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果执意造反,率兵攻打刘邦,能灭了汉朝吗?

右惜


没有韩信,就不会有刘邦的帝业;没有刘邦,也不会有韩信的功成名就。韩信和刘邦,不仅是君臣,也是政治盟友。

韩信本是个不受待见的人,无一技之长却又好吃懒做,堂堂七尺男儿,却总依靠别人接济度日。而且他又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经常自吹自擂,邻里对他嗤之以鼻,躲之不及。



韩信后来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后归属项羽,只做了个郎中的小官,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但均不被采纳,项羽给的薪水又很低,于是韩信跳槽到了刘邦那里。

刘邦认为他夸夸其谈没有真本事,只封他做个仓库管理员,韩信非常郁闷,跳槽还不如不跳。恰逢刘邦和项羽大战在即,许多将士均不看好刘邦,都偷偷跑到项羽阵营去了。韩信也跟着大伙,趁着月色偷偷的逃走了!



后来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把韩信追回来之后,再三举荐韩信做大将,刘邦不了解韩信,但他信任萧何,于是就同意了,还搞了个隆重的认命仪式,韩信感觉很有面子,决定好好干,但他自视甚高,随着功劳逐渐增多,欲壑难平!

韩信天生就是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绝不拘泥于兵法,极善于灵活用兵,留给后世无数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中国历史上,韩信军事水平可以排前三。



尤其是韩信制定的“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基本战略,是刘邦取胜之根本。刘邦曾对韩信有过中肯的评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这是番肺腑之言,颇有自知之明,反观刘邦打仗,毫无章法,逢战必败。

项羽曾以三万精兵击溃刘邦五六十万诸侯联军,杀掉刘邦十万人。刘邦带着残兵南逃,慌不择路,落入睢水而亡的,又有十万之众。楚军将汉军团团围住,要不是一场龙卷风吹乱楚军,刘邦极可能死在睢水。



刘邦派韩信率三万军北上,开辟北方战场。韩信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俘获许多兵马,刘邦立即就将俘获的精兵抽调至他的阵营,只留给韩信一些残兵弱将。一是担心韩信拥兵自重,二是正面战场确实比较吃力。韩信此时心中不爽,但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虽然是残兵,但在他的调教之下,就能成为强兵悍将!

刘邦和韩信首次交恶应该是在攻打齐国时,刘邦派了郦食其去说服齐国降汉,齐国已经同意了,但韩信却执意攻打齐国,结果齐国以为郦食其是个间谍,就将他煮了。韩信攻占了齐国后,就和刘邦讨价还价,要做代理齐王。



此时刘邦正被楚军围困于荥阳,韩信这家伙不来救场,还讨价还价,刘邦非常恼火,但形势急迫,刘邦被迫只得答应其要求。

此时,楚汉之争胜负砝码就掌握在韩信那,韩信这个砝码向谁倾斜,谁就能取得最终胜利。此时项羽派人来游说韩信,愿意三分天下,让韩信当齐王。此时齐人蒯通也来劝说韩信,说他功高震主,非常危险。

但韩信谢绝了项羽和齐人蒯通的建议,他还是愿意相信刘邦,他认为刘邦得了天下后,会像项羽一样分封诸侯,这样他会顺理成章成为齐王。只是,他想错了,刘邦不是项羽,刘邦志不在此,他要的是整个天下!



假如韩信背叛刘邦帮助项羽,梁王彭越也会随之反叛,南面九江王英布或也会停止北上,那合围楚军的态势就会土崩瓦解,反而刘邦极可能被团团围住,成为瓮中之鳖,那陷入四面楚歌的就是刘邦了!历史得重新书写了!

就算韩信和梁王彭越保持中立,来个坐山观虎斗,待项羽和刘邦鱼死网破,他俩坐收渔翁之利。那么,最后争夺天下的就是韩信和彭越二人。以军事实力来说,韩信更强,那做皇帝的就是韩信了。


一半秋色


大家都知道,韩信在率兵攻下后魏、后代、后齐,斩杀项羽爱将司马龙且以后,飞扬跋扈。他的手下彭越劝其造反,与刘邦项羽分庭抗礼。最后韩信还是没有同意。那么,如果他同意了呢?会有韩姓天下吗?下面我们分为三种情况:

拥兵自重,静观待变——必然失败。韩信当时的根据地是他所攻占的燕赵齐魏之地,那里无险可守,一览无余(华北平原),而项羽有长江天险;刘邦有函谷关、蜀中之地这样的王霸之地。不仅如此,燕赵魏齐在华北平原一带经营数百年,即使没有为之而死的勇士,也有着上怀古时的遗民。燕赵之地且多侠士,韩信真的能在这样的地方站住脚?我是不大相信的,即使他站住了脚,那么军需粮草呢?项羽有范增、刘邦有萧何,韩信什么也没有,只有他一人,难保他不出什么变故吗?所以,拥兵自重不是在刘邦项羽的联合绞杀中灭亡,也会灭亡于燕赵百姓的怒火。

挥戈东进,擒杀项羽——或许成功。如果韩信与刘邦一起进攻项羽,如历史一般,项羽必然失败,若此,以刘邦之奸诈,必然偷袭燕赵齐之地,那么韩信(假使其收编项羽军队)只能退守江南一隅。我所说的或许便在此,正如唐诗所言“江东子弟多才俊”,韩信如果能凭险经营江东广袤之地,或许能再度发挥他的才能击败刘邦。而此时刘邦就只有他一个对手了,恐怕他也只能像英布一般被擒杀(毕竟这不是历史,只是猜测,所以我也不敢断言)。

按兵西进,指通函谷——成功几率较大。韩信攻下燕赵齐之地时,正是刘邦项羽相持于荥阳,若其攻打刘邦,刘邦必败(输项羽逃跑时连老婆都不要了,何况韩信),刘邦退守西蜀。这时的韩信仍有两个选择,追击刘邦或倒打项羽一耙。如果他西进入蜀,那必然是一番死战,如果败了,他会遇到士气正旺的楚军,结果依旧是覆灭,倒是项羽会进攻刘邦夺得天下;如果胜了,那么恭喜韩信,他只要面对刚愎自用的项羽就行,双方兵法谋略仍是韩信更胜一筹,这时也是韩信得到天下。

以上当然都是对历史的还原中进行推测。即便这样,韩信谋反得到天下的几率并不大。然而,治理天下仅靠带兵打仗、横冲直撞是不够的,像韩信,他只是个将才,并非帅才,真得夺得天下,他也守不住。真正守天下、治天下,还需要像陈平萧何那样的人。

<strong>


邓海春


韩信有“兵仙”之称,可以说只要他手里有兵,打败几个刘邦,又或者是推翻大汉王朝,还是不成问题的。这一点刘邦也是知道的。

同样这也就是,刘邦为什么要把韩信这个楚王,贬为淮阴侯的原因。

在汉朝的时候,尤其是汉朝的初年,王爵是有资格豢养军队的。

他们一旦不如意,就可以起兵,甚至是直接和中央对抗,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但是,侯爵就不一样了。

侯爵是没有养兵的权力的,有的也仅仅是一些家奴而已。

况且刘邦把韩信贬为淮阴侯之后,还把他给安排到了都城长安。刘邦的这个意思,其实就是如同把韩信给软禁了起来。

毕竟韩信是生活在刘邦的眼皮底下,他的一举一动,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让刘邦得知。

韩信因为没有兵权了,即使想反的话,单枪匹马,对刘邦也造不成威胁了。

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手段的高名呀。

韩信之所以失败,就失败在了自己不懂政治上,因为他决得自己为刘邦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可以说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是他韩信打下来的。

刘邦当了皇帝,怎么可能会处置他呢?

就是因为韩信的想不到,所以,他在能叛变和有叛变刘邦的条件下,依然没有选择叛。

可是韩信的想法始终是韩信的,刘邦才不会这样想。

对于刘邦来说,只要能对他造成威胁的人,必须就得死。尤其是这些头上长有反骨的武将们。

韩信、彭越、英布.......你看那一个不是战功赫赫呀。

但是,最后都是难逃一死的结局。

所以说韩信手里有兵,刘邦是肯定打不过韩信的。但是,韩信手下没兵了。刘邦处置他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般容易。

当然,韩信的死和刘邦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韩信是被萧何给骗到了宫里,然后由吕后处死的。

这也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语的来源之处。

但是,要说韩信的死和刘邦一点关系也没有,那应该也不对。毕竟韩信为国家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吕后一个女流之辈,她怎么可能在没有刘邦的授意之下,说把韩信杀了就给杀了呢?

还有,在后面刘邦得到韩信死的消息,也可以看出来,刘邦是希望韩信死的。

当吕后告诉刘邦把韩信给杀了的时候,刘邦的表现竟然是“且喜且怜之”。

你看刘邦先是高兴,然后又为韩信的死感到可惜,毕竟这样的一个英雄,到头来竟然死在了女人的手中,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呀。


史学达人


在之前文章,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如果韩信造反,是肯定无法战胜刘邦的,甚至可能连与刘邦对阵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虽然是天下罕见的将才,军事能力绝对超过刘邦,但是他的所有权力都是刘邦给的,如果没有刘邦的授意,韩信真的就是一位独夫,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政治手腕实在太强了。

首先,在韩信被刘邦封为大将之后不久,便受命攻打魏国、齐国和代地,这样才保证了刘邦在彭城大战失败之后仍然能够保存实力。但是韩信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韩)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也就是说,韩信赖以打胜仗的精兵,都是刘邦给的,并且刘邦随时可以把他们收回去。所以,韩信“背水一战”击败赵国之时,使用的也都是刘邦看不上的老弱部队。

在这一次取胜之后,刘邦再次现身了——他在荥阳受挫之后,伪装成汉使者,直奔张耳和韩信的卧室,把他们的虎符没收了,随后将张耳、韩信手下的军官全部调换,这一切发生之时,张耳和韩信还在睡觉呢(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汉王夺两人军,即令张耳备守赵地,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后来武涉和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之时,韩信口头上说是自己对刘邦感恩戴德,不忍背信弃义,但是实际上呢,他手下最重要的将领如曹参、灌婴,那可都是刘邦的死党,如果韩信稍微有点反叛的举动,他可能就会性命不保了。


国史通论


垓下之围以后,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要知道当时刘邦还没有建立汉朝!汉朝建立以后,他拿什么造反?就算韩信当时有三头六臂也斗不过刘邦啊!

如果是韩信占领齐国的时候造反,那么就像项羽谋士武涉说的那样,联合楚军反抗汉军,到那时肯定能将刘邦打败!即便不能打败刘邦,也能三分天下!在项羽的谋士游说失败以后,齐人蒯通也建议韩信占据齐国称王,反抗刘邦!但是,韩信不忍心造反,没有采纳蒯通的意见,因此错过了与刘邦公分天下的机会!

假如,韩信在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在自己的封地造反!韩信也是孤掌难鸣,最终和其他封王差不多,都是死路一条!韩信曾两次被剥夺兵权,第一次,就是刘邦彭城之战以后,刘邦不知不觉,就混入了韩信所在的军营,夺了他的兵符!韩信只好收集残兵败将,向燕齐进攻。第二次,就是韩信占领齐国,在齐国起兵与项羽一起攻打刘邦,这一次刘邦是必败无疑!

当项羽被刘邦灭掉以后,即便是韩信造反,胜利的希望也很渺茫。因为当时天下归心,很多诸侯王都归附了刘邦,韩信造反也会遭到各地的诸侯王讨伐。不懂政治的韩信,一旦没有把刘邦杀死,最终的结果也是不敌刘邦的。刘邦的优势在于懂得利用人才,身边谋臣众多,后来与匈奴作战,被围困白登山,按理说插翅难逃。在谋士的建议下,最终还是逃出了白登之围。所以,刘邦身边的人都不简单。韩信在军事上是天才,但是在政治上是小白!他如果,有先见之明,早就造反了。等没有兵权,造反除非他是孙悟空,一个人可以打十万天兵天将!所以,没有兵权的韩信灭不了汉朝!只有在刘邦没有剥夺他兵权之前,与项羽一起结盟,100%能把刘邦给灭了!


谋士说


韩信,曾在楚汉之争中被刘邦立为齐王。

韩信刚刚当上齐王,霸王项羽就派韩信的同乡武涉前来劝降。这于三年半前的韩信来说,这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三年半以前,韩信正在项羽帐下效力,做一个存在感极低的执戟郎中,眼高于顶的项羽连正眼都不曾给韩信一个。三年半以后,韩信是刘邦帐下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前途无量,刚刚在战场上灭了项羽的大司马龙且以及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军,项羽却不思为龙且和二十万楚军兄弟报仇,反而要和韩信握手言欢,称兄道弟。

看来,能让项羽放下高傲的,只有实力。而如今,韩信有了这个实力。

送走老乡武涉,韩信的王府中又迎来了谋臣蒯彻,蒯彻劝韩信自立。

蒯彻告诫韩信,千万不能被老乡情给迷惑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纯是穷人的、矬人的情感需求,作为王作为能人的韩信,根本就没有这样低级的情感需求。

韩信听完哈哈一笑,先生多虑了,我已经把老乡给送走了,我韩信说什么都不会再为他项羽效力的。

蒯彻听韩信这么一说,表示心放下一半。

为什么心放下一半呢?因为蒯彻另一半悬着的心是怕韩信继续为刘邦效力。

在蒯彻看来,今日之齐王韩信,已不是昔日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治粟都尉了,今日之韩信,有国曰齐,有尊曰王,既是一国之主,自然同时拥有一国之一切,民、兵、城、粮,这样尊贵的韩信,完全可以向更高的位置发起冲锋。

蒯彻设想的更高位便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这也是蒯彻认为的,韩信能够走上的人生最顶峰了。

为什么蒯彻认为,韩信最高成就也无非是三分天下呢?

蒯彻没有直说,但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形势给出我们的思考。

当时,刘邦和项羽是天下最大最强的两个王,两个人是较早一批起兵反秦的,并在反秦战役中消灭了王离、章邯、杨熊等秦朝名将和秦军主力,二人的军事能力在伯仲之间,又在各自的根据地上经营数年,极具威望,除此二人,天底下已没有能一统天下之人。

天下凶凶数岁,全因刘邦、项羽二人在争天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漕,百姓对于战争的厌倦,一日强过一日,二人若不能在一年半载间分出胜负,恐怕就再也分不出胜负了。

这种形势下,于蒯彻和韩信来说,最大的好处不是打项或打刘,而是去打刘、项暂时都管不到的地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那些地方,如燕、赵、代、魏,进而在那些地方搞出一片和平的景象来,吸引百姓和有识之士的目光,让有识之士意识到,原来和平相处也是可以的。

待到刘项的部下彻底厌战,和平的曙光到来,天下三分的稳定之势便可长久。

很明显,在蒯彻看来,韩信根本不具备单挑刘邦或项羽的实力,韩信只能在刘项相争中坐收渔翁之利。

参考资料:《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


遥望燕园


韩信一生颇为传奇,早年受过恶霸的侮辱,遭过亭长夫人的白眼,吃过漂母的饼,也有过一段酸涩的爱情。怀揣梦想投奔项羽后,只做了个站岗的门卫。满心希望跳槽刘邦,没想到只做了个粮库的主管,整天和一群四处乱窜的耗子混在一起。韩信一身的抱负无处施展,于是只好再次仗剑天涯,寻找生命中的伯乐。


(韩信剧照)

后来萧何月下追韩信,立谏刘邦重用韩信,因此韩信才封坛拜将。从此为刘邦定三秦、灭魏赵韩三国,胁迫燕国,占领齐国,然后挥师楚国,灭项羽于垓下,走向人生的巅峰。然而正当韩信居功至伟,安享荣华富贵的时候,他的人生却开始走了下坡,最终被女人诱杀,并夷三族。

那么,如果韩信率兵攻打刘邦,能灭了汉朝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要看在什么时候。韩信有三次起兵的机会,只有两次可以成功。


(韩信剧照)

一、齐王时,完全成功

韩信被封齐王的时候,在定陶陈兵百万,声势滔天。如果韩信听从武涉或是蒯通任何一个人的建议而拥兵自立,完全可以睥睨天下。所以,刘邦面对韩信的要挟才能言听计从、被迫奉迎。于是,后来刘邦才在不通知韩信的情况下,一路赶到定陶,抓起帅印揣入怀中。韩信没有了兵权,刘邦内心才能感觉到踏实。
(韩信剧照)


二、楚王时,成功勉强

韩信被封楚王时,实力大减,但韩信依然陈兵巡视悬邑。因此被人抓住把柄,告发其谋反,刘邦震惊,不知所措。有人主张讨伐,但陈平说韩信兵力要胜于刘邦,而且韩信极善用兵,刘邦不是对手,只能智取。于是刘邦采用陈平计策,伪游云梦泽,计擒韩信。所以说,如果韩信在楚地起兵,还有成功的希望,因为当时天下形势极不稳定,关键还能得到英布及其他诸侯的响应,这样一来灭汉朝不是问题。
(韩信剧照)


三、淮阴侯时,注定失败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时,除了牢骚满腹,一无是处,即无兵可用,又无将可遣。所以当刘邦平叛陈稀时,韩信想险中求胜,矫诏释放官奴,突袭皇宫,杀吕后诛太子。而这种方法取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一皇宫内院守备森严,仅凭一些目无法纪的官奴无法攻入。二长安城南北禁军加起来有数万之众,即便官奴都是一帮亡命之徒,但实力相差悬殊。另外陈豨很快兵败,里应外合和的计谋也落空。即便韩信侥幸占领长安,但是当刘邦回师,韩信也不可能守住一座孤城。
(韩信剧照)


总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韩信虽有机会,但都在观望彷徨中流失殆尽,所以在临死前只能仰天长叹、追悔莫及!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有关于韩信的问题,之前曾经回答过几个,在我看来,即便韩信执意造反,也必然不可能成功~因为他既没有政治基础,也没有地理优势,更不能获得百姓的认同~一:没有政治基础

韩信一生传奇,猝然兴起之后又寂然湮灭,宛如流行,绚烂夺目璀璨异常,却难以恒久~

对于刘邦集团而言,韩信是空降兵,他的登坦拜帅固然风光一时,却也造成了他与汉军集团中拔尖将领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况且自始至终,刘邦对韩信都是本着既用着也防着的心态。刘邦反攻三秦本身就是不义之举,对于能力如此出众而且经常率性而为,动不动就出走的韩信,他岂能放心,于是他将心腹爱将灌婴、曹参等都安插在韩信身边,负责统领军队,战时则听从韩信调派。换句话说,在韩信获封齐王之前,并没有完全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嫡系军队。他只是一只没有牙齿的老虎罢了~

此外,由于韩信在成为汉军集团司令官之前,担任的都是中下层的武官,能够接触到的研究的也只有军事方面的专业素养而已,对于政治他几乎没有经验,孤高自负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足见属于自己的政治集团,这一致命的弱点在后期显露无疑,并最终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二:没有地理优势

很多人都觉得在韩信获封齐王时是他机会最大的时候,而我却不这样认为~

首先: 韩信帐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军队都掌握在曹参、灌婴的手中,而这两人乃是刘邦的死忠,是从沛县就追随刘邦的狠角色。一旦韩信有异心,他马上就会变成光杆司令。

其次:一旦韩信在齐地造反,那么北边的燕王臧荼可以控死韩信北上的道路;西北边的赵王张耳可以挡住韩信西进的方向;西南边的梁王彭越则可以破灭韩信南下的意图;再加上正南方的项羽。如此一来,韩信所据有的不过是三齐之地罢了。所谓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也就成了痴人说梦~历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可有以区区三齐之地而能与天下抗衡的?

最后:韩信与刘邦、项羽想比,劣势明显:

1、刘邦善于用人,所以帐下谋臣如云,良将如雨~即便没有韩信,他和项羽最多不过是拉锯战而已,中分天下是最坏的结局~

2、项羽善于作战,只是政治智慧还稍有欠缺,假以时日,必然也是一放枭雄。也许有人会说项羽根本就是政治白痴,但别忘了史书上曾说项羽“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已惮藉”如此少年英才,假以时日,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3、韩信虽然善于作战,但勇武不及项羽,虽然能治国,但用人不如刘邦,此外更重要的使,刘邦和项羽都是有根基的人,而韩信则需要白手起家,并且身边除了广武君李左车外别无他助,可谓是孤家寡人~

三:韩信不得人心

首先,在韩信攻打齐国之前,齐王田广已经准备投降刘邦,但韩信却在蒯彻的建言之下执意无力攻打齐国,如此一来,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战争却不可避免的发生了,齐国百姓也因为韩信而再次遭遇战火的洗礼。对于这样一个强盗,百姓们岂能甘心归服?正是因为百姓的不配合,野心勃勃的韩信才会以“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的借口成功迫使刘邦封他为齐王。

其次,刘邦东出本身就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是以正义使者的面目出现的,这种政治上的幌子虽然不之前,却非常管用。可一旦韩信背信弃义,拥兵自立,那么天下之大,也将无韩信立身之所。

四:韩信唯一的机会

对韩信而言,他唯一的机会就在垓下之役,只要他不参与这次战争,迫使刘邦独立面对和项羽的决战,坐山观虎斗,尽大限度的消耗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唯有如此,他才算暂时具备三分天下的实力。

当然,既然已经参与了垓下之役,那么如果能在战后依然确保军权不被剥夺,即便后来刘邦心有芥蒂,他也无可奈何,唯一的对手项羽已然死去,汉军集团就军事才能来说无人能与之匹敌~但狡狯如刘邦却在战争刚结束的时候就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多了韩信的军权。从此之后的韩信再没有翻盘的机会。后来约同陈豨造反,纯粹是找死罢了~

莫说韩信没有造反的心思,不过是心机深沉,欺世盗名罢了,我辈读史之人还是应该仔细审度,也许就在这字里行间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韩信年青时不事生产,为一流氓无赖。天天去亭长家蹭饭,一顿两顿也就罢了,他想蹭一辈子。亭长的妻子不管他饭也是本分,又不欠他的,他反心存怨恨。又靠蹭漂母的饭为生。说是能屈能伸,不过是一个钻无赖裤裆的懦夫。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把他提拔重用使他身居高位,他才能够躺赢。他不知足,还总想着背叛刘邦自立为王,就是一个不忠不义的小人。

韩信的军事能力怎么样?除去司马迁对他的美化吹嘘,其实他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全靠手下将领能力强,汉军战斗力强,打的是一帮乌合之众,魏赵齐加起来也没有多大,绝大部分功劳都是曹参灌婴,曹参平定120多个县,灌婴平定了50多个县,韩信没有攻下来几座城池。司马迁为了吹嘘韩信,一直流氓的说韩信以少胜多,其实并不属实。还为了突出韩信,隐瞒了张耳的功劳。

在看司马迁吹嘘韩信的战例,拔旗易帜明显是在扯淡,可能是捏造。背水一战自断后路,兵家之大忌。半渡而击,曹参灌婴等将领的列传中没有记载,之有淮阴侯列传中有,可见也是捏造。

所以韩信其实没多少功劳,军事能力一般。

韩信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他没有亲信不,他的军队都是刘邦的,手下的将领都是刘邦的亲信。灭魏主要是曹参的功劳,韩信的功劳很小,除了本部军队一无所获。灭赵他只打下来两个郡,也招不到多少新兵。张耳被立为赵王,张耳是刘邦大哥,不会背叛刘邦。那些新兵是赵国人,自然不会跟着韩信。灭齐之战韩信只打下两座城池,靠这两座城池也征不到多少兵。司马迁说韩信征齐兵30万明显是捏造。韩信的军队绝大部分都是参于灭齐的刘邦旧部,韩信根本没有自己的军队,怎么反刘邦?

韩信要反刘邦道义上也站不住脚,等于是忘恩负义,成为一个不忠不义的小人,名不正言不顺。没有人会跟随他。他被自己的手下人举报了两次,这就说明他不得人心,没有人愿意为他挺而走险


wangbabulao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是韩信临死前感悟到的,说明“合伙人”的重要性!

刘邦没有萧何帮助,就是一个市井游民,成不了大事。

有了萧何帮助,刘邦就能被众人推上反秦的领导人,最终做上皇帝宝座。

韩信是萧何月下追来的,以身家性命担保,才做上了大元帅宝座,最后帮刘邦打下天下。

如果萧何不保刘邦保韩信上位,也就没刘邦什么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