會藍圖。

“4K+5G+AI”熱鬧之下,紀錄片的未來在哪?

目前的4K行業標準剛剛有了“國標”,家庭裡4K電視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縱觀當下的影視,特別是紀錄片行業,以“4K”為宣傳口號的作品近年來不斷湧現。但是在現實中真正實現“4K播出”的,似乎除了中央廣播電視總檯4K頻道和廣東廣播電視臺綜藝頻道之外,暫時還“別無分號”。

即便是在互聯網、新媒體端,真正實現4K播出的,目前似乎也並沒有更多能夠真正實現4K播出的平臺。

對於8K而言,現階段能以8K分辨率和 22.2 聲道播放內容的還只有NHK一家,而目前在這個8K頻道里能看到的紀錄片屈指可數,只有一些音樂會以及由 NASA 在宇宙中拍攝的影像。

“4K+5G+AI”熱鬧之下,紀錄片的未來在哪?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同道說:“4K只能為技術品質提供保證,卻無法為一部平庸的作品鍍金。紀錄片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是人文創意與美學呈現,不管多麼精彩的技術都無法賦予一部作品以靈魂。同時,4K主流化將導致一些依賴小型數字設備製作的紀錄片逐步失去專業地位,越來越邊緣化,從而限制了紀錄片文化美學的多元與豐富——而文化多元與美學豐富也是紀錄片的獨特價值。”

在某種程度上,做內容的人嫌棄硬件的不夠完善,硬件的設計者又因為內容的匱乏,而對升級失去興趣。硬件和內容,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以VR為例,在內容方面,VR一體機的內容缺乏一直以來是限制其發展的最主要問題之一。由於與PC VR交互方式不同,使得遊戲從PC轉向移動端存在一定的消耗;而且移動端的變現能力也尚未被認可,移動端極度缺乏精品。在遊戲和硬件的投資來看,投資基本都集中在硬件,在很多人看來內容被忽視。有評論認為,“內容不賺錢,所以投資人不願意投;投資人不投錢,CP開發不出好內容。”

能否“兼容”是第一要義

我們現在理解的4K、8K和5G等,只有等客廳的硬件設備、通信運營的網絡建設、足夠數量的紀錄片內容,以及與此相對成熟的生產機制都達到一定效果時,這些技術才有真正的價值。正如世界上第一款觸摸屏手機出現時,雖然它在屏幕的設計上猶如先知,但因為其它方面的束縛,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體工程學很差,讓其有如曇花一現。

但也要注意,正是一部部作品在創作上的“敢為人先”,雖然技術的全面應用還要等待一段時間,行業也在不斷的向前發展。從目前8K顯示市場來看,基本拍攝、處理、播放等各個環節都已經有了相應解決方案,但究其根本,價格仍然是影響其普及的原因之一。目前8K電視的價格仍然高居不下,在缺乏8K內容的今天,這些勇於做8K內容的創作者本身就值得尊重。

“4K+5G+AI”熱鬧之下,紀錄片的未來在哪?

雖然放送源是有了,但現在擁有8K級別顯示設備的人顯然還是屈指可數。例如NHK的8K頻道需要特別的接收器和天線來確保能收到信號,一批上月開賣、內建了相關硬件可以直接收看的夏普電視,換算過來的價格已經超過 45000 元。一部4萬塊的電視,估計令很多人望而卻步。

在VR硬件發展更是精彩而殘酷。2018年,資本幾乎不再向硬件拋出橄欖枝,投資從硬件向內容和行業應用落地兩個方向轉移。國內對於VR/AR硬件的投資只有寥寥數起,金額過億級僅Pico和3Glasses兩家公司。

可喜的是,據IHS預測,全球8K電視出貨量將從2015年的2700臺增至2019年的911000臺。在我國,從網絡傳輸來看,移動通信領域三大運營商已公佈5G發展戰略,5G產業進入全面衝刺的新階段,8K將逐步解決傳輸的限制,進一步拓展8K應用場景。2018年國慶節開通的我國首個衛星4K超高清電視頻道,目前觀眾到達率已達12.89%;12月啟動建設我國第一個基於5G技術的國家級新媒體平臺,並今年春晚首次利用5G技術開展4K超高清視頻直播。

“4K+5G+AI”熱鬧之下,紀錄片的未來在哪?

而紀錄片的創作也正在逐漸從這些進步中感受到福利,只有當所有技術都能夠彼此兼容時,紀錄片的“身臨其境”或許才有望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