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末年曾有一隻攻下首都的棗莊農民起義軍 卻為何沒有改朝換代

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王莽統治期間,水旱蝗災和王莽的倒行逆施讓百姓不堪忍受,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西漢末年曾有一隻攻下首都的棗莊農民起義軍 卻為何沒有改朝換代

天鳳五年(公元18年),琅邪人樊崇在莒縣起義。東海人徐宣、謝祿、楊音等人率數萬人加入樊崇隊伍。後赤眉軍轉戰姑幕,北擊青州,然後折還泰山,移師至東海郡南城(今棗莊市山亭區),“還至太山,留屯南城”,隊伍發展至10多萬人。

赤眉軍紀律簡略,卻有效。“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紀律沒有書面文字,以言辭為約束,“無文書、旌旗、部曲、號令”。

王莽派出更始將軍廉丹、太師王匡率軍征討赤眉軍。赤眉軍與官兵在成昌展開激戰,獲得全勝,殺死官兵統帥廉丹。此戰後,赤眉軍十餘萬圍莒縣,轉東海,在楚、沛、汝南、潁川、陳留等地流動作戰,今山東、蘇北、皖北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區都成了赤眉軍活動區域。

西漢末年曾有一隻攻下首都的棗莊農民起義軍 卻為何沒有改朝換代

更始二年(公元 24年),赤眉軍立西漢城陽王劉章的後代劉盆子為帝,拜徐宣為丞相,樊崇為御史大夫,逄安為左大司馬,謝祿為右大司馬,楊音等皆為列卿、將軍。直到東漢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秀派徵西大將軍馮異打敗了赤眉軍,赤眉軍降漢。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即位,重建漢政權,開始對各地割據勢力進行征討。在全國的地方勢力中,對劉秀威脅最大的是劉永。當時劉永雄踞今豫東、皖北並與青州的張步、蘇北的董憲、廬江的李憲結成同盟,成為劉秀的勁敵。劉永是梁孝王的八世孫,曾詔封梁王,在宗族中的地位比劉秀高。

西漢末年曾有一隻攻下首都的棗莊農民起義軍 卻為何沒有改朝換代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夏,劉秀派將軍蓋延討伐劉永。是年,蓋延圍劉永于都城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不久,睢陽被攻略,劉永帶領家人退守虞(今河南省虞城市北)。虞人反叛,盡殺劉永家人,劉永逃奔譙(今安徽省毫州市),後退至湖陵(今濟寧市魚臺縣東南)。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永出走,為其部下所殺。

劉永死後,其子劉紆被部屬蘇茂、周建等人立為梁王。建武四年(公元28年)秋,光武帝派遣捕虜將軍馬武、騎都尉王霸包圍劉紆。次年,劉紆逃往下邳,投奔接受劉永“海西王”封號的董憲。劉秀又派蓋延與平狄將軍龐萌共擊董憲。後龐萌反叛,率部擊潰蓋延部,與董憲聯合,屯兵桃鄉之北,自號“東平王”。

劉秀常誇龐萌為社稷之臣,聽說龐萌反叛,大怒,親自起兵征討龐萌。董憲等聽說劉秀親自討龐萌,與劉紆等離開下邳,回師蘭陵,與龐萌等合兵三萬,急攻桃鄉。這時,劉秀已經進至蒙,聽說董憲等圍桃鄉,便親率三千精騎,數萬步兵,晝夜馳援,晚上駐紮任城,離桃鄉六十里。同時,光武帝命令在東郡的吳漢率軍援助,待吳漢與諸將會齊後,親率大軍進援桃鄉。光武帝親自搏戰,遂大敗董憲、劉紆軍。

西漢末年曾有一隻攻下首都的棗莊農民起義軍 卻為何沒有改朝換代

董憲、劉紆率殘兵數萬人退到昌慮(今滕州市羊莊鎮土城村)。董憲親自領精兵據守新陽(今薛城區鄒塢鎮北)。

吳漢擊破新陽,董憲退回昌慮。漢軍進而兵圍昌慮。董憲害怕,遂招誘五校兵殘部屯建陽(今薛城區南常鎮一帶),距昌慮三十里,構成相互聯絡的犄角之勢。光武帝此時到達蕃(今滕州市西),距憲軍僅百餘里。諸將請求進攻,光武帝不許,他知道五校兵糧草不足,難以持久,下令各軍堅守壁壘,等待敵軍疲憊。不久,五校兵糧草用盡,果然全軍退走。於是光武帝親臨前線,率大軍四面圍攻董憲。激戰三日,董憲、劉紆敗逃到郯城。漢軍又追至郯城。劉紆、董憲在逃亡途中先後被殺。於是,光武帝平定了包括今棗莊地區在內的魯南全境。

西漢末年曾有一隻攻下首都的棗莊農民起義軍 卻為何沒有改朝換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